有人認為,核融合是解決人類文明升級的一個坎,可控核融合開發成功了,人類就能夠走向星際旅行,文明就提升了一個檔次。
這種說法有其合理之處,但又有點似是而非。因為這種說法混淆了兩個不同問題的界限,把兩件事合並成一件事來說了。其實具體來說,可控核融合是一碼事,而人類走向深空又是一碼事。
可控核融合與傳統能源之間的比較優勢
人類自從在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智慧物種以來,文明行程都是伴隨著能源的利用方式改變而進步的。人類一路走來,先後經歷了柴火能源的使用、石化燃料的利用、電能利用、核能利用等階段,人類文明也從原始時代,發展到農耕時代、機器工業時代、自動化時代、資訊時代。
而這些所有用過的能源,都與核融合的優勢無法比擬。根據愛因史坦的質能方程式理論,物質的品質與能量是一個等價關系,如果品質能夠全部轉化為能量,這個能量就是非常巨大的。但要將品質轉化為能量條件十分苛刻,核能就是透過質能轉化方式取得的能量。
質能方程式的運算式為:E=MC^2。這裏的E表示能量,M表示任意物質的品質,C表示真空光速。
如果按照這個方程式計算,每1kg(千克或公斤)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可得到9*10^16J(焦耳)的能量,相當250億度電。如果將傳統能源燃燒得到的能量:木柴約1.2×10^7J/kg,原煤約2.1*10^7J/kg,石油原油約4.2*10^7J/kg,按照質能方程式來折算,其質能轉化率約為:木柴0.000000013%,原煤0.000000023%,原油0.000000047%。
核分裂得到的質能轉化率約0.1%,也就是約木柴的770萬倍,原煤的435萬倍,石油的213萬倍。而核融合的質能轉化率約為0.7%,是核分裂的7倍,同樣1公斤原料得到的效能就比核分裂增加了7倍,這樣質能轉化率就是是木柴的5390萬倍,原煤的3045萬倍,石油的1491萬倍。
更具優勢的是,核融合原料在地球上可以說相當長時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主要原料是氫(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或氚),而自然界的水就是氫氧化合物,只要把水中的氘和氚分離出來就可以作為核融合燃料。
經測算,每一升海水裏就含有0.03克氘,提煉出來作為核融合燃料發電得到的能量相當300升汽油。而全球總儲水量有136億億噸,氘的儲量就有40萬億噸之多,就相當於1.2億億噸石油的儲量。
據一些機構預測,全球石油儲量還有9000億噸左右,每年開采50億噸,還可以用180年。但問題是石油的汙染,主要是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現在的溫室效應日益顯現,如果不加以改變和逆轉,人類很可能熬不過這個世紀末。
而水中蘊含的核融合燃料儲量就相當全世界石油儲量的44000倍。更重要的是核融合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相對化學燃料和核分裂能源,完全是無汙染的清潔能源,既不會產生放射性汙染,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瓦斯。
由此,實作可控核融合,是目前人類文明發展最好的選擇。
核融合在航天領域的巨大優勢
可控核融合只要極少的燃料,就能夠制造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是人類能源利用的一個重大進步。如果有了成熟的可控核融合技術,作為未來深空遠航的動力,對人類走向深空當然是一個利好。
現在人類的飛船所需燃料,主要還是化學推進劑,發射的所需用量很大。如上世紀的土星五號,起飛品質達到3040噸,送到地月轉移軌域的阿波羅飛船只有45噸,有效載荷只有發射品質約1.5%,而其中消耗的燃料就有2700多噸。
中國發射嫦娥五號的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起飛重量約870噸,進入地月轉移軌域的嫦娥五號只有約8.2噸,有效載荷只達到發射品質約0.94%。即便現在最先進的馬斯克星艦,起飛重量約5000噸,其中火箭燃料就需要3400噸,可以將1420~1470噸的滿載星艦送到地火軌域,其有效載荷約達到起飛品質的28%!
這已經非常厲害了,但消耗的燃料還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前往火星的星艦真正的有效載荷只有100~150噸,燃料卻有1200噸。
如果采用核融合動力,這種現象將發生顛覆性改變。核融合的質能轉換率可達到0.7%,這樣1kg核融合燃料可得到6.3*10^11KJ的能量;而1公斤常規火箭用化學燃料,如N2p(也稱聯氨或無水肼)完全燃燒釋放的能量(N2p+O2=N2+2pO)只有19412.5KJ,質能比只是核融合的3245萬分之一。
因此,如果需要加註5000噸化學燃料的火箭發射,采用核融合燃料只需要154克。實際上還遠遠低於這個數量,因為化學燃料的火箭發射需要那麽多的燃料,更多地是將裝載的燃料同時也送上天,在送上天的過程中燒掉。
而如果采用核融合燃料,則只需要將有效載荷送上天,根本就不需要將大量的燃料消耗在發送燃料這樣一個惡性迴圈中,不過核融合的反應爐可能會占有很大一部份飛船的品質。但不管怎樣,火箭和飛船的品質都應該會降低很多,發射所需燃料就更少了。
這樣,只要攜帶幾公斤核融合燃料,就可以在太空中遨遊許久了。
除此之外,理論上核融合發動機的比沖量也比化學燃料大很多。化學燃料火箭的比沖量只有250~450之間,核分裂火箭的比沖量可以達到800~1000之間,而核融合火箭比沖量可以達到2500~20000之間。
實作可控核融合的難度巨大
實際上,核融合的能量在上世紀人類就已經得到了,這就是氫彈爆炸。但這種能量只是一過性的,「轟」的一下就沒了,只能用於戰爭和威懾,對人類生活一點用處都沒有。人類需要的是,核融合能夠緩慢長久釋放,這種核融合就叫可控核融合或「人造小太陽」。
之所以把可控核融合叫做「人造小太陽」,是因為太陽就是依靠核心源源不斷的核融合,釋放出巨大能量。可控核融合就是將太陽這種核融合方式,復制到地球上。
但太陽核融合是在3000億個大氣壓、1500萬K溫度環境下進行的,是由於太陽巨大品質形成的重力,將核融合束縛在核心持續不斷的進行。在地球上無法制造出3000億個大氣壓,如何實作可控核融合呢?研究發現,只能在提高溫度上做文章。要激發核融合並讓其穩定不熄滅的持續進行,溫度需要達到1億℃以上。
這樣,如何約束這麽高的核融合電漿,以及如何將能量轉化成可用能源,就成為科學家們要攻克的難題,為此科學家們奮鬥了幾十年,依然沒有很好解決。這是因為,地球上,沒有任何材料能夠耐受1萬度高溫,更別說1萬個1萬度的1億度了。
科學研究發現,目前理論上有三種辦法可以對高溫電漿進行約束,即:重力約束,太陽這種約束形式;磁約束,就是制造一個磁力阱,將電漿約束在磁力阱裏,不要碰到任何裝置;慣性約束,就是利用雷射或粒子束等動力源,高速沖擊裝填有核融合材料(氘或氚)的微型球狀靶丸,讓這個靶丸向內形成巨大壓力,激發核融合。
地球上既然無法形成數千億個大氣壓的重力約束,就只能采取後面兩種方式。目前各國最常用的實驗裝置叫托卡馬克裝置,這是一種磁約束裝置,其核心部份就是一個人造磁阱。現在,試驗已經實作了將1億度以上高溫控制在這個磁阱中,但時間還很短。
中國在2021年創造了1.2億℃電漿維持執行101秒,7000萬℃電漿維持執行1056秒的世界紀錄。
核融合點火和維持執行本身就需要輸入很大的能量,如果能量輸入大於輸出就毫無價值。因此如何做到輸出能量大大高於輸入能量,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今年2月9日,歐洲聯合環形實驗室爆出一個好訊息,將兩種氫(氘和氚)積壓在一起,在5秒鐘內產生了59兆焦的功率。
雖然這點能量只相當約16度電,只能燒開幾壺開水,但就像中國高溫維持的時間記錄一樣,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核融合專家亞瑟·特瑞爾博士作出評論:「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具有裏程碑意義,實作了歷史上核融合反應的最大能量輸出。」他認為,這個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核時間尺度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有了這個突破,未來的路就容易很多。
不過許多專家認為,要實作可控核融合商業化執行,至少還需要努力30~50年。
核融合動力不是走向深空的唯一選擇
核融合發動機當然是人類未來飛出太陽系,飛向深空的理想動力選項之一,但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最好選項。
除了核子動力,科學家們還提出了許多深空遠航的動力方案,如光帆技術。著名科學家霍金在生時啟動了一個「突破攝星」計劃,就是采用雷射轟擊光帆,使之達到光速的20%(每秒6萬公裏),拖動一艘郵票大的探測器前往比鄰星,二十幾年後就可以傳回比鄰星照片資料。
不過這個設想難度很大,霍金去世後現在進展如何沒有更多訊息。
還有利用太陽帆的設想,就是利用恒星光壓的作用,推動飛船飛往遠方。光壓雖然很小,但無需攜帶燃料,只要有恒星存在,就可以永遠推動下去,而且會越來越快,最後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
現在已經在航天中廣泛使用的等離子推進器,其原理是先將氣態工質游離,在強電場作用下將粒子加速噴出,透過反作用力推動航天器執行。這種方式的動力推力很小,但比沖量可達1000~30000,效率極高。
還有核脈沖火箭,是采用小型核爆作為推進動力的技術,比沖可達10000~1000000萬,可實作光速10~12%的速度飛行。
還有無功質發動機,這是一種有別於傳統需要工質(也就是燃料或電力)做功的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可以將任何形式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但這種發動機尚在理論和實驗階段,有人認為違背動量守恒定律,還有許多爭議。
能效比最大的當然就是反物質了,反物質與正物質碰到一起會湮滅,湮滅過程會爆發出品質的全部能量,是100%完美的質能轉換。1kg反物質與1kg正物質(我們日常看到任何物質)湮滅,會產生2kg品質的全部被能量,這個能量是1.8*10^17J,相當於500億度電,是核融合能量的285.7倍。
用反物質作為燃料,比沖可達到100萬~1000萬。
但反物質十分難得到,且非常難保存,因為反物質一遇到正物質就湮滅了。以現在人類技術,全世界國民收入全部用於制造反物質,一年不吃不喝也做不出1微克(千分之一克)來。因此目前考慮用反物質作為深空遠航的動力比夢幻還夢幻。
理論上,人類的未來還可以實作蟲洞穿越和曲速航行。這兩種深空遠航方式都可以超越光速很多倍,又不違背光速藩籬,但需要極大的能量甚至負能量。這些技術如真能實作,人類文明將突破到一個新的階段。
迄今為止,核融合是除反物質之外,人類發現質能轉化率最高的一種能源利用方式,但這種方式獲得的質能轉化率也僅僅只有0.7%,到反物質100%的完美轉化之間,還有99.3%的空白,未來有新的轉化方式填補這段空白嗎?誰也不知道。
宇宙浩瀚無垠,人類現在了解的自然規律還很少很淺薄,肯定還有許多更深刻的規律等著人類去發掘和認識,未來的航天之路怎麽走,一定還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你說呢?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