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迄今為止你見過最驚艷的建築是哪個?

2018-12-09科學
中銀膠囊塔建築終於在4月12日被拆除,一些膠囊將被保留下來。©Arcspace

今天,世界上第一座膠囊艙體建築──日本東京「中銀膠囊大樓」開始拆除。

作為「新陳代謝」運動的代表建築之一,中銀膠囊大樓是具有日本辨識度的象征,它是未來主義生活願景的存在,更是一段傳奇歷史的絕唱。然而如今,這座年僅50歲的建築卻在飽受爭議中走向消亡。

廢墟中誕生

竣工於1972年,中銀膠囊大樓是從二戰後日本的廢墟中興起的一座建築。

1952年,美國結束對日本的占領,受戰爭以及原子彈的創傷,日本建築師們看到了重建的可能。日本內閣的一系列經濟復興計劃,讓日本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百業待興,技術狂想,加之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日本的建築設計師們開啟了先鋒前衛的創造。

黑川紀章是其中一位,他是中銀膠囊大樓的設計師,這座靈感來自前蘇聯的宇宙飛船的建築,顯示了超前的未來主義風格和科幻小說般的構思。

整棟樓有14層樓高,由140個膠囊單元堆疊而成,每一個膠囊公寓寬2.5公尺,進深4公尺,在外面有一個邊長1.3公尺的窗戶。

每個單元可以作為小起居室,也可以用作辦公室,單元也可以互相組合形成更大的空間。

中銀膠囊塔,單元可以作為小起居室,A703住戶,2012年 ©Noritaka Minami
中銀膠囊塔,A702住戶,2012年 ©Noritaka Minami
中銀膠囊塔,A806 I / A806 II 住戶,2013年 ©Noritaka Minami

黑川紀章與運輸貨櫃生產廠家合作,采用在工廠預制建築部件並在現場組建的方法。所有構件都在大阪制作完成後,透過卡車被運到東京。一個膠囊的組裝時間大概要3個小時。膠囊單元之間,由四個高壓螺栓固定在兩個混凝土核心筒上,這種固定形式使得單元都可替換。

黑川紀章最初設想的是,每25年更換一次膠囊,但自從建築落成後沒有一個膠囊被替換過。這也就造成了建築的年久失修。

每一個膠囊艙都是相同的,裏面塞進了浴室單元、空調系統、彩色電視、電冰箱、電腦、書桌和床位。外部的圓形窗如同太空飛船的艙體,內部硬朗的家具線條描繪出如同科幻電影般的未來感。

©Noritaka Minami

落成之初,據說這棟大樓曾以「商務人士的世外桃源」為廣告詞,在各大商場促銷。僅在一個月內,所有的膠囊倉單元都銷售出去了。

通向未來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復蘇,促進了意識形態和思想運動的興盛,加之資訊革命的興起,一個新的運動,新陳代謝,出現了。

1960年,世界設計大會在東京舉行。會上,以丹下健三領軍的年輕的建築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員包括黑川紀章、菊竹清訓、槙文彥、大高正人、榮久庵憲司、粟津潔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等),公開發表宣言【METABOLISM/1960——城市規劃提案】,他們以生物學中細胞的「新陳代謝」為模型,提出城市和建築都應順應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的現狀而有機成長。

中銀膠囊大樓建設過程,1970年。
中銀膠囊大樓艙體外觀,1972年,東京。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從原子到星雲的持續發展,」他們寫道。「我們之所以使用新陳代謝這樣一個生物詞匯,是因為我們相信設計和技術應該是人類生命力的一種表示。」他們把不同的建築元素看作是細胞,並認為是他們自己計畫的DNA。

在正常的一天裏,建築會經歷一系列的階段,伴隨著特定的照明條件,每一個階段都與「細胞」的特定布局相對應,這種「新陳代謝」的方式成為了建築的日常活動。

實作新陳代謝理念的山梨文化會館 上圖攝於1966年,下圖攝於1997年

因此,他們的建築風格 從自然獲取了靈感:一棵完整的樹──核心、垂直迴圈和服務功能 將被安置在一個類似樹幹的巨型結構中,預制居住膠囊將被添加到上面,並最終被取代。典型的建築代表包括:丹下健三的靜岡新聞放送社、菊竹清訓的江戶東京博物館、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大廈在內的建築。

2018年,受朝日啤酒公司邀請,澳洲攝影師Tom Blachford前往東京進行拍攝,在他的鏡頭下,「新陳代謝派」的這些建築作品,表現出了強烈的未來感,在沒有人的夜幕下,他們表達出了一種賽博龐克式的大都市氛圍。

城市夜晚下的靜岡新聞放送社

「新陳代謝派」雖已經落幕,但作為現代建築史上最後一場集聚在單一宗旨下的建築運動,他們將日本建築推向了世界的最前沿。在人口迅速增長和空間有限利用的矛盾中,他們找到了突破,嘗試將人造混凝土結構提升到空中,讓城市立體化,從而節約地面的土地資源,為現代城市建築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走向廢墟

中銀膠囊大樓曾經是日本單身上班族夢寐以求的生活居所。但如今,由於破舊和過時,管道老化,漏水與管道破裂問題層出不窮,熱水都已經是問題,加之當時使用了致癌材料石棉,許多業主都已經搬走,如今被用作倉庫和辦公空間,或短期出租給建築愛好者。

中銀膠囊塔內,發黴的房間內墻。上圖攝於2012年,下圖攝於2013年 ©Noritaka Minami
塔樓的外立面,2012 ©Noritaka Minami

由於翻修的成本巨大,艙體更換難度急劇上升,維持大樓營運的管理資金也一度難以為繼,早在2006年時,圍繞大樓的重建與拆解的輿論爭議就已展開,最終拆解反對派向公眾募捐了200萬日元作為營運資金才得以讓中銀膠囊大樓延續。

2007年,業主委員會投票決定將該塔樓出售給一家房地產開發商,該開發商打算將其拆除並替換。但該公司在2008年經濟衰退期間申請了破產,膠囊大樓的命運再次被拋入長達數年的迷霧之中。

雖然命運未蔔,但人們並不希望它走進歷史。日本普通民眾、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本建築學會、日本建築師聯合會、日本建築家協會、甚至日本通訊公司巨頭Docomo都曾奮力挽留這座建築,為挽留逝去的時代,挽留消散的精神。

推特上日本民眾的悼念推播

2010年,前田先生偶然在中銀膠囊塔的附近看到了不動產商「售賣膠囊艙300萬日元」的廣告。前田先生決定購買。和當時在銀座用2000-2500萬日元才能買個新建的一室住宅相比,這顯得相當便宜,即使它在兩三年之後可能會被拆掉。

前田先生是個普通公司職員,雖然從來沒有自己手工DIY過,卻在修補自己買來的膠囊後上癮了。他說:「其他的房主後來也會拜托我,’我家的麻煩你修一下啦’。」前田先生周末會起得更早,在膠囊艙修修補補。最開始是出於投資的考慮,但後來前田先生卻真的喜歡上了膠囊艙。

前田先生手拿著「中銀膠囊塔」的復刻版販賣介紹手冊 ©MATCHA

「如果家人同意,我真的想住在這裏。」 還有的業主和租戶與前田先生一樣,希望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在膠囊艙裏的生活。同時借助這樣的方式,也提高中銀膠囊塔的國際知名度,能為完整保留整棟建築增加籌碼。

2015年,美國攝影師Noritaka Minami在 Kickstarter上發起了 「1972」 攝影眾籌計畫,意圖趕在大樓消失之前,用圖片紀念日本文化中這獨特的一角。

但是受疫情影響,為籌集翻修塔樓和清除石棉所需的20至30億日元的努力受到了阻礙,最終大樓迎來了最終的命運結果。2021年業主再次出售,該建築被一群以Capusule Tower Building(CTB)名義經營的房地產公司收購。

在日本國內,由黑川紀章設計的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裏展出著一個膠囊艙,這是原本放置在中銀膠囊大樓一層的膠囊樣品。

最後一批居民已經於上個月搬走,現在開始了正式的拆除,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遺產走入歷史。

參考資料:
1) http://www. noritakaminami.com
2) http:// posts.careerengine.us
3) http://www. kickstarter.com
4) http://www. archiposition.com
5) https:// edition.cnn.com
*全部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