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淩晨和早上,渤海沿岸的河北、山東、遼寧,以及福建等多地的潮水猛烈上漲,趁著夜色倒灌進入陸地,甚至湧入沿海居民家裏,場面驚險。此次的潮汐現象讓許多人不禁疑惑:台風潭美是不是提前來了?還是另有原因?這場潮水確實不簡單。我們來逐一分析其中的復雜原因。
一、全國多地驚現大海潮
首先,這場大潮的影響範圍之廣,前所未見。除了最為顯著的環渤海一圈,連黃海沿岸的江蘇、東海沿岸的福建都出現了海水倒灌的情況。更讓人驚訝的是,連南海沿岸的港澳地區,實際測得的潮位也比預期高出20到30厘米。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的沿海地區幾乎同時受到波及,如此範圍的潮水上漲實屬罕見。
首先,這很大可能性是天文大潮的影響。2024年10月20日,正值農歷九月十八,正好是全年天文大潮最為強烈的時段之一。天文大潮是在太陽、月亮和地球成一直線時,三者的引潮力疊加,導致潮汐振幅顯著增大。此次天文大潮伴隨著超級月亮現象,月球距離地球最近,離得近,月亮看起來更大,引潮力也更強,使得潮水比平常高出20到30厘米,進一步增強了潮水的上漲振幅。
二、台風潭美提前來了?
其次,天氣因素也在發揮作用。10月20-21日,北方的強冷空氣開始減弱,氣壓迅速下降。這一過程中,海面受到的氣壓減小,海平面自然「反彈」上漲。尤其在河北、山東等地,氣壓的下降振幅尤其顯著,比如唐海縣氣壓一天之內下降了近10百帕,足以使當地的海平面在短時間內上升10厘米左右。這種短期的氣壓變化,雖然並不是大潮的主導因素,但卻像是「推了一把」,讓潮水的高度更上一層樓。
第三,可能還有潮波共振的因素。太平洋上頻繁的台風活動,雖然此時台風潭美並未直接進入中國海域,但它引發的洋流變化,以及其外圍的擾動,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過海洋潮波的傳導影響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在渤海和台灣海峽這樣的半封閉海域,潮波來回震蕩,海浪與岸線、地形的共振效應可能進一步放大潮汐的高度。某些地區如渤海灣、膠州灣等地形封閉的海灣,潮水堆積,形成了類似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地形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渤海、黃海沿岸,地形多為淺海灣,在潮汐作用下,海水更容易向內陸湧進。當多種自然條件疊加,潮水極有可能迅速透過狹窄的海灣通道擠入內陸,使得沿海村莊、城市的防潮能力受到嚴峻考驗。在這次事件中,許多地區甚至不得不出動橡皮艇救援,原本平靜的居民區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水上城市」。
那麽,這場大潮是否會持續?從目前的數據看,天文大潮的影響將在幾天內逐步減弱,氣壓變化也會恢復正常,因此潮汐高度應會逐步回落。值得關註的是,接下來幾天內,台風潭美是否會進入中國東部和南部海域。根據目前的路徑預測,台風潭美接近中國的趨勢非常明確,但一旦台風靠近,它帶來的風暴潮可能會再一次給沿海地區帶來更大的威脅。
總結來看,這場超級大潮是天文大潮、氣象變化、海洋潮波和地形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一因素不足以解釋這麽大範圍的潮汐異常,正是這些因素的疊加效應,造就了這場罕見的潮汐現象。
從偶然性上講,這種大潮的出現並非每年都會發生。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沿海地區的居民和管理者仍需保持警惕。隨著海洋熱量的不斷積累,極端氣象事件(如強風暴潮、異常潮汐等)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每一次潮汐的確切時刻,但基於當前的數據和趨勢,未來的海洋災害防禦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對於本次潮汐事件,公眾不必過度恐慌,但也應充分了解自然現象背後的成因和規律。海洋作為地球的重要組成部份,它的波動與地球的氣候、天氣密不可分,時時提醒著我們它的力量與不可預見性。這次潮汐讓沿海地區的許多人經歷了驚險時刻,甚至改變了日常生活。面對未來更多可能的氣象和海洋挑戰,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尊重自然的力量,守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