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何在景觀設計中融入音樂的元素?

2017-09-19科學

1. 引言

在東方,古代的聲景設計遠比當代來得註重,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古典園林。古人雲,「看景不如聽景」,即「聲音感動於人,令人心想其形狀如此。」 中國古代並沒有 「聲景觀」這樣的一個專門概念,但其實一直有「聲景觀」方面的設計。聲音的塑造向來是造園家的註重點,耳熟能詳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便是例證之一。中國園林的聲景觀可從雜訊控制和聲景營造兩方面來分析,園林選址建造時,經常提到要 郊野或者靜謐處,這主要是為了確保安靜的背景聲環境。在具體園林設計時會強調曲徑通幽,一方面給遊 者以心理期待,一方面使得外界的聲音多次反射,降低其聲壓級。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精神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因此在聲景觀的創作時非常強調自然與和諧。

明代計成的造園名著【園冶· 園說】: 「蕭寺可以舶鄰,梵音到耳;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氣 青霞,鶴聲送來枕上。夜雨芭蕉,似雜嬌人之泣淚; 曉風普都,若翻蠻女之細腰。移竹當窗,分梨為園; 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月。」其中的「梵音」等詞句可看出古人造園時對聲景的考慮,並采取了「借聲」等設計手法,早已超越當代只對於聲品質的要求,而提出聲音應該帶來的意境與藝術效果。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中國園林把聲景觀昇華到藝術層面,強調人文關懷,譬如芭蕉夜雨,種芭蕉不僅是為了看,而且還為了聽,聽了之後的情境又 是一番境界。宋·張炎【詞源·離情】: 「離情當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 所謂「境」指的是情景交融,而裏面的 「景」 「聲景」 包括這一部份,「情」指「 聲音的聯想性 」與受眾過往回憶的結合。因此就 中國園林的聲景來說,完全可以提出「聲境」這樣一個概念。

西方古代並沒有特意為之的聲景觀,更多是不自覺形成的社會勞動聲和自然景觀聲。目前西方大部份聲景工作是對原有的聲景進行保護和利用,被保護和 開發的聲景往往承擔著社會責任,具有歷史價值並反 應地域特征。譬如澳洲布雷的海灣公園原是個造船廠,在改建成公園後,原來船身的範圍播放著碼頭的聲音,勾起當地居民對過往的回憶。由此可見西方的聲景觀是作為一種城市特征的角色出現,為社會大眾服務。

2.設計手段與案例

東方經典聲景觀大多采用非電聲手段實作,例項有江蘇揚州的個園,個園後墻上開有許多圓形的孔洞,如圖1所示,當風吹過後產生嘯叫,類似冬天的 西北風,故稱「冬墻」。

(圖1,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除此之外,西湖十景的「南 屏晚鐘」「曲院風荷」「「柳浪聞鶯」等,都是以聲景觀而聞名。日本的水琴窟是東方聲景的另一代表,水琴窟指一種帶有樂器和裝飾功用的小水池,其結構包括一個倒轉的小壺,流水透過壺上部的一個洞口流入壺內的小水池,如圖2所示,從而在壺內產生悅耳的擊水聲,像鈴聲或日本琴,有一種悠遠清新的意味。 水琴窟通常設在洗手池旁,洗手池的廢水透過管道流入水琴窟,因此它不僅能裝飾和聽音,還有收集廢水的作用。

(圖2,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聲音的設計不僅在園林,著名的天壇回音壁、三音石與圜丘都巧妙地利用了聲的反射效應,不失為古代經典的聲景觀。山西普救寺鶯鶯塔的蛙聲雖不是故意為之,但就今天來看,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自然聲景觀。鶯鶯塔初建於隋唐,重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是一座空筒式十三層密檐磚塔,建於曠野高處的陡坡。鶯鶯塔整個塔身和塔檐由塗釉青磚建成,原本塗釉是為 了防止青磚過早的腐蝕分化,但由於其表面光滑,所 以聲反射系數達 0.95~0.98,到達表面的聲音基本被反射。同時塔檐椽子存在「升起」,成一條曲線,由於13層砌磚所成曲線的巧妙配合,對塔前距離24 m處的擊石聲產生很好的聲聚焦,因而「於地擊石,有聲如吠蛙」。

「聲景觀」由一些作曲家和音樂家於20世紀70年代引入日本,之後便有了很大的發展。比較經典的 作品有「Shiru-ku Road」公園,公園裏設定了一些喇 叭型的聽音裝置,透過它們可以聽到來自地表的昆蟲進食聲,來自高空的樹葉抖動聲。這些裝置使得遊客 更加親近大自然,並增加了整個公園的趣味性(見圖三)。

(圖3,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巴西建築師巴拉幹對聲景觀方面異常註重,他設計了許多別墅,立面經常采用大面積鮮艷的色塊,滿足視覺上的要求。他經常在別墅的周圍設定小的跌水,落差和流量的不同產生的音調也不同,整個戶外的聲環 境因此變得活潑與有趣。圖片不舉例了。

目前的聲景觀設計大多用電聲裝置表達,並有聽覺與其他感官協同設計的趨勢,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是最好的例證之一。德國館「動力之源」的設計師懸空 放置一個「動力之球」,如圖4所示,觀眾可透過大聲喊叫使金屬球擺動,金屬球擺動的振幅越大,球面的色彩也隨之愈重,各種來自德國的影像將迅速地在 觀眾眼前閃現。觀眾透過互動體驗到共同創造的能 量。這個聲景觀作品表現的是公眾參與性,聲景觀不再是被動地透過耳朵接受資訊,而是透過人與環境的互動產生感官刺激。

(圖3,圖片來源於騰訊,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