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馬那個更能跑。
依靠直覺大概是馬把。
其實不然,人是哺乳動物中的耐力天花板,30km以上人可以輕松的超過馬,人的構造就是一台無情的長跑機器。
而這台機器的核心就是毛發退化後全身汗腺,而有全身汗腺的加持人類就可以發展大長腿這種超低耗能的結構。
有這兩個神器人就發展出了獨特的狩獵方式:追逐狩獵。這個可以參考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方式。
人是群體追逐狩獵,在哺乳動物中人就是一個奇葩,其他獵食者多是潛伏狩獵。長途追逐狩獵,簡單的說就是一群人跑死獵物。
由於雙足行走,人類可以解放手。
由於手的解放,人類可以退化嘴。
人類不用嘴獵食可是非常罕見的。
而退化的嘴給大腦騰出了發展的空間,加之長途追逐狩獵中的交流需求,人類就能發展出語言,進而產生文明。
所以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出智慧,源頭就是褪去毛發的全身汗腺。
打個簡單的比喻人有水冷發動機,而其他動物是風冷發動機。更本不是一個次元的東西。
人不長毛換取的全身汗腺是一個神級技能。
如果有毛想要在陸地上混,那就需要哺乳動物的最強加力引擎:腰。依靠脊椎彈性的爆發力可以瞬間加速到一個非常高的數度。這樣才能成為獵食者。而代價就是四肢著地。
沒了手,你用什麽殺死獵物?
只能用嘴,用嘴咬死獵物就意味著嘴不能退化,而是要前進演化。嘴不退化大腦的發展空間就會受限。
而更重要的是,依靠爆發的突襲狩獵對交流的需求非常小。人根本就不需要發展出語言,也就不可能發展出文明。
也就是說古猿演化成一種蹲草叢的劍齒猴子可不可以,不可以因為蹲草叢的有另一個頂級獵手貓科動物。狼都被逼成圍獵型的動物了,更不用說古猿了。前有汪星人,在前面還有喵星人。自然抉擇是非常殘酷的,沒有生態席位只有死路一條。
放在古猿面前只有兩條路,重新回到樹上繼續作樹冠動物,發展出更強的耐力成為更強的追逐獵食者。
所以想在地面上生存只有褪去毛發一條路,不褪去毛發的都重新上樹了。這都是讓給貓和狗給逼的。
也就是說褪去毛發是核心性變,它會影響後續的一系列性變。
而頭發、眉毛、尾巴、闌尾這些都屬於中性性變,可有可無的東西。只不過有的選擇了退化,有的沒有而已。
物種的演化有用進廢退一說,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活者就行的中性性變,沒有固定的演化方向。
而且人類的基礎內容非常高,大象的散熱系統都沒有人的好。哺乳動物的散熱系統非常差,而人的散熱系統遠超有氣囊恐龍。所以人有成為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底子,理由就是人的冷卻系統是最強大的動物。
從320萬年前,身高大約1公尺的露西,到160萬年前成年身高估計為180厘米的圖爾卡納男孩。身高和腦量的急劇增加,以及身體各部位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都說明了在南方古猿到直立人的轉變期間,發生了什麽重要的事件,使的人類的體型幾乎曾長了一倍。
如果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人類的前進演化並不是漸進式的。從大約七百萬年前的撒海爾人開始,一直到生存時代最晚的南方古猿的大概四五百萬年間,人類的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雖然可以看到早期祖先的樹棲特征越來越少,越來越適應在地面上行走,但是變化振幅並不太大。然而,從能人或直立人開始,人類突然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與各種適應跑步的形態特征一致。更重要的是,直立人的腦量在短時間內有了大幅的提高。從215萬年前南方古猿普萊斯夫人(Mrs. Ples)比黑猩猩大不了多少的腦量(大約485ml),到160萬年前的圖爾卡納男孩約800ml腦量,都是在這50多萬年間發生。
事實上,人的身體,從頭到腳都充斥著適應跑步的證據。我們有低而寬闊的肩膀,較短的手臂,較窄的胸腔和骨盆可以更加容易地抵消跑步時臀部的前後擺動;長長的雙腿可以增大步幅,非常粗壯的跑步肌肉——臀大肌,長長的跟腱能夠在跑步時儲存能量,瘦高的體型、無被毛有利於散熱,短小的腳趾有利於穩定身體,足弓有利於減輕跑步時的震動,頸部韌帶可以在跑步時平衡頭部等等特征,都是人類對跑步的適應力特征。
人生而能跑。
人類以65kg的體型可以比肩500kg體型的四足動物。
最明顯的證據就在每個人的身上。人在長跑時有個一拳超人式的限制器。前面很難但是一旦突破這個點人的長跑能力就啟用了。這個東西就是體育老師在3000m或5000m時經常和你說的。大體上就是啟用老祖宗留給你的長跑天賦。
而且人在慢跑時比馬快,而且距離是馬的一倍。至於其它動物就更不行了10~15km的耐力上限,完全不夠看。
關於人到底跑不跑得過馬,其實30㎞的臨界點出自這裏。
再加長距離人是跑的過馬的,而且你要註意馬的體重和人可不是一個級別的。
更新
文章觀點大體來自於這裏。
Bramble & Lieberman,2004, 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 Nature(432).
【耐力跑以人類前進演化】自然雜誌 4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