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何不會被吸引到原子核上?

2024-09-26科學

對於微觀世界的神秘結構,許多人都熟悉這樣一種觀點:電子如同行星環繞太陽那樣圍繞著原子核運動。

然而,將電子描述為環繞原子核旋轉的模型並不甚精確。電子的行為並非與行星繞太陽執行完全相同。若真如此,電子在移動過程中會持續向外放射線能量,逐漸耗散,最終應會撞擊到原子核上。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電子並未被吸入原子核中,這表明,我們不能簡單地運用熟知的經典物理學去解釋原子內部的動態。

原子核與電子的存在形態屬於微觀範疇,應當借助主宰微觀領域的量子力學理論來進行闡釋。接下來,我們嘗試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析電子的運動方式,以及它們為何不會受原子核吸引而墜落。

提及電子運動,就不能不提電子躍遷這一現象。

在量子領域,我們無法同時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與速度,只能借助機率來進行描述,這就是所謂的「波函式」。那麽,波函式是如何求得的呢?

薛丁格方程式為我們提供了答案。這一方程式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不亞於牛頓力學在宏觀世界中的地位。

由於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遵循的規則截然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單純運用牛頓的定律來解釋量子現象。

那麽,量子躍遷又是什麽呢?簡而言之,電子處於較高的能階狀態時,一旦遭遇幹擾,它們便會隨機地躍遷到較低的能階,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能量。

可以將此過程類比為山上的石頭,處於較高位置的石頭(相當於電子的高能階狀態)天然地傾向於滾落至山谷(電子的低能階狀態)。一旦受到外力推動,如你輕輕一推,石頭便會沿著山坡滾落至谷底。

但電子究竟會躍遷至何處?

不確定性告訴我們,我們無法精確地描繪電子的躍遷路徑和最終位置,只能用機率來描述,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描繪電子在某處躍遷的機率,這便是電子雲所描述的內容。

同時,由於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呈離散狀態(量子化),電子在躍遷時釋放的能量只能是兩個特定能階之間的能量差,不會連續放射線出能量。同樣,如果電子吸收能量進行高能階躍遷,也只能吸收特定的能階差,並非所有能量都能推動電子進入更高的能階。

那麽,電子為何會從高能階躍遷至低能階?究竟是何種擾動導致了電子的躍遷?

簡單來說,電子似乎更傾向於保持穩定狀態,而處於低能階的電子比高能階的電子更為穩定。

可以再次參照山石的比喻。山頂上的石頭(代表高能階的電子)不穩定,但一旦滾落至谷底(代表低能階的電子),石頭便變得非常穩定,不太可能受到外界擾動的影響而改變其位置。正如你只需輕輕一推山頂的石頭,它便會順勢下落。

然而,這樣的通俗解釋可能並未完全打消你心頭的疑慮。你可能還想知道,究竟是何種擾動引發了電子的躍遷。

眾所周知,原子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原子核非常微小,僅占原子半徑的極小一部份,而電子的體積更小。因此,原子內部絕大部份空間實際上是一片「真空」。

然而,這裏的「真空」並非空無一物,相反,那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極短的瞬間,真空會隨機產生虛粒子,比如正電子和負電子,隨後它們迅速湮滅,轉化為能量。

這聽起來像是「無中生有」,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但實際上並沒有。

根據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只要粒子從產生到湮滅的時間足夠短,這一過程便可發生。在此期間產生的能量即為基態能量,也稱之為「真空零點能」。

因此,所謂的「真空」(即原子內部空間)實際上並不空洞,而是熱鬧非凡,如同翻滾的海洋,持續上演著粒子產生與湮滅的過程,即「量子漲落」。

正是這種量子漲落對處於其中的電子產生了擾動,促使電子躍遷至較低的能階並釋放能量。而如果電子吸收了外界的能量,則可能會躍遷至更高的能階。當電子吸收足夠的能量時,便有可能躍遷至一個不受原子核束縛的「高能階」,從而變成電漿狀態,成為自由電子。

事實上,電子不斷地在高能階與低能階之間進行躍遷,呈現出電子雲的狀態,而非環繞原子核旋轉。這就是電子不會被原子核的重力吸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