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假期,不知為什麽,我們打破了十幾年小長假絕不出門的習慣,突發願望,來到五台山參觀(朝拜)。
1、從五台山火車站到台懷鎮
從北京坐10月3號零點多的火車臥鋪(從北京到五台山只有k車,沒有高鐵或動車),早上7點多到達五台山站。
本想坐個小客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台懷鎮,然後入住,先去山南參觀一些景區外的景點(如佛光寺,就是梁思成發現的那個著名古建築,不在核心景區;還有白求恩診所舊址等),孰料車在半路就堵起來,整整一上午,車都在山間小路上龜速前行。進山到達台懷鎮,已經是下午了。
由此得到第一個經驗:朝拜五台山,不建議長假期間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虔誠的或不虔誠的人們,大批湧入,憑空造出許多額外的時間成本。如果非要來的話,一定要準備好第一天的半天進山時間和最後一天半天離山時間,中間留出一、兩天的凈參觀時間。
遠看五台山:
平時來的話,估計也不會太輕松,因為這裏是永遠的旅遊熱點,不要僥幸有人少的時候。
第二個建議:一定要住在山中台懷鎮。起初我把賓館定在五台山火車站,後來在隊友堅持下,改在山中台懷鎮,實踐證明這是無比英明的。因為進山、出山去住宿,本身就要有巨大的時間成本。雖然多花一倍多錢,住宿條件還很差——節假日期間,賓館漲價可以說是必然的——對遊客來說,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
第一天剩下時間的計劃就都泡湯了。只來得及參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此處在景區南門外,需要做二次入山登記;不過我們不知道沒做也順利回來了)。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由來:1937年11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準,晉察冀軍區在石咀普濟寺宣告成立。由聶榮臻司令員兼政委,唐延傑為參謀長,舒同為政治部主任。軍區司令部設在金崗庫村一個緊靠山腳的庭院裏,此庭院為原國民黨天津市長張子奇的舊居。
庭院坐西向東,一進二院,面積720平方米。裏院西方三間為司令部辦公室;東房三間為參謀長唐延傑居室。聶榮臻司令員居於西配間二層小樓上。樓下一層為機要室。在這裏,聶榮臻曾接見了美國參議員卡爾遜、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
這個小村子,還留有很多舊式民居。落日余暉中,顯得有點寂寞、無奈。
2、一天的朝拜
第二天,我們起個大早,正式開始我們的朝拜之旅。
上午7:00左右,首先到達五爺廟。善男信女們早就把五爺廟前的折疊式入場欄桿擠著滿滿當當。
五爺廟是供奉東海廣濟龍王的。
他是東海龍王敖廣的五太子,後跟從觀音菩薩救世濟民,所以受到民間供奉。
正面是五爺塑像,接受千千萬萬民眾的朝拜。據說五爺愛看戲,對面特意建了個戲台。
起初我們以為必須經過五爺正面的小廣場,在人挨人的入口處傻等了一會兒,後來聽保安喊話才知道,非要正面給五爺磕頭的才需要在廣場等。如果不需要正面磕頭,走側邊路即可。果然很快就透過了。五爺廟旁邊兒有個萬佛閣,所以五爺廟也標註萬佛閣。
從五爺廟出來,第二站進大顯通寺。
大顯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之一。該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並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大顯通寺」。
該寺坐北朝南,面積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中軸線建殿七座,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閣。
銅殿鑄於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
第三站是塔院寺,主要得名於這座標誌性佛塔—釋迦牟尼舍利塔。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公尺,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人們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標誌。
可惜這段時間正在修繕,不能見到佛塔真容。
毛澤東當年從陜西赴河北,經過五台山,在塔院寺住了一宿,留下一些有趣的傳說。
據說他向老和尚請教能不能打敗蔣,老和尚讓他自己去菩薩頂體悟。在菩薩頂有一處雕龍石階,有很多水滴的小坑,水滴石穿,毛於是頓悟,他是「潤之」,象征水;而蔣是「介石」,終究被「穿」。老和尚還建議組建一支警衛部隊,番號叫「8341」。其中玄機,後來大家都知道了。
第四站來到菩薩頂。菩薩頂位於五台山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是五台山黃廟的中心。寺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多次重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寺廟的建築布局嚴謹,雄偉壯觀,主要殿宇使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富麗堂皇。
從菩薩頂下來,還有一些時間,本想去幾個小寺廟看看,但隊友一心想爬黛螺頂,於是第五站去爬黛螺頂。說是有1080級台階,但往上的路一多半是慢坡,只有一小部份是台階,不知1080級是怎麽算出來的。黛螺頂上有五方文殊廟(不知叫什麽廟,最主要的建築是五方文殊殿)。
從黛螺頂俯瞰五台山,可以清晰看到台懷鎮核心區全貌,菩薩頂等處歷歷在目。
黛螺頂下山路上,近山腳處有個金界寺,順道去參觀了一下,算是第六站。寺院很新,也沒啥說道的。
核心區有幾個小點的廟,本想下來後再去,時間也很充足。但隊友累得不想看別的了,整點小啤,回賓館休息。
那幾個沒去的,以及更多地方,就留點想頭以後再來看吧。
可見,如若只是參觀主要景點,在五台山一整天時間,核心區是可以完成的。若想多看幾處,就必須多安排時間了。
3、出山
第三天一早就準備出山了。
收拾好東西,退了房間,便出門坐8號車,孰料每一輛都滿滿都是人,根本擠不上。好在打到一輛出租車,20元錢送到集福寺,這裏是五台山去火車站的公共汽車發車點。(不知我當時怎麽想的,打車到北門去,那樣可就差多了;幸好司機問了我們為何去北門,我們說坐車去火車站,司機糾正我們是發車都在集福寺)。司機很健談,我就問他,五台山多少寺廟?他說以前是306個寺廟,每個村裏都有個小廟,修行的人隨便就可以建個小廟。特殊年代被毀掉了很多,只有100多座剩下。現在重建了很多,總共170多座。
有一輛班車,在那裏等著8點發車。我們等半個小時後,車準時啟動了。
下山時遇到一件趣事。
我們上汽車時,一位尼姑打扮的女士,也來坐車。她有個五十多歲的年紀,穿著灰色的薄棉袈裟,頭戴僧帽,拎著兩袋子廢塑膠瓶塞到行李倉。
她坐上車後,就掏出一把零錢在數,都是一兩塊的零錢。數了幾遍,都是19元。她奇怪地自言自語,怎麽就少了六塊呢(台懷鎮到火車站的車票25元)。確認不夠,她起身下車。司機問她做什麽,她赧赧地說錢不夠,再去找點錢。
隊友喊住了她,說她缺的錢我們給補上。她很高興地坐下,道聲「感恩」。隊友問她時哪個寺院的,她說了一句我們也不是太清楚。大致意思是說,她是在山上某個庵裏修行的,因為天氣冷了,所以下山去家裏取被褥。撿一些塑膠瓶帶下山,是要換點錢,作為回來的路費。但不知怎的,就少了那麽幾塊錢。我們給她墊上了,她很感激,還給了隊友一個辟邪的手環。
一路上,她不知想到了什麽,自己一個人不時的發出吭吭吃吃的笑聲,似乎有點不太正常。但她那種眼神,卻有著一種天真單純。很好奇她和她的同伴們日常生活是怎麽樣的。
一直擔心會堵車耽誤行程,好在在東台(不知是不是)附近略微堵了一會兒。這才發現進山時堵車的真正原因:很多人沒有約到進山的車輛授權,就把車扔在路上,甚至在逆行道上停放。主打一個我沒約到進山證,誰也別想痛痛快快。這些車一停,就占了半個車道,其他車輛只能停下來小心翼翼地錯車。山路彎曲狹小,堵車就是必然的了。
有些人的低素質,就算佛祖也救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