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雲岡石窟值得去嗎?

2023-05-16旅行

憑心而論,非常值得去,並且我不厭其煩的去過三次。

我對石窟藝術的認知就是起源於去大同旅行時見到的雲岡石窟。其實小時候也去過龍門石窟,只是兒時的記憶容易模糊,以至於站在雲岡石窟前,有一種首次看到石窟藝術的錯覺。

原創照片

自從看過雲岡石窟之後,我對中國石窟的喜愛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也恰巧今年走了幾條自駕遊的路線,線上路中還特意安排了上了一些石窟景點。從北邊的雲岡石窟開始,一路向南、向西,依次見識到了南北響堂山石窟、靈泉寺石窟、龍門石窟、西沃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摩崖浮雕石窟的壯美與宏偉、精巧與靈動。

今天先來說說我的探尋石窟之旅的第一站吧——雲岡石窟,武州山上的北魏王朝。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依托於武州山而建,延綿一公裏的大大小小的石窟見證著北魏王朝從宗教興起到鼎盛的歷史。

原創照片

1500年前,那個叫做曇曜的西域高僧將涼州蓬勃發展的佛教帶到入了北魏京都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曇曜因傳佛而受到當時北魏太子恭宗的起重,並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之後,太平真君七年,北魏爆發了「太武滅佛」事件,曇曜被迫出逃,直到文成帝恢復佛法之後,他才被召回平城,並鄉文成帝進言開鑿石窟,宣揚佛法。

這位誓守信仰的高僧在1500年前如同一位總工程師一樣,主持、策劃、協調並管理著雲岡石窟的開鑿工程,他還肩負起組織佛經轉譯的工作,並且創立了寺院經濟制度。

1500年前,這裏幾乎每天都充斥著叮叮咣咣挖山鑿壁的聲音,伴隨著人聲鼎沸,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使出自己看家的本事,將自己的雕鑿技藝展現於石壁之上,於是有了雲岡石窟這座佛教藝術殿堂。

原創照片

雲岡石窟的三個階段

雲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座由國家主持完成的石窟群,彰顯著佛教從繁榮到興盛的藝術力量,也由此衍生出以石窟藝術承載宗教信仰的形式與風格。石窟按照開鑿時間及窟內的造像風格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被稱為「曇曜五窟」的16窟至20窟是雲岡石窟的早期藝術成就。這幾窟開鑿於460年,正是佛教最後北魏皇權青睞的時期,因此,五座石窟都擁有北魏佛教依附於王權的風格特點,並且窟內造像多以帝王或統治者的樣貌為參考,其目的就是為皇權樹威。

原創照片

這五座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都是以馬蹄形窟、穹窿頂為主,南面的石壁上分別開鑿一門一窗,外壁上雕滿了小佛像,俗稱「千佛」。窟內的造像均以釋迦佛為主,有些洞窟的釋迦像兩側還配有二尊佛像及二軀菩薩像,以第20窟為代表。也有雕鑿了十大弟子造像的洞窟,如第18窟。

在五窟中,第17窟承載的歷史意義尤為明確。窟內造像以交腳彌勒菩薩為主尊,兩側配有坐佛、立佛,體現出三世佛的結構。這種題材在當時不僅僅被用來為皇室祈福,更是用來抵消太武帝滅佛前民間流傳的「胡本無佛」等言論,同時加大宣傳佛教,使其可以源遠流長。

原創照片

無論走進曇曜五窟中任意窟,在主像與前立壁距離很短的情況下,都會因為想要看清造像的面容而努力仰視,這也是石窟采用的「山前看山」的手法,迫使人們必須仰視才能看到佛的真容。

雲岡石窟早期的石窟造像重點突出華麗的氣勢以及漢代雕刻技藝,非常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是最能代表中國式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

與早期風格相比而言,雲岡石窟的中期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由四組雙窟(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一組三窟(第11、12、13窟)和未完工的第3窟組成。這些洞窟中的雕鑿題材更為豐富多樣,融入了佛本生、姻緣、多寶二佛、維摩、文殊等形象,並且出現了供養人造像。

原創照片

雲岡石窟的中期作品依舊延續了三世佛題材,只是在造像組合方式上做了調整,比如第7窟中上下龕主像的排位與組合;第5窟內擴充套件了空間;第8窟出現了之前沒有出現過的護法神像題材以及洞窟壁面最上層的天宮伎樂。

飛天像在這個時期承擔了裝飾紋帶的作用,它們分布在穹頂、佛背光和龕楣內,穿行在各種故事之間,豐富著石壁上的雕刻圖案。

翻拍畫冊照片

雲岡晚期石窟多集中在第20窟以西、第4、14、15及第11窟以西崖壁上的小窟區域。由於這段時期北魏遷都洛陽,再加之雲岡石窟的核心洞窟已經完成,因此,大批雕鑿匠人跟隨遷都隊伍南下,武州山沒在出現大型石窟,取而代之的是民間工匠雕鑿的造像,題材也明顯變的單一起來,佛像、菩薩像的面容與前期和中期階段珠圓玉潤的佛形象大為不同,面形消瘦、頸長肩窄是北魏後期佛教造像的特點,也被稱為「秀骨清像」。

原創照片

與此同時,晚期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造像銘刻,為北魏石窟提供了文字資料的研究空間。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雲岡石窟的洞窟中蘊含著深遠悠久的人文、歷史價值,石壁上雕鑿的故事不是出自經文就是出自傳說,甚至一些不同時期的洞窟是專為某位統治者或權利集大成者而開鑿的,幾乎每一座洞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典故。重點分享幾座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洞窟吧。

最具懸念的第3窟

第3窟是雲岡石窟開鑿空間最大的一座石窟,為什麽會被認為是最具懸念的洞窟呢?是因為在考古人員清理上層平台時發現了一些建築遺物,由此猜測窟前曾修建過木構建築。之後,經過多番考證,專家們一致認為它就是【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記載的靈巖寺。

原創照片

靈巖寺石窟曾是北魏時武州山石窟寺的別稱,據說寺內可容納三千多人,窟內空間更是寬敞,其規模數雲岡石窟之最。也是曇曜高僧譯經的地方。

第3窟洞窟的形制也很奇特,從西門進入洞窟,前室顯然尚未完工,東面被石壁阻擋。進入後室,曠闊起來,整體空間呈現出凹字形,但地面卻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該形制的石窟在中國石窟史中也尤為罕見。

原創照片

曾有人猜測過,第3窟時利用了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窟進行修正之後而成的結果,所以窟內空間寬敞宏偉。也有人猜測洞窟雕鑿過半時,恰巧逢孝文帝遷都洛陽,所以留下了這個「爛尾樓」工程。還有人猜測第3窟是曇曜高僧的譯經樓,所以修建的無比宏偉。更有人猜測能夠容納成千上百人的洞窟很有可能是當時開鑿石窟的工匠們的住所…..。總之,諸多猜測都讓第3窟充滿了神秘感與懸念。

原創照片

為父修建的第5窟

據說第5窟是孝文帝為紀念父親而修建的洞窟,窟內北壁慢雕坐佛是雲岡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座,高達17公尺。窟中造像以三世佛題材為主,造像內容豐富,雕刻技藝精湛。洞窟的色彩之所以比其他窟鮮艷,是因為在清代時,該洞窟曾被包泥彩塑過,所以才會呈現出我們今天看到的炫彩。

網圖

整個洞窟猶如一座藝術殿堂,大到造像,小到佛龕,無一不體現古代匠人精湛的手藝以及虔誠的宗教信仰。從各種雕鑿細節及設計上也能感受到孝文帝對其父的懷念之情。孝文帝由祖母馮太後帶大,都說隔代親,但這一現象在這祖孫倆身上卻完全想法,在強勢的馮太後面前,孝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的叛逆。而父親的突然離世給年幼的文帝非常大的重創,他將自己對父親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埋在心裏,直到馮太後去世,孝文帝大張旗鼓的為父造像以表心意,於是,就有了這座石窟群中最高的主像,借此來追思父親。

如臨天宮的第9窟和第12窟

7根塔柱撐著第9窟,突出了漢唐建築氣勢的風格,在這座洞窟能感受到中國木建築結構與石壁相結合的完美產物。

翻拍圖冊照片

洞窟的前室呈長方形,東壁雕有端坐蓮花之上的文殊菩薩,西壁則是騎象而行的普賢菩薩,兩組造像遙相呼應。北壁上一門一窗銜接著後室,與窟項鏈的地方雕有伎樂天宮像,伎樂天人們手持各種樂器忘情的演奏著天樂,向凡間的人們展示著天宮景象。

翻拍圖冊照片

1500年前,工匠們將當時的樂器融入在石窟雕像場景中,由此可推斷出,千年前的北魏王朝在音樂領域的造詣,以及流行樂器的發展和興旺。

從西壁下層延伸到北壁的下層都雕有【睒子本生】的故事,描述了釋迦牟尼修行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他在前世為菩薩時,看到一對雙目失明的年邁夫妻發願入山修行,於是發誓日後要投胎次戶為子,孝順父母。之後,心願得償,被取名為睒子,一家人一起在山中修行。卻不料,睒子被打獵的國王誤傷致死,老夫婦悲痛欲絕,向國王講述了這個兒子對他們的孝順,國王聽後很內疚,同時,老夫婦的呼喊感動了天地,天神拋下神藥救活睒子且只好了老夫婦的失明。這則故事在南北朝時期非常盛行,因為它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理論,也多次出現在那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中。

後室因為常年滲水和風化比較嚴重,導致主佛、龕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將近10公尺高的倚坐佛因其風化嚴重,在清代的時候進行過一包泥彩繪,也正是因為這次「搶救」,反倒是失去了北魏原有的風格。佛龕上同樣雕鑿著各類故事,如「八王問法因緣」、「鬼子母失子因緣」等。

另外,第9窟的前室還有雲岡石窟裏最小的佛像,高度僅有2厘米,不仔細找,很難發現。小小的透露一下,這尊最小的佛像在前室西壁中間層北側浮雕的佛塔最上層。

第12窟是一座的佛殿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前室北壁與頂部相接的地方雕有天宮伎樂龕,同第9窟的天宮圖相似,都雕刻著北魏時期各種流行樂器。除了手持樂器的伎樂人之外,還有翩翩起舞的舞者,它們姿態優雅呈飛天狀,仿若在偌大的舞台上盡情展現美妙的舞姿與婀娜的身段。伎樂人與舞者構成了石窟天宮音樂殿堂的主旋律,因此,第12窟也被稱為「音樂窟」。

網圖
網圖

第18窟,令人稱絕的千佛袈裟

第18窟是曇曜五窟中的一窟,也是雲岡石窟早期洞窟中雕鑿內容最豐富的一窟。高15公尺的立佛面容飽滿祥和,袈裟披身,整尊造像氣勢恢宏,尤其是袈裟雕刻著無數小佛像,排列整齊又不失靈動,小佛像們隨著衣紋的走向變化著排列的走向,佛像在巨大與微笑之間產生了微妙的節奏感,形成了視覺反差。

原創照片

除了主佛和千佛小像之外,主佛兩側的菩薩造型也尤為精美,這一點從冠飾的復雜程度就能看出,冠飾上雕滿了由忍冬、蓮花、寶珠組合而成的圖案,冠下則有飄逸的發帶。菩薩的面容飽滿,表情恬靜淡然,從被風化了的身軀上仍能看到一種動態的身姿。

原創照片

東側的石壁上雕鑿有弟子像,均是采用線面結合的方式,強調人物的表情,大弟子迦葉的面貌呈現出高鼻梁、深凹的眼窩的樣子,據說,這是典型的希臘式雕刻作品。在他淡淡的微笑中,又似乎透露著平靜如水的內心世界。

第20窟,雄偉壯觀的露天大佛

第20窟也是曇曜五窟之一,大立佛前的石壁在開鑿初期崩塌,導致了佛像常年暴露在外,稱為雲岡石窟唯一的一座露天大佛。

原創照片

這座的主佛為釋迦牟尼,高約13公尺左右,面容依舊保持著圓潤狀,嘴角微微上揚,顯露出喜悅之情。他的雙手作禪定印,雙肩挺拔,身軀厚壯,在人物造型上突出了一個民族彪悍灑脫的風貌。東壁立有一尊脅侍佛立在蓮台上,仔細觀察會發現,主佛前方砌有平台,平台南側砌有台階,這讓人不得不聯想到,1500多年前,北魏的帝王、皇族、官員以及老百姓都是在這裏拜佛祈福的。

原創照片

大佛像身後的石壁上雕有飛天及供養人佇列,雕鑿工藝精美,人物姿態栩栩如生,圖案成呈現出的氣勢也足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強悍。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在所有雲岡石窟的雕鑿洞窟中,最輝煌的作品基本上都集中在曇曜五窟這一段了。

除了前20窟之外,在眾多「野窟」,也就是所謂的民間石窟中,也能看到令人驚嘆的雕鑿作品,比如第30窟南壁西側雕有「白馬吻足」、「降魔成道」等故事的雕刻作品。第31窟中姿態優雅而飄逸的供養天人雕刻,以及第38窟中東、西兩壁下層的「音樂樹」和窟頂那朵蓮花…..

原創照片

千百年來,雲岡石窟經歷風霜雨打、亂戰摧殘,卻依然以氣勢磅礴的姿態見證著歲月流逝、萬物變遷。而它自身凝聚著的藝術、歷史、人文力量還將繼續釋放流光溢彩,讓那個曾經實力雄厚的北魏王朝有了最堅實的歷史痕跡。

我是 @離歌 ,一個喜歡到處遊走、探尋樂趣的旅行記錄者!

@知乎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