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旅遊的意義就是為了拍照炫耀嗎?

2023-06-30旅行

不是。是感受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我昨天寫過,是一個人受到群像的點撥。

就是你去了一個地方,被路上遇到的風土人情教化了,心有感悟,落到行動中。這才是旅遊的意義。

比如去了一趟嶽陽樓,看一下樓,拍一下照,就有了意義嗎。我認為不是的。跨越南北,真切感受到一個人失意而努力,心懷天下。這才是意義所在。把課本中學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了,共鳴了,才有知行合一。

我之前第一次去宜賓,去李莊,感觸特別深刻。回來我記錄了一下當時的感受:

有一次部門的黨支部活動選擇宜賓,於是我有幸第一次來到了李莊。

宜賓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被稱為「萬裏長江第一城」,正兒八經是大江孕育出來的城市。

而宜賓的李莊,距今已有1460年建鎮史,是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有「萬裏長江第一古鎮」之稱。

這是一塊徹頭徹尾被長江孕育滋養的地方。

關於李莊,我最初的認識是從【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中得來,裏面提到大師們對李莊白肉的癡情。那時候我被嶽南筆下的民國風骨所吸引,崇拜那個時代的大師,被他們身上那股為中華民族保留讀書種子的意氣感動得稀裏嘩啦。

月下講【月賦】,廊中聽紅樓,那些段落現在回想起來,都依然令我無限遐想。當時也被書中的李莊吸引,這裏的古鎮,這裏的民風,這裏在戰火紛飛中搭建起來的讀書天地,那是何等的堅韌雄壯,讓我引以為豪。

不知我的記憶有沒有發生錯亂,似乎,當時電影【無問西東】也曾刻畫了這樣一個系列,在師生們南渡的過程中,在滿天大雨中,瓢潑雨水潑灑著簡陋的教室,心懷不滿的學生漸漸體會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我是在2011年才讀到【陳寅恪與傅斯年】以及【南渡北歸】這兩套書的,時隔九年,才第一次真正踏入這片被描寫過的土地。

它跟我想象得有點相同,也有點不同。

這是一個並不算很寬敞的古鎮,大名鼎鼎的它,在今天這樣花花世界面前,顯得有些普通,還有破舊的墻,還有正在修葺的同濟大學舊址。這裏彌漫著濃濃的酒香,也還有讓大師們心心念念的白肉。

當我走進這些殘跡的時候,我忽然感受到,它的確是一個很普通的村鎮。在過往的歷史中間,接待南渡的師生們,只是它簡簡單單的一環罷了。

我忽然認識到,讓這個古鎮格外特別的,不是歷史事件,而是它身前那無比寬闊的江水——長江。事實上以李莊當年的財力物力空間,並不足以支撐龐大師生在這萊恩營紮寨。這麽多人的花銷用度,全都要依靠這個村鎮,在戰火連天自顧不暇的年代,這需要極大心胸,才能承受得住。但李莊人卻沒有猶豫接納了他們,一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報,他們讓出祠堂,分出糧食,為逃難的師生,創造了一片凈土。

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梁思成夫婦,童第周分別做出他們在建築學、生物學的重大研究。那天參觀李莊,我在心裏暗暗回憶書中的細節,我站在長江邊上,我此前從未近身接觸這樣的江水,浩瀚寬闊,它盡管因為漲水過後而變得渾濁,卻仍然是如此地平靜,徐徐而來,綿綿而去。那種感覺就像是李莊人從容地接待上萬的師生,又從容地送他們離去。時代的風浪吹過這裏,他們不避艱難,慨然以對,又不戀功勞,深藏功名。我想,也只有在這樣的大江面前,才能激蕩出這樣開闊的胸襟吧。

在參觀朱德故居時,我心中的這種認識變得彌深。我看到陳玉珍一家對朱德的支持,那是一種何等心胸呢。陳玉珍是富家小姐,腹有詩書,接受了新文化的熏陶,有自己的立場和傲骨。就是這樣一個女子,與朱德只生活了六年,卻在這六年中始終給予朱德求學上進的機會,支持他的革命事業,幫他撫養老小。有追求、能奉獻、不爭、不怨,我覺得這就是長江的精魂養育出來的人啊。

我們常說黃河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但其實有時候可能因為地緣的遠近關系,我們一輩子無法看到她們的雄奇壯闊,近距離體會那種波瀾、濤聲,但是當我們偶爾看到她、聽到她,在那些人情事物中窺見她的一絲絲的真容,直擊內心的大氣感覺在心裏炸裂開,讓我們關聯到很多曾經見之不得的東西,這實在是幸甚至哉。

那一天我在李莊的土地上走了又走,心裏面的書一頁頁的翻,眼中的景色一行行的過。我在靜靜中,感受到母親河的偉大,感受到戰亂時候家國情懷的厚重。

我總是覺得旅行不是簡單的來過、走過,它特別的意義就在於能讓我們在山川風月中,與天地古人交融,理解一個時代,理解一群人物。

它也許會構成我們精神裏的某種力量,讓人純澈磅礴。

旅行的意義是你在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在景物中帶給你觸動。他們像良師一樣,引導你改變自己,磨礪自己。

拍照片只是趣味,人生不缺乏趣味。反求內心才最是適宜。在趣味實作身心的成長,這才是萬卷書和萬裏路的交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