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杭州市中心到底是哪?

2018-04-21旅行

問的是杭州現在的中心還是歷史上的中心?

1 現在的中心

如果問現在的中心,那麽答案是沒有。

現在城市擴大後,扁平化、多中心,甚至很多事務都可以線上辦理。

比如20、30年前,辦身份證、護照非要去華光路的市公安局,現在各區甚至街道都有行政辦事大廳。市民中心搬到錢江新城後,我只去辦過一次業務。

以前購物最早是解放路,後來延安路、武林廣場,現線上上為主,線下各個區域的綜合體。

現在沒有中心也不需要中心。你在哪,哪就是中心。

2 官方認定的中心

如果說官方認定的中心,有一個,叫做「 紫薇園座標原點 」。

紫薇園座標原點位於上城區延安路的東側,西湖銀泰邊上。

早在民國時期,官方測量部門就在此確定了杭州座標原點。它不僅是地理概念上的杭州中心點,更是文化意義上的杭州中心。

「紫薇園」,因地處明朝紫薇園舊址(紅門局)而得名。明代名臣韓雍曾在紫薇樓賦詩,「知命已甘居草野,置身不覺到峰巔」。
紫薇園座標原點,曾是民國的天文台及子午台墩舊址,也是杭州建築測繪系的「零公裏」標誌,是城市中心的象征。 [1]

1913年,民國將紫薇園作為杭州「零公裏」標誌。2007經票選,由官方再次認定為杭州「零公裏」標誌。

紫薇園座標原點
圖中紅色標記處為「紫薇園原點」,緊鄰西湖銀泰

3 武林廣場

很多回答說的武林廣場確實曾經是杭州的行政、商業、文化中心不假,但作為杭州中心的歷史也不過20年,大約從1990年前後到2010年代。

武林廣場為1969年建成的浙江展覽館的配套廣場,至今歷史也就半個世紀。浙江展覽館建設之前是片「 菜地和花地,外加幾座茅屋和簡易棚屋 」。

81歲高齡的益德清先生,現為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浙江省工業設計院)顧問總工程師,是當時浙江展覽館工程的結構設計工程師。「除了我,還有計畫總聯系人肖忱、建築設計工程師沈濟黃、裝置設計工程師汪承德、林翰、趙桐年……這是浙江省工業設計院參與工程、裝置設計的50多號人的集體榮譽。」采訪中,老人一講述起那段過去,似仍歷歷在目。
據益德清先生回憶,浙江展覽館的原址是片菜地和花地,外加幾座茅屋和簡易棚屋。「上世紀60年代的杭州城不比現在,浙江醫科大學老校址以北就是農田了。菜地當時屬於天水街道,種著長梗白菜;茉莉花與玫瑰花是供給杭州香料廠的。」益德清先生笑說,難以想象這裏竟會建設成為杭州城的重要地標。
1968年9月,浙江展覽館正式開工。武林廣場成了一片熱鬧的大工地。沒有推土機、沒有挖掘裝置,工程全靠省內四百多個廠礦單位,以及各級機關幹部、學生、部隊、市民的義務勞動推進。開工前的誓師大會上,紅旗飛舞、人聲鼎沸。每天早晨五點整,準時響起的【東方紅】仿佛是杭州城跳動著的紅色脈搏,激蕩著人們的靈魂和心臟。 [2]
70年代末的浙江展覽館

60、70年代,武林廣場附近還有杭州市的長途客運站。

1970年代武林門汽車站
武林廣場:1984年

早期,杭州的商業是在解放路一帶,以解百為代表。後逐漸以延安路向北延申。

南來北往的船運,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商機。「也就是在1982年左右,浙江展覽館旁、現在的武林廣場西跑道位置上,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地攤夜市,賣些義烏產的小商品,廣州產的牛仔褲等時髦貨。」沈洪興說,「現在可能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處被當時百姓們昵稱為‘紅太陽地攤’的馬路市場,就是後來環北小商品市場的前身。而當年的那批鬥膽練攤的小攤主,也稱得上是杭州第一批市場經濟的弄潮兒。」
進入20世紀後期,城市化快速推進,菜地與零星企業的退去,為武林廣場進一步集聚商業騰出了空間,市委市政府和下城區委、區政府積極打造環境,布局商圈經濟——
1984年,武林廣場整飭一新,杭州市第一個音樂噴泉——「八少女」噴泉啟用;1986年初,國大百貨老樓建成;1988年杭州大廈A樓正式對外營業;1989年,杭州百貨大樓營業;1998年,延安路銀泰百貨開業……同時,省內第一家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全市第一家24小時便利商店等,也相繼落戶。以商貿百貨為主的武林商圈逐漸形成,成為杭州最繁華的新城市中心。 [3]

以杭州大廈、杭州百貨大樓營業為標識,武林廣場真正形成商圈,也要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壓過解放路商圈,成為杭州的商業中心,要到90年代以後。

杭州市政府於1995年從解放路搬到武林廣場附近的環城北路。這時武林廣場才開始成為杭州的行政中心。

也就是說,武林廣場成為杭州行政、商業、文化中心,也不過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可惜的是,也維持沒有多久。

隨著杭州城市的快速擴充套件,武林廣場區域狹小,發展受限的弊端很快就顯露出來。尤其是在蕭山、余杭並入杭州主城區後,作為上千萬人口的大型城市中心,武林廣場已經力不從心。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錢江新城的建設推進,杭州從「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跨越。

以2016年杭州市政府搬遷到錢江新城為標誌,終結了武林廣場作為杭州行政中心的地位。2017年底杭州釋出「擁江發展」戰略,武林廣場作為杭州城市中心地位已經徹底成為了歷史。

回顧之後會發現,武林廣場作為杭州城市中心地位的歷史不過短短20年左右。它即代表不了杭州兩千多年的歷史,更代表不了未來。

但很多人言必稱武林廣場,說武林廣場是杭州「自古以來永遠的中心」雲雲,原因很多,可能有這麽幾個。

1)情感因素

五六十歲的老杭州人,他們的成長伴隨著武林廣場的建設發展,武林廣場在他們的情感上有很強的代入感。

三四十歲的杭州人,他們成長的時期,武林廣場正處於杭州中心地位。

一些記憶被拉長了。

2)「武林」一詞的誤解

杭州古稱武林, 因此有些人會被誤導,以為武林廣場和武林門自古就是杭州中心,這是一種誤解。

"武林"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地理誌卷八。

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裏。

【水經註】也有記載。

武林山出錢水。

也就是說,早至秦漢已有武林的稱謂。所說的「武林山」、「武林水」,大致是現在靈隱周邊的群山和溪流。

那麽「武林門」是什麽時候得名的?

武林門作為杭州的北城門,始建於隋。唐末吳越時期稱為「北關門」。宋稱為「余杭門」。

宋人有詞雲: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遲至明代才改成武林門。

武林門得名是因為城內靠近城門初原有一座小土包「虎林山」。

在今鳳起路口的原都錦生織錦廠附近又有一座虎林山,【夢粱錄】有載,【淳祐臨安誌】記錢唐門內太一宮道院高士堂後土阜即是,或雲一名武林。至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載:「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宋楊至質記:‘耆舊言,錢氏有國時,此山敻在郭外,叢薄蒙密,異虎出焉,故名虎林。吳音承訛,轉虎為武耳’」。

也就是說,「虎林山」由於讀音相近,逐漸被訛稱為「武林山」,以至於把周邊的城門也改稱為「武林門」。實際上,此「武林」和秦漢時期所稱的「武林」完全不是一回事。

總結一下,武林門得名遲至明朝,而且作為杭州古城墻的北門,處於城市邊緣,遠遠談不上城市中心。至於把60年代末才開始建設的武林廣場稱為杭州自古以來的中心,更是無稽之談。

再舉個例子。杭州古稱「錢唐」,秦即設有"錢唐縣",唐改成"錢塘縣"。柳永有詞曰: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但如果過幾百年後的人,一看到2021年才設立的錢塘區與杭州的故名相近,就把此「錢塘」當成彼「錢塘」,認為錢塘區是杭州自古以來的城市中心,徒增笑耳。

3)也許武林廣場附近有房。

4 延安路

如果要在杭州找一條中央大街,無疑是延安路。

延安路原名延齡路。清朝處於旗營內。辛亥革命後,1914年拆除旗營建設道路,街道向北延伸至慶春路,定名延齡路。1962年路又向北延伸至體育場路。1966年更名為延安路。1994年8月,自開元路口向南延伸至河坊街工程開始,1995年1月完工通車,長960公尺。並在南端辟吳山廣場。

延安路總長不過3570公尺,卻連線杭州的武林、湖濱、吳山三大商圈,無疑是杭州最重要的商業大街。

可惜隨著經濟發展,這種傳統大型商圈模式對購物者的吸重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也難再現盛景。

除了商業功能,延安路還串聯起杭州很多重要的古地名,如耶穌堂弄、戒壇寺巷、百井坊巷、燈芯巷、龍興寺經幢、孩兒巷、紅門局、龍翔橋等 [4]

1989年,延安路

5 解放路

如果問武林廣場之前的杭州市中心,應該是解放路一帶。

在南宋 時,該路西段在城內鬧市區,有豐樂坊、義和坊、壽安坊。清朝 時西段為迎紫門大街、井亭大街、院後街,東段為大方伯巷、葵巷、珍珠巷等。1913年西段稱迎紫路,東段稱新民路。1946年兩段合並稱中正街。1949年改為解放路。

解放路一帶,在歷史上,就是杭州最繁華的鬧市區。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區官巷口(古稱壽安坊)就緊鄰解放路。

1918年8月1日,浙江商品陳列館成立,9月25日附設勸工場竣工,舉行開館典禮,館址在西湖邊的新市場。1928年12月1日擴建,改名為國貨陳列館。

1947年,抗戰勝利後,國貨陳列館一側的一條小路拓寬後改稱國貨路。至今,國貨路上還有杭州照相館、杭州基督教青年會等老建築。

1950年,部份場館改為百貨公司門市部(後改為杭州解放路百貨商店),成為杭州市最早建立的國有零售企業,經營日用百貨、棉布等商品,並以「大」和「全」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商店的頭牌,被稱為「浙江第一店」。在很長一段時間,為杭州市民購物的首選。 [5]

解百和一街之隔的元華,很長一段時間是杭州重要的商業中心,現在已繁華不再。

1956年,杭州市政府搬遷到解放路緊鄰的將軍路。這裏也成了杭州的行政中心,直到1995年。

6 湖濱和"新市場計劃"

如果說杭州現在的中心是西湖,很難被反駁。但如果說杭州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西湖,就太想當然了。

上圖中綠色、藍色、紅色標記處,分別是胡雪巖故居、錢學森故居和郁達夫故居

很多歷史上的名人故居離西湖都尚有一段距離。歷史上大多數時間,杭州市民的生活重心並不在靠近西湖一代。在過去,西湖對於杭州城來說,是一個 城外湖 ,主要是一個城外郊遊的風景名勝。

原因很簡單,城內和西湖還隔著一道高高的城墻呢。甚至可能還不止一道墻。城內的人只能"隔墻望湖"。

【杭州古城垣變遷圖】

除了傳統的古城墻,清朝在湖東城墻內側還建了一座旗營,也就是上圖中的「清朝滿城」。

「旗營」又俗稱「旗下」,由清代旗兵的駐防營而得名,系杭州的城中之城。順治七年(1650),清政府在杭州城湖濱地區圈地建設旗營,在北、東、南三面增築營墻,西營墻利用原杭州毗接西湖的西城墻。旗營成為杭州城的行政中心,平常百姓望而卻步。「由於‘旗營’的阻斷,杭人遊湖須穿過兵營西出城門,經常受到旗丁的刁難。一到晚間,‘旗營’城門緊閉,遊人只能夜宿湖中,所以杭人常發‘隔墻望湖’之慨。」 [6]

城墻、城門、旗營成了阻隔工商業、交通和市政發展的障礙物,也阻隔了市民與西湖的親近感。

1911年11月5日,革命軍光復杭州。1912年,杭州開始有計劃地拆除四面的城墻和城門,首當其沖是清政府統治的象征——旗營城。民國學者顧彭年認為:「城墻失去保護功能,於是它不但變為疣物,且阻礙工商業、交通和市政的發展,成為勢所必拆毀的東西。」
隨著杭州城西一大段與旗營相連的城墻被拆除,西湖與城市之間的空間阻隔不復存在——「城湖合體」。「西湖之美不似昔日之屏於城外,杭人謂西湖搬進城也。」

重建旗營是「融湖發展」戰略的關鍵步驟,實際上在清末有識之士即開始對此醞釀,時稱「西湖商務振興」計劃,但礙於駐防將軍及旗營重要人物的反對而未能實施。

1911年,革命軍光復杭州後,拆除了城墻、城門和旗營。

1912年,規劃將將舊旗營開辟為「新市場」,即為「新市場計劃」。所謂「新市場」是相對於城中原有的「羊市街市」「清河街市」而言,即今羊壩頭、河坊街一帶。

規劃建設了四條「大馬路」,沿湖一條即今湖濱路;南北向一條,今為延安路,即舊延齡路;東西向兩條,為平海路、解放路(舊迎紫路)。

也就是說,我上文提到的提到的延安路、解放路,以及湖濱路、平海路這四條重要的商業街都是在「新市場計劃」中規劃建設的,構成了20世紀杭州的商業骨架,並且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直到80年代末期武林商圈的崛起,這一格局才被改變。

「新市場計劃」還規劃營建了很多商業設施,包括我上文提到的解百的前身「浙江商品陳列館」。

「新市場計劃」也規劃建設大批公共設施。在湖濱路最南端原旗營軍事訓練場,浙江省公眾體育場和民眾圖書館比鄰而立。在更南面的原將軍衙署等處,預留了杭縣政府和軍隊的公用地。旗營舊有的寺院、書院轉換成近代性質的醫院、學校等。

新市場局部圖

一公園到六公園

杭州人耳熟能詳的「一公園」和「六公園」,其實大多數人只知道南端的一公園和北端六公園,中間的二公園、三公園、四公園、五公園,哪是哪已經分不清楚了。

我估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會以為一公園到六公園是解放後規劃建設的,可居然它們也是「新市場計劃」的一部份。

1912年

在湖濱路與西湖之間由南到北依次設計了各五個西洋式公園和碼頭,杭州人稱為一到五公園。利用舊旗營的城磚築起西湖堤岸,裝飾上石頭和鐵制欄桿,草坪、樹木、長凳點綴其間。

因被平海路、仁和路、郵電路和學士路割成五段,這裏就被稱作湖濱一、二、三、四、五公園。

到了1927年,杭州市政在聖塘路附近再建 「六公園」。六公園的面積超過一到五公園之和,樣式仿照「巴黎公園」,音樂噴泉、花房涼亭俱全。 [7]

湖濱一帶,成了杭州人重要的休閑、文化、娛樂生活的場所。

六公園附近的外文書店、文史書店等,也是本人當年淘書和磁帶,常常流連忘返的去處。

六公園的「英語角」,傳說當年有個馬姓青年,常常活躍於此。

環湖道路建設

1920年,時任浙江省省長齊耀珊向省議會提起【建築西湖環湖馬路之計劃】。

該計劃擬築道路分「北山、南山、西山」三路,大小馬路12條,總計長47.7裏(23.85千米)。1922年底,建成第一期的7條道路,分別為北山路、南山路、嶽墳路、西山路、白公路、靈隱路、三竺路,總長33.95裏(16.975千米)。

規劃建設了環湖道路北山路、南山路和西山路,以及連線靈隱、上中下三天竺等名勝古跡的道路。

這一時期的西湖規劃已經提出了「風景區」的概念,領國內風氣之先。

「新市場計劃」的歷史意義

總結一下「新市場計劃」的歷史意義,我想主要有兩點:

1)開發了湖濱地區,構成了杭州很長一段時間的商業骨架,直到現在任然是杭州最重要的商業、文化、旅遊中心。

2)實施了「融湖發展」戰略,形成了「城湖一體」格局。

7 歷史上的杭州中心

以後有空再更。

參考

  1. ^ 杭州這處浪漫的城市原點,竟是明代的紫薇園舊址! https://travel.sohu.com/a/664333093_120602995
  2. ^ 浙江展覽館整修完畢,本報獨家探訪— 「紅太陽」,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https://hzxcw.hangzhou.com.cn/whhz/content/2016-07/22/content_6038937.htm
  3. ^ 從碼頭菜地到千億商圈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904/t20190425_9984042.shtml
  4. ^ 杭州故事|一頭歷史一頭現在的延安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136653805932316&wfr=spider&for=pc
  5. ^ 杭州記憶丨它曾是「浙江第一店」 你在這兒「血拼」過嗎 https://hangzhou.zjol.com.cn/jrsd/bwzg/201905/t20190511_10098115.shtml
  6. ^ 「西湖入城」與「一腳跨江」——民國時期杭州城市規劃研究(上) https://hangchow.org/index.php/base/news_show/cid/9494
  7. ^ 六公園裏的 「杭州生活」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5-04/16/content_5732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