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有哪些比較好.經典的舊工廠改造成博物館的案例分析?

2015-03-26旅行

今天拆房部隊為大家介紹 OODA+LencastreArquitectos 設計的 波爾圖電車博物館

「路面電車」這個詞兒連同這個物件都已經功成身退進歷史書了。

始建於1872年的波爾圖路面電車也不例外。2000年後,僅有1號線、18號線、22號線這三條路線作為歷史遺產還在執行中。

2010年,交通運輸協會STCP翻出了壓箱底的寶貝:1872-1959年的多輛路面電車,並決定為此建一座博物館。

館址就選在了1915年建成的馬薩雷洛斯熱電廠原址上——

位於波爾圖市中心南側緊鄰杜羅河河畔的一塊約12600㎡的場地上,整個基地東側道路北高南低,最高處與最低處地面相差十米左右。

說白了,

就是要把這個熱電廠改造成電車博物館。

熱電廠由兩個部份組成,分別是為電車供電的變電站大樓以及輔助電車運輸的運輸維修車間。

變電站大樓早已停用,而運輸維修車間現在仍正常營運,作為現存18號路線的電車停靠點,並為現存的三個路線的電車提供維修服務。

整個建築由四跨構成,均為雙坡屋;

但四跨各有不同。

第一跨是曾經的變電站機房,為一個16.5mx96.6m的大空間,屋頂由桁架結構支撐;桁架結構跨度為4.6m,屋頂最高處為20.4m。

第二跨是一個17.7mx123m的大空間,屋頂也由桁架結構支撐,南北兩端屋頂高度不同。

第三、四跨為現存的運輸維修車間,由兩個雙坡屋頂構成,均為15mx116m的空間;同樣使用桁架結構支撐,屋頂最高處為10.6m。

根據甲方的要求,除了保留東側兩跨的運輸維修車間繼續使用外,還要保留原有機房作為展覽,同時需要增加電車展覽、教育空間(包括兒童教育空間和活動室)、辦公空間(檔案室、管理室、辦公室)、以及商店、咖啡廳、餐廳等休閑空間;此外還要提供90個左右的車位的停車空間。

林林總總算下來,

總建築面積約12000㎡左右。

另外,甲方爸爸又說了:建築立面不能動;建築結構也不能動。

這兒也不能動、那兒也不能動,

四跨有兩跨不能動,

能動的還要保留機房來展覽——

甲方爹地,您要不要考慮直接把招標改成室內裝修?

剛剛成立不久的波爾圖本地事務所

OODA

和他的小夥伴

Lencastre Arquitectos

開動腦筋逆向思考了一下:

如果只是做一個室內設計,甲方爸爸何必大張旗鼓搞一場國際競賽?!

小O覺得,事情肯定、必須沒那麽簡單。

現在內部的空間可以說是一目了然,就是兩個通高20公尺的大長條。

不想搞裝修,就要會裝X

——我的意思是,就要搞一個復雜空間。

老廠房要被改造為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中最核心的當然是展覽空間。

而展覽空間設計的本質

是創造一個合適的觀展環境。

電車博物館就是要展示電車及軌域電車的發展史,博物館最主要的展品就是1872-1959年的多輛電動汽車實物。

通常情況下,展品在展廳裏就像一個個聖物,與人保持一定的觀賞距離。

所謂觀賞距離,

就是「莫挨老子」的文明說法。

U1S1,你要是三星堆的金面具,

讓我挨我也不敢挨;

但是電車???

作為土生土長的波爾圖人,小o的記憶裏電車就是沿著軌域緩緩地在大街小巷與人擦肩而過,熙熙攘攘、叮叮當當;是最日常的煙火背景音。

所以, 小o覺得電車博物館需要展示的不僅僅是留存的電車本身,更應該是人們對於電車的記憶;也就是在城市街道環境裏的電車、與人沒有距離的電車。

而這個在街道裏的電車的展覽空間便是小O想要的復雜空間。

換句話說,

小O想要的復雜空間,就是城市街道空間。

那麽,問題來了:城市街道空間怎麽構建?當然是抄作業啊!照著語文抄數學—— 把街道路網抄進建築裏不就行了?

小O將波爾圖市原本最輝煌時期的電車路線放到整個建築中,成為建築裏的路徑,也形成了整個建築的空間骨架。

然後,讓我們恭喜小O——

給自己強行整了個大trouble!

由於東邊兩跨底部是保留的電車運輸維修部份,也就是這部份不能動;換句話說,抄的電車路線就無法落到這部份上面——

本來就沒多大,再給去一半?

這是打算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雖然不能改動地面,

但是官方允許加建呀。

小o決定在東邊兩跨頂部進行整層加建,加建後這部份屋頂為平屋頂,可以做屋頂平台用於觀景休閑。順便再把第二跨後面部份屋頂擡升和其余部份平齊,方便後期統一操作。

加建之後,

整個建築都可以被用來抄路網了。

將設定好的路網系統放進建築中;微調位置保證路網寬度滿足人體穿行的舒適度。

那麽,問題又來了:

路網以什麽形式存在於建築中呢?

再說白一點:

是實墻還是裂縫?

如果是實墻,空間就會被切的稀碎,立體街道秒變鴿子籠。

但問題是虛的裂縫,

同樣會把空間切的稀碎。

兩頭堵,怎麽辦?

小o倒是很機靈:

你兩頭堵,我就兩頭分開處理。

也就是分出屋頂層和空間層,然後分別處理。

屋頂層: 將整個路徑切割屋頂,路徑切割過的屋頂成為天窗,白天外部光線透過天窗投影到建築內部;晚上內部光線透過天窗反映出明晰的路徑。

空間層: 內部則以平台和台階的形式表示;將路網變成樓梯或連廊,連線各層平台。

屋頂層好說,全部切割即可。

而內部空間分別對應哪種形式,怎麽處理就需要考慮到對立體街道的具體構想了。

首先將建築分成四層。

現在已知的是最西側一跨的北側一部份是原變電站的機房位置,將作為機房展覽空間;東側兩跨的屋頂兩層,最下面均有坡度,用作裝置層。由於北側位置與道路高度一致,因此頂層作為室內停車場。

然後,建築內部剩余部份才是電車博物館主體空間。

現在西側第二跨地面部份可使用空間很完整,所以第二跨將是立體街道營造的主體空間。

確定第二跨為南側主入口;由於空間較狹長,為了讓人空間上感知復雜的立體街道,采用多層多平台的形式,而平台則設定在長條空間的兩頭以及靠邊的位置。

平台位置中間部份的在低層(其中一個平台利用機房展覽的屋頂),兩邊部份的在高層,形成視線可見的各層連線。

用路網形式切割空間的投影作為平台的形狀。確定主體平台的位置,然後用相應趨勢的樓梯及連廊連線各個平台。

機房空間由於路網的切割變成了三個部份,同樣加入相應的樓梯連線地面層和平台層。

西側一跨最上面一層加入連廊聯通不同側的平台並且將連廊通向室外,環繞一個標誌塔;人們可以透過該連廊直接到達室外。

至此,

對立體街道的路線規劃就有了雛形。

但是還缺街道上的「房子」,

也就是功能空間。

路網都有了,地塊還能亂畫嗎?

同理,這兒也是見縫插針地往建築裏插功能,形狀神馬的直接按路網切好的來。

先確定交通核位置,滿足疏散的要求。

電車的展覽空間都放置在首層:活動廳等教育空間放在靠北側,商店放在南側入口處,咖啡廳、多功能廳放在南側頂層,接待服務辦公等則在中間形成的平台附近布置。

有了「房子」加持,

小O想要的立體街道式復雜空間也就慢慢呈現出來了。

蓋上屋頂,將電車擺進來,在建築內的不同角度,都能感受到以往街道的親切感。

接下來,細化建築內部。

主要需要細化的是四層部份:南側交通核中間打通,形成貫通的路徑;將多功能廳按要求設計坡度傾斜;下部入口形成一個喇叭口空間。加建的屋頂停車場選好入口並進行車位設計;剩余的平台就是休閑活動區域。

至此,建築內部的立體街道塑造完畢。

人們能透過路徑引導到達建築中任何想要去的位置。

最後處理一下屋頂層。

將東側兩跨平屋頂作為屋頂休閑平台,並將底部體塊局部擡升,形成屋頂層的零售和餐廳。人們可以在屋頂俯瞰鐫刻的路線,也可以遙望杜羅河。

最後的最後,調整一下屋頂局部切割程度。屋頂平台局部天窗位置改變為連橋聯通各個碎化的區域;去掉入口處兩個原始片墻相夾的屋頂,形成入口院落。

打完收工。

這就是

OODA+LencastreArquitectos

設計的

波爾圖電車博物館

最後再看一遍完整過程。

但人類永遠逃不過真香定律。

甲方最終真的只是裝修了一下就開張了。

但小o這個方法,還是值得拿小本本記下來的。

很多時候,

復雜都不是簡單的反向,

而是簡單的疊加。

復雜空間不是萬能的,但這年頭,好歹腦子裏都得裝幾個復雜空間的模式防身不是?

以上內容節選於我們工作室的文章:【抄作(fang)業(an)的最高境界:照著語文抄數學】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公眾號:非標準建築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