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如何評價諸葛亮北伐(228年~234年)?

2024-05-28旅行

從228年到234年,六年時間,五次北伐。

單看這個數據,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就已經過於頻繁了。

實際上進入細節,從228年春到229年春,一年的時間,就是三次北伐。

也就是說,實際情況比平均一年一次還要糟糕,是短時間高度集中式的北伐,這對蜀國百姓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五次北伐如果全部展開評價,篇幅過大,這裏先著重講一下第一次北伐,如果流量好,後續再補充其余四伐的內容。

我講一伐,重點不會去探討街亭,因為已經被講爛了。

實際上,一伐失敗的本質原因並不在街亭。

而在於將相不和。

說的明朗些,就是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

再具體些,諸葛亮與魏延到底有何矛盾?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一點,就是諸葛亮北伐在哪裏出兵。

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爭議,五次北伐,全部由漢中出兵。

但是大多數人受到電視劇的影響,以為諸葛亮北伐是從成都出兵。

實際上諸葛亮在227年舉家前往漢中,並且遷丞相府於漢中沔陽。此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政由葛氏,從而讓漢中成為了蜀漢真正的政治中心。

並且一直到234年諸葛亮去世,七年時間,都沒有諸葛亮大軍再回成都的記載,包括彈劾李嚴,也都是以書信的形式,並非電視上演的劉禪、諸葛亮、李嚴三個人在大殿上對質。

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理解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

諸葛亮是公元227年來到漢中,在此之前,漢中督魏延已經在漢中經營了九年的時間。

關於魏延在漢中的九年,他的個人傳記裏一片空白。

那麽魏延這九年究竟都幹了什麽,我們只能從其他人物傳記裏透過零星的線索去推斷。

【三國誌姜維傳】: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這裏「實兵諸圍」畫重點,這就是魏延這九年在漢中的工作內容。

什麽叫「實兵諸圍以禦外敵?」

漢中郡依托秦嶺天險,所謂實兵諸圍,便是依據地利打造完備的防禦體系。

把士兵分散安排在秦嶺通往漢中的各條河谷之中,設定防禦據點,修建防禦工事。

其中以定軍山和興勢山為基礎打造出來的「興勢圍」便是「實兵諸圍」中的一個。在20多年後,曹爽進攻漢中,興勢圍仍然在發揮作用。

要知道,劉備得到的漢中,實際上等同於空地。因為曹操遷走了漢中八萬多口百姓,劉備屬於得地而不得民。

諸葛亮於建安227年下半年進入漢中,卻於228年春便能組織起北伐,效率如此之高,這足以說明魏延九年來對漢中地區的治理,對民生的恢復是非常出色的。

同時,諸葛亮進入漢中短短半年就能率大軍出祁山,也必然得利於魏延九年來對漢中地區道路、軍械、運糧、諜報等多維體系的支持。

說到這裏,其實矛盾就已經開始顯現。

諸葛亮為文職官員,按照漢制,丞相只有政權,沒有兵權。

而魏延卻是重號將軍+漢中督。

我們都知道關羽荊州督的份量,李嚴永安督的份量。

知道東吳大都督陸遜的份量。

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對手曹真關內督的份量。

督這個字,就代表著統帥。

所以諸葛亮以文官職位指揮漢中督,這層關系是不順的。

按照東漢的慣例,三公及以上級別的文官出征,必須加將軍銜,以解決文臣無法指揮重號將軍的矛盾。

但是諸葛亮沒有這麽做,而是選擇了抄曹操的作業。

宋胡三省註曰:

漢丞相有長史而無司馬,是時用兵故置司馬,丞相司馬初置於曹魏,典滿、司馬懿曾任此職。

按照漢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府下面只有長史,而沒有司馬。

這也是丞相只有政權沒有兵權的原因。

將軍府下面是有司馬這個職位的,所以將軍有兵權。

曹操傀儡劉協之後,任東漢丞相。

為了解決丞相沒有兵權的問題,曹操給丞相府設定了司馬一職。

諸葛亮在把丞相府遷往漢中之後,如法炮製,也學曹操設定了丞相司馬,擔任丞相司馬的就是魏延。

這就是東漢一共兩座霸府,一個是曹操的丞相府,一個是諸葛亮的丞相府,這一說法的由來。

諸葛亮來到漢中後的這一系列操作,相當於削掉了魏延漢中督的頭銜,這勢必會讓魏延不滿。

但是有人會說,這也許是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怎麽就知道魏延不滿呢?

實際上魏延不滿諸葛亮是史書原文,這裏就不做常識普及了,而且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未得善終。

但是我要說的還不是這個。

魏延與諸葛亮的根本矛盾,是戰略方針上的矛盾,也就是現在熱度很高的子午谷奇謀。

【三國誌魏延傳】裴松之引【魏略】記載:

魏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

這裏著重說一下子午谷奇謀,因為後人對它的解讀一直不正確。

魏延說,長安守將夏侯楙年少,是曹睿的駙馬爺,性格膽小沒有謀略。現在給我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從褒斜道進軍,沿秦嶺向東,從子午谷的北面出來,十天之內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沒有防備,得知我突然到來,必定乘船逃跑。長安城內就只剩下禦史和京兆尹,他們必定只敢堅守而不敢出戰,到時我便可以攻擊長安城外的橫門邸閣和村莊,來補充糧草。而您率大軍主力從斜谷出,只需要二十多天,必然可以與我在秦嶺以東會師,到那時便可定鹹陽以西。

以上就是子午谷奇謀的全部內容。

後人簡單理解為魏延要五千兵襲擊長安。

註意,史料裏魏延並沒有說他要靠五千精兵攻下長安。

魏延的計劃是夏侯楙逃走,剩下禦史和京兆尹堅守,然後魏延攻擊長安附近的橫門邸閣和村落,堅持二十多天,與諸葛亮大軍匯合之後,再定洛陽以西。

並且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來,魏延用詞非常的精準。

長安的守將夏侯楙的年齡,政治背景,性格秉性,逃跑方式,夏侯楙逃走之後長安城裏還剩下誰會堅守,他全部了如指掌。

並且軍隊的數量,需要負糧的數量,從秦嶺出子午谷需要的天數,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需要的天數,他也全部有明確數據。

這些情報和數據,不可能是魏延在順嘴胡說,顯然與魏延在漢中九年的經營有關。

秦嶺有多少條河谷,每條河谷有多長,長安城外的橫門邸閣的布局,散落在各處的村落,包括長安守將的背景,魏延簡直如數家珍一般,這足以說明魏延做過大量的諜報工作。

而反觀諸葛亮呢?實際上他是初來乍到。

他對長安不了解,他對通往長安的河谷不了解,他對長安的守將不了解。

諸葛亮對長安一無所知。

所以他的一伐方針是雍州。

趙雲和鄧芝做為疑兵出箕谷,擺出要直接打長安的架勢。而大軍出祁山,目標是天水。

這代表著諸葛亮知道自己初來乍到,對曹魏關中地區不了解。同時,也代表了諸葛亮並不信任魏延。

但是魏延畢竟是先帝親封的漢中督,畢竟在漢中經營了九年,與曹魏西部戰區打交道打了九年。現在要北伐了,要進攻曹魏西部戰區了,並且還是從漢中出兵,做為漢中督的魏延如果沒有聲音,顯然是不合適的。

所以丞相府的司馬一職給到了魏延。

但是一伐的實際作戰記載中,卻完全找不到魏延身影。

甚至魏延這個丞相司馬在哪都不知道。

而至關重要的街亭戰場,是在眾人推舉吳壹和魏延的呼聲中,違背眾意,破格提拔的馬謖。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一伐期間並沒有真正的重用魏延。

這顯然與魏延漢中督的身份脫不開關系。

因此,一伐失敗的本質原因在於諸葛亮和魏延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