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动漫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灵奇旅】这部电影?

2020-12-30动漫

与美剧【善地】类似,【心灵奇旅】建构了一个在现实世界外的afterlife(死后的世界);涉及了「purpose」(目的、意义),"spark"(热情所在),和幸福等议题。与之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如「flow」(心流),短暂地在影片中出现。

心流来源于Csikszentmihalyi的理论,描述了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进入的忘我体验。通常这种活动的挑战或难度不高也不低,正正好与活动者的技能熟练度相适,不会带来焦虑感(挑战度过高)或无聊。在影片中,当艺术创作者进入了心流,沉浸在活动中,得以享受到专注(engagement)带来的幸福。(参考【三生有幸:幸福心理学的三种时间尺度】,作者@李晓煦)

而心理学自身在一百多年前脱胎于哲学,有过著名的mind-body debate。到了现代,心理学试图以科学的方式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行为。而影片中「灵魂」这一概念不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与「意义」、「意志」相似,「灵魂「指向之处玄之又玄。

另外,影片表达了savoring little moments in life,确与心理学有关。在Cousera的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课中,老师谈及大脑的一些天生设定如何影响了人对幸福感的体验。比如感官刺激带来的快乐常常是短暂易逝的(hedonic adaptation;大脑会适应,从而把好处当成理所当然/take things for granted)、天降巨富给人带来的快乐不会持续很久、人会把自己和环境中出现的他人相比较 同时社交媒体放大了别人的」完美「生活。

如<Stumbling on Happiness>的作者提到的,"Wonderful things are especially wonderful the first time, but their wonderfulness wanes with repetition."

那么老师和电影给出的共同解药之一则是去看见、欣赏、珍惜生活中美好的小小时刻--美味的食物、秋日里轻拂耳边的风、和身边人产生连接的时刻、与爱人家人共度的时光。这也需要我们对自己当下的心智活动(想法、情绪、动机、态度等)培养觉知。

另外,在影片中略过的一些小片段让我联想到与心理咨询有关的概念。一处是在Soul 22把地球小标签让给Joe后,她变成了"lost soul" -- "obsessed by something that disconnects them from life". 先不论此处对于lost soul的定义是编剧强行加上去的,它的描述本身倒是挺像物质成瘾(addiction),如在美国较为普遍的嗑药和酗酒。在我国,可能更常见的是行为成瘾,比如对网络、游戏、工作、食物、运动、性、购物等活动的上瘾;它们的后果或许相对较轻,但也需注意。

另一处心理咨询相关的片段是当Joe被soul22吞了之后,进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看到了22铺天盖地的自我攻击(有内化了来自于外界的和自己创造的自我批判)。在认知行为疗法(CBT)中,这样的自我攻击可能被描述为negative self-talk,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常见于抑郁症和自尊心方面的治疗。

而影片最后的"I'm going to live every minute of it" 让我想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向死而生。当然影片本身对此没有深挖.. 电影中数次出现的」purpose「翻译过来比较像」意义「,这也偏向于哲学领域的探讨范围。个人认为」意义「这个词本身是一个problematic construct, 其本身就不太有意义。可能更值得讨论的是」意义感「。

在interpersonal的层面, 以一个灵魂触碰另一个灵魂的方式,Joe在一定程度上」救赎「了22,或者说陪伴和鼓励她去看到she's ready for living.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师可能扮演的部分角色。当然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常常会复杂和曲折得多,因为改变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