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如何评价电影【刺杀小说家】?

2019-02-13娱乐

首先表达下我对【刺杀小说家】电影和原著的几点看法:

1.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爽片。当然,春节档电影都是爽片,「正经片」谁上春节档?

2.这部爽片还是用心了 的,主要看 点是人物造型和视效。我就挺喜欢红衣武士的铠甲,赤发鬼的脸,和部分动作场面。其他方面亮点就不多,如果还有,就是杨幂老师用红唇抽烟掩盖情绪变化的表演小技巧。

3.这篇小说算不上双雪涛的代表作,体量很小,很可能写完都没出汗。

4.小说是浪漫的。杀手和作家都把小说当作反抗现实世界的武器,但他们只是做出反抗的动作,并不期望能有什么结果,明知无用但依然这么做,这就是浪漫。就好像周星驰在【功夫】里用小木棒敲火云邪神的头。

5.制片方选中这篇小说,多半仅仅是看上了"苦苦找寻女儿的父亲"和"现实人类可以操纵小说世界"两项设定。前者是中国观众情感最大公约数之一,后者则是爽感的来源。加在一起,至少项目 PPT 看起来是卖钱的。

6.但电影成片有些拧巴,"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小说里发泄愤怒"还是有些绕。从失去女儿痛苦不堪到狠心杀害一个无辜的人,这个内心转变观众其实没迈过去。戏根不扎实,后面就难了。

7.电影放弃了原著小说的朦胧美,但又没找到能直接打动观众的财富密码。因此票房也一般般,是一部失败的爽片。

8.起初我对本片营销上主打视效的策略有些意外,现在看来是比较理性的决定了。对电影宣传人员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电影的现状,并依然吹捧它。难点在认清。

9.本片对现实有所指涉,包括对互联网巨头和信息技术的怀疑,对集权统治阶级的讽刺等。我对这些议题感兴趣,但我觉得这些是游离主题之外的私货,且只是蜻蜓点水,没有什么认真的讨论,很难算得上加分项。

接下来是主要想说的, 电影对小说做了哪两处重要改动,且最终失败了呢?

首先概述下双雪涛小说的情节,不复杂,4 段话就可以完完整整说完。乍一看和电影差别不大,实则是另一回事,请仔细阅读。

现实世界里,我(千兵卫)找寻走丢的女儿 9 年都没有结果,万念俱灰的我产生了去北极看北极熊的念头,为了筹集路费,接受了一位神秘富人的任务:杀掉一名小说家。原因是他笔下一个小说人物(赤发鬼)命运会应验在富人身上。
我发现小说家的处境和我相似,他的生活也看不到希望,总想自杀。在家写了5年小说一分钱都没有赚到,靠妈妈的养老金生活。我动摇了杀他的念头。得知小说中也有一个失去父母的女孩,且名字(小橘子)和我女儿一样时,我决定放弃杀他,甚至与他讨论起故事走向,希望他帮小橘子脱困。
小说世界里,十九岁少年久藏正奔赴京城刺杀赤发鬼,完成母亲的遗愿——因为被投老鼠药,久藏九岁时变成了傻子,也干不了农活,母亲误中丹毒,临终前她认为家里的一切霉运都源自赤发鬼,因为久藏的父亲当年正是被赤发鬼所杀。
带着复仇信念的久藏来到京城,发现这里生灵涂炭,她遇见了一个小姑娘叫小橘子,和她一起去杀赤发鬼。见到赤发鬼后,发现敌我力量太悬殊,久藏毫无机会。关键时候小橘子的父亲红衣人及时出现,三人合力杀死了赤发鬼。久藏和小橘子离别时,告诉她不要再把爸妈弄丢了。

电影做的第一个重要改动是,我(千兵卫,片中是关宁)这个人物的动机变了。

在小说里,"我"决定刺杀小说家的动机是什么?筹钱去北极看北极熊。而"我"为什么要去看北极熊?文中没有直接解释,我的观点是,"我"是一个已经被击溃了的人,对生活已经没有期待了,这样下去我一定会死的,我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行动目标,虽然我并不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何意义,以及实现目标之后去向何方。

很多人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一些百无聊赖,颓废无比的时光里,会漫无目的的徒步或骑车到某个地方去,去了之后做什么心里其实不清楚,但就是想去了再说。千兵卫要去的那个地方就是北极。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千兵卫为什么能坦然接受一份杀人的工作。因为他已经万念俱灰,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无意义的,吃饭,睡觉,杀人都一样无意义。但既然已经设定了当下目标是去北极,那为了能去北极而做的事情就有了意义。人是需要意义感活下去的。

现在我们理解了小说中千兵卫刺杀小说家的动机,是"寻找活下去的意义"。那再来看看电影中关宁的动机。我们发现,他的动机是"找到女儿",也就是说他和千兵卫不一样,他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他很愤怒,能量很足,一点没有千兵卫的颓丧。

如果电影按照小说中写的来拍,主人公是一个失去希望的中年男人,没有人生目标,过一天是一天,今天给自己设置的目标是去北极,明天变不变还不知道。观众不知道主人公要干嘛,他做了什么还得琢磨他心理怎么想的···那这个电影奔着艺术闷片就去了。

找人生意义 VS 找女儿,电影选择了后者,一个更容易被视觉化 呈现的行动目标

但这项改动使创作者面对了一道难题,如何让观众共情"找女儿的人疯狂到去杀一个无辜的人"这件事,如何让观众产生"啊,他真的太可怜了,去杀人完全可以理解嘛,要知道他失去的可是自己心爱的女儿呢,要是我要会大开杀戒的"的想法。

我认为电影给出的答案不够信服。

关宁对女儿的爱和一般父亲有什么不同?他之前为女儿做过出格的事吗?他为什么能做到没有心理障碍的杀人?这些事情都没有铺垫。也许会有些做了父亲的观众只要听到"女儿丢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内心马上就会涌上来杀了全世界的狠心。但我想多数观众仅靠一首儿歌应该无法充分体会。

电影对原著做的第二个重要改动是:主人公拯救虚构世界里的女儿的方式。

片子的高潮戏码便是关宁与赤发鬼的大决战,导演金手指一开,主人公便突破了次元壁,拿着加特林机枪,喊着美少女战士的口号,朝赤发鬼猛攻。

这是彻彻底底的网文 YY 式写法了,反正爽就完了(其实我也没爽到)。

原著 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映射关系是暧昧的,克制的。最后时刻小橘子的父亲红衣人出现,并用巧招击败敌人,是小说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千兵卫,同样也勉励自己。

他知道千兵卫找不回女儿了,他知道自己永远也写不出头了,悲惨的现实无法改变,他们能做的就是用"小说"作为共同武器去对抗生活。"小说"是虚构的,这种对抗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但重要的是对抗这个动作本身。"小说"在这里就是周星驰手里的小木棒。

而双雪涛把"小说"作为他笔下两个人物的武器,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所钟爱事业的一种表白。相信他本人也是将"小说"作为对抗生活的武器。

电影则将这种浪漫的对抗庸俗化了,因此只能算得上三流的改编。

因为这一头一尾的重大改动,一则浪漫的无太多野心的小故事,被拍成了野心很大但庸俗的爽片,又因为在人物内心转变上交待不清,观众似乎也没有被充分爽到,最终票房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