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剧透,【拆弹专家2】知识科普,EOD、小核弹、CTRU和世贸中心爆炸案。
电影【拆弹专家2】以及【紧急救援】、【神奇女侠1984】、【晴雅集】四部「视听凡尔赛」,看过之后仅留下一种高品质的无聊感。
不可否认,这几部影片都是华丽的视听盛宴,毫不吝惜感官刺激,沉浸在IMAX和杜比音效中非常爽。
但这些震撼的爆炸、精美的服化道,炫目的动作背后,却是票房惨败,口碑崩塌,内容抄袭,以及港片没落。
究其根本,还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抛出的命题: 「电影」这个概念是不是应该分为以漫威为代表的主题公园视听娱乐产品,和试图传递人类感情和心灵体验的电影艺术(cinema)。
这4部影片带来的无聊感,是因为视听刺激仅作用于感官愉悦,而无法激起内心的波澜。
美国影评人安·霍纳迪在【如何聊电影】一书中说:
「如果你好奇为什么【龙卷风】、【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后天】、【末日崩塌】之类的电影看起来都十分相似,那是因为它们大部分都只是呈现灾难和奇观的载具,并没有值得回味的故事或者有深度、有层次的角色。所以这些电影只会提供几场必要的「猛戏」(whammy),不会有太多的细节和内涵。这些电影只有剧情,没有故事;只有角色,没有人;只有刺激,没有感情。」这些奇观载具普遍不重视故事,而是靠不断地加「风险」(stakes)、加「猛戏」(whammy)来挑动观众的神经,文戏部分苍白、混乱、无力或不能说服人。
很难想象,【拆弹专家】编剧之一的李敏曾经写过【阿呆拜寿】、【喜剧之王】这样打动人心的剧本。
原来一些港片和香港电影人还追求过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但现在,视听娱乐电影彻底放弃创作的苦旅,剧情直接套用故事模板,剩下的交给明星和特效。
以【拆弹专家2】为例,电影开始那次导致潘乘风生活彻底改变的爆炸,竟然使用了编剧套路最最基础的「救猫咪」策略。
主角救出微波炉里的小猫导致炸断腿的桥段,既无新意,更显得这个角色高尚到虚假。
编剧有本入门教材叫【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救猫咪」理论指的是:当我们见到主角时他必须做点事情让我们喜欢他并希望他胜出。
这个理论的核心不是真的让主角去救一只可爱的小猫或者扶老人过马路,或者给乞丐施舍几块钱,而是在主角出场时,为主角设计一些桥段让观众喜欢并「支持」主角。
救猫咪策略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开头。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Chris提着一个又贵又笨重的医疗仪器去推销,其中穿插着他送孩子去幼儿园,和乞丐交流,还有不断被拒绝但依然乐观地穿梭在旧金山街头的身影。
尤其是那个硕大而尴尬的医疗仪器,一下子就能让观众从Chris联想到自己生活的重担,产生共鸣,并开始喜欢和支持主角。
推销医疗仪器是【当幸福来敲门】中Chris的「救猫咪」,而不是真的去救一只猫咪。
当然,并不是每个剧本都能或者需要设计出这样与众不同又感同身受的桥段,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照搬这个理论,直接用救一只猫咪来美化主角的形象。
因为套路虽然不会带来惊喜,但经过无数次检验,起码不会太差。
这样的套路和编剧陷阱在【拆弹专家2】中比比皆是,比如凭空冒出来的毫可信度的复生会,竟然是主角黑化之后在尼泊尔跳伞时想出来的?
还有片中出现的大量闪回镜头,甚至以喊口号、拉横幅这样的方法直接渲染潘乘风黑化。
这些都是编剧偷懒的写法,以直接解释说明来向观众传递信息,如果在现在时解释不了,还要靠闪回解释。
再加上强大到反物理定律和正常逻辑的主角光环,几十个警察和反恐特警抓不住一个装了假肢刚出院的人,让人看得非常出戏。
故事的问题并不是【拆弹专家2】独有,而是视听娱乐影片的共性,所以斯科塞斯导演才要把它们和电影艺术区分开。
这部【拆弹专家2】又是一次警匪动作类型片套路化的重复,把主角和反派换成缉毒警和毒贩也一样,把爆炸计划换成抢银行计划也一样,把断一条腿换成断一条手臂也一样,把复生会换成什么其他会也一样……
电影在剧情和文本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地方。不过,片中涉及到的几个警务部门和背景事件值得科普。
01 爆炸品处理课组(课)EOD
香港的警民比在全世界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很靠前,人员众多和警种齐备,非常精良。
为了表现这个群体,警匪探案片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类型,很多经典港片都是这个题材。
香港警察不仅人数多,类别也很全面,有各类专门的针对性警种和机动部队。
例如警察机动部队(PTU)、飞虎队(SDU)、冲锋队(EU)、警犬队、毒品调查科、军械法证科、鉴证科,还有专门负责重案和反黑社会的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等等。
这些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影视作品。
这两部【拆弹专家】就是以香港警务处中的EOD部门为原型。
EOD的英文全称是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中文可以翻译成爆炸品处理组,俗称拆弹专家,隶属于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
EOD最早成立于1972年,一开始全部由英国军人担任,后逐渐由香港本土警员取代。
电影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和刘青云饰演的董卓文都是总督查级别的拆弹专家,这个级别是督查级的最高级,职务可能是助理炸弹处理主任(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 ABDO)
下图是现任EOD炸弹处理主任(Bomb Disposal Officer)李展超(Suryanto Chin-chiu),他的级别相当于电影中潘、董二人的直接上级。
关于拆弹专家,有人之为「一个人的危险」(one-man risk),因为在处理爆炸品时虽然有团队后援支持,但最终走向炸弹的只有拆弹专家一人,带有孤胆英雄的气息。
据李展超介绍,EOD的格言是:「正确无误、万无一失」。拆弹专家的工作绝不能出错,错误的代价直接就是生命。
电影中潘乘风因炸断腿而无法归队这个矛盾,也有真实背景作为支撑,因为拆弹专家这个部门的录取率极低,要求非常严格。
EOD对成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器械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都有过人的要求,招募的淘汰率高达80%-90%。
炸弹处理主任李展超回忆,他当年投考EOD时,同期参加报名和训练的学员有40名,但最终仅有包括自己在内的2人获得资格,录取率仅5%。
加入EOD后也不意味着训练的结束,反而是更多训练的开始。
一名合格的拆弹专家起码要经过4年的专业训练和实战,李展超认为,真正可以应对全部类型的爆炸品可能需要8至10年,甚至终身学习和实战。
所以,虽然电影中潘乘风积极完成体能恢复训练,甚至超过了警队要求的标准,但领导层还是没有让他归队,也是有道理的。
在现实中,EOD部门的工作并不像电影中那么有仪式感。
拆弹专家们每年出动大概有150次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作都涉及到二战时期遗留在香港的未爆军火,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这些散落在香港山区、闹市和水中的爆炸物,绝大多数都是二战期间日军侵略香港遗留的,其中有一些炸弹内部的化学成分仍然有效,加之香港人口和建筑密度大,非常危险。
在百科网站上,列举EOD主要责任为爆炸品处理(包括陆上及水下的爆炸品:爆竹、烟火、炸药、炸弹、手雷、简易爆炸装置及炮弹等)、防范核辐射及生化、检查子弹弹药(小口径弹药除外,由军械法证课负责)及爆炸品的储存库及设施,以及销毁等。
从职责来看,这个群体面对的危险非常人所能感受。
他们是所有警种里最危险的一类,「当其他人都选择去回避、去远离的时候,你愿意上前一步去处理」是拆弹专家的常态。
这些拆弹专家们的工作应该通过电影被更多人知道。
02 大卫·克洛科特(Davy Crockett)小核弹
上文提到,EOD的职责理论上包括处理核弹。但在现实中,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核武器。
就连电影里也很少见到以核武器作为终极武器的大坏蛋,不过在【拆弹专家2】里,你就见到了。
反派马世军弄来几颗世界上最小的核弹「大卫·克洛科特(Davy Crockett)」,企图摧毁机场和大厦两处重要的基础设施。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够大胆,比第一部姜武饰演的反派炸隧道又劲爆不少。
大卫·克洛科特(Davy Crockett)武器系统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国民英雄命名,是一套可以发射M-388核弹的无后坐力炮。
这种核弹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弹种类之一,50年代末由美国研发,并主要部署在西德边界,防御苏联地面推进部队。
它的作用并不在于准确摧毁目标,而是以爆炸后产生的核辐射来杀伤敌方。
但它的设计和想法蜜汁奇怪,虽然爆炸后产生的核辐射可以用来阻止敌人,但操作这款武器的操作员也同样暴露于核辐射之下,不可能存活。
这套武器系统体积很小,甚至一辆吉普车就能装载进行机动,也可以由运输车运到指定地点,通过三脚架发射。
大卫·克洛科特每组操作员仅需3人,就可以发射一枚核武器,想想都觉得后怕,这也是冷战让世界笼罩在核阴云之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卫·克洛科特上挂载的M-388小核弹一共生产了2100枚,1961-1971这10年间装备在美军部队。
电影中提到核弹叫大卫·克洛科特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个名称指的是整个武器系统。
这款小核弹可以装载在两款射程不同的发射装置上(M28/M29),而不单单指那颗核弹本身。
03 反恐特勤队(组)CTRU
正是由于电影中出现了核弹危机,以及马世军带有恐怖组织性质的复生会,打败这个敌人只靠EOD还不够,所以【拆弹专家2】安排了一支由庞玲代表的反恐特勤队CTRU作为支持。
倪妮饰演的女特勤队长庞玲隶属于香港反恐特勤队CTRU,它的英文全称是Counter Terrorism Response Unit,成立于2009年,据说是亚洲第一支警察反恐巡逻部队。
这个部门有一个很长的中文名及隶属关系: 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重大事故科反恐怖活动及内部保安组,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层级和职责归属。
在CTRU的职责中,也包括处理危险爆炸品和防范核生化威胁,所以电影中由CTRU与EOD配合也很合理。
电影中倪妮身穿CTRU的军绿色作战服,服装和枪械装备道具算是很接近实际,还有精彩的打戏,非常帅气。
CTRU当年成立的背景是911事件后,全球恐怖袭击威胁陡然升高。
2008年香港承办了北京奥运会的马术项目,所以越来越需要一支专门的反恐作战力量,来负责机场等重点区域、大型活动、重要人员等的安全。
04 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
世界贸易中心爆炸发生在1993年2月26日,由拉姆齐·优素福(Ramzi Yousef)为首的几名恐怖分子策划执行,计划将世贸中心的北塔炸塌倒向南塔,从而摧毁这两栋大厦,并造成大厦内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
他们当时的做法是将606kg的炸药、氢气增强装置放在一辆货车里,停在北塔B-2层停车场,并于1993年2月26日12:17:37爆炸。
但是结果并不如计划,爆炸并未触及大厦的混凝土地基,只破坏了北塔的地下车库,造成6人死亡(其中一人是孕妇),1000多人受伤。
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中使用的炸药主要以硝酸脲(Urea nitrate)为主成分,周围配合铝、镁和三氧化二铁颗粒,并用硝化甘油、硝酸铵炸药、无烟粉末和保险丝作为助推炸药。另外还有三罐瓶装氢气,增强可燃性,释放更多能量。
幸运的是,世贸中心躲过了1993年这一劫,货车停放的位置和爆炸并未触及根基。
爆炸案之后,美国雕塑家埃林·齐默尔曼(Elyn Zimmerman)为这个事件设计了一座纪念喷泉,用来纪念爆炸案中不幸去世的6个无辜生命。
喷泉位于爆炸发生地正上方地面的奥斯汀·托宾广场(Austin J. Tobin Plaza)。
但是,众所周知,这两座代表美国世界地位的大厦还是在2001年911事件中被毁。
相应的,位于大厦地面的奥斯汀·托宾广场连同喷泉也未能幸免,对1993年爆炸案的纪念被一次更严重的恐袭抹去,可以说是一个极大讽刺。
在纪念喷泉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On February 26, 1993, a bomb set by terrorists exploded below this site. This horrible act of violence killed innocent people, injured thousands, and made victims of us all."「1993年2月26日,恐怖分子们在此处安放了炸弹。这一可怕的暴力袭击行动导致无辜的人们丧生,数千人受伤,并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
与911事件相比,1993年这次爆炸案算不上惊天动地,不过已经昭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抬头。
因为被911事件埋没的缘故,这个案件不太出名,但电影【拆弹专家2】提起这个案件,值得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
【拆弹专家2】在剧情上很套路,但也可以看出主创在努力地制造冲突、制造反转、制造纠结,但感觉很勉强。
作为一部贺岁大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几场爆炸戏和动作戏上就好。
以上信息如有疏漏错误还望指正!
-END-
更多干货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