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高,对腥味敏感,不吃内脏的人总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北有卤煮。 这道由猪杂、火烧和老卤组成的风味小吃,味重,入坑有门槛,是北京人与北京人之间沟通的秘密,是外地人无法理解的幸福;
南有牛杂。 这道街头小吃里,牛肚、牛心、牛肠的骚味被卤汁镇压,各自保持初心,口感依旧。不光广东,广西、福建、澳门和香港人都爱吃,外地朋友接受起来毫无压力。穿着夹脚拖鞋,站在路边,用竹签插着吃,是最地道的吃牛杂姿势。
1.什么是走鬼档?
在广州,穿串的、一锅炖的、纯肉的、就着米粉吃的,牛杂各式各样,可以轻易在街头巷尾寻到。牛杂曾经是下栏菜(低档次的边角碎料和内脏),放在以前,是穷人补充营养和力气的便宜肉类。
广州人恋上牛杂,要从上世纪80、90年代说起—— 改革开放和下岗潮轮番上演 ,大伙衣服卖起来,小五金店开起来,能吃苦的那波人就做起了牛杂生意。
当时,新鲜劏下的牛下水只要4毛钱一斤,烹饪好的牛肚可以卖到2元一串;小贩 推个铁皮车沿街售卖,不用交铺位费,广州本地人叫它走鬼档。 听起来是门好生意,可牛杂小贩需要在凌晨3点去屠宰场,把下水买回家,连夜搓洗里头气味浓重的污物,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用广州当地人的说法就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买车买楼。
2.那些年吃过的牛杂
牛杂对广州人的陪伴,从小贩们chok、chok、chok的剪子声开始。一辆简易的小推车,煤炉上架着一口大铁锅,肉汁沸腾着。档主会把牛杂们从卤汤中夹出, 用剪刀在每一个炆熟的部位剪3至4下,牛杂应声落入塑料碗中。
牛杂里,牛腩能吃出纹路感却不塞牙,牛心、牛肺爽脆,牛肚、牛肠软嫩,牛筋、百叶筋道。有的小贩还会将牛舌、牛膀、牛脆骨一并炖煮,一碗牛杂里可以吃出好几种迥异的口感。
不仅牛杂,大锅里头还别有乾坤—— 清热生津,消食下气的白萝卜,它的清甜味甚至胜过牛杂本身 ;面筋,饱含汤汁,一锅牛杂的精华都在里头;捆成结的韭菜,跟昂贵的肉类食材一起售卖,能确保利润。
就是这样的一个个牛杂摊档,像便利店一样,从30多年前起,游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零花钱不宽裕的孩子嘴馋,只能买5毛钱一碗的萝卜,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大孩子晚自修下课,总能在回家的路上吃到一碗好吃不贵、自挑自选的牛杂。就像深夜食堂一样,牛杂档安放他们的青春。
不说了,买碗牛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