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游戏

释放我有线IEM的无限可能——ifi悦尔法GO pod体验报告

2023-08-09游戏

俗话说,日三省己身,学乎信乎礼乎。姑且算是模仿圣人并妄图朝着他们发展的我给自己定下的不成文的规矩,前不久睡眠前回想起自己在地铁上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7月中旬应吴少之约出发去广州,出站后坐上了地铁想要听一会歌——我是个便携出街的有线耳机发烧友,如果要听歌也要拿着自己喜欢的耳机连接着播放器,目的只为了享受一会歌曲的魅力,为了享受一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所以那次,在出发站与目的地相距不远的情况下,我愣是整理线材整理到了终点,歌是一句都没听上。

先别谈妄想中听着明菜姐姐的【车站】和朋友见面的场景,光是在夜晚想起这段自己都觉得尴尬的时光,我就快无地自容了,更不要提路人那「关爱精神残疾少年」般的眼神。啊?你问我路程中为什么要听歌,拜托,主角出场都是要有BGM的呀。只可惜线材并不是我出游时期的主角,与其任它在我包里「打个中国结」,令我困扰,不如看看今天想要介绍的主角吧:iFi悦尔法GO pod。

2880元的售价对我来说真...不算小钱了,买了估计就要吃土半个月。但是仔细想了想,自己的耳机都触及旗舰价位了,播放器甚至是线材也都比这副蓝牙耳挂要贵一点,反倒是买的心安理得了。不过在如今airpods和buds pro2均价一千出头的市场行情下,买这种产品还是要明白自己取舍的。毕竟airpods虽便宜,但没这条VR1好看,声音也远不如它加GO pod好听。身为音乐发烧友,不能光图方便,还得有点追求。

讲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购买这东西,接下来就把目光放到产品本身上吧:

GO pod的包装体积不大,和iFi以前产品包装的风格差不多,都是极简风。通体白色的外观配上磨砂黑色的本体,倒是颇有一些monochrome的感觉。历史上单色调风格的艺术品不在少数,在14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建筑里的法国凡尔赛小特里亚侬宫,算是精彩的一笔。而GO pod这款产品的充电仓设计,就颇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它并不是由华丽的装饰拼接而成,更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陨铁,风格的对称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拼接,更显得这台机器有那么些许奢侈感,而纯黑色的底色调却带着些许商务风。

打开充电仓盒盖之后,您会发现,GO pod本体在保留了几何元素拼接设计的基础上,又颇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提出不要被定义的同时,扩大了功能性和可用条件,这就有了GO pod本体具备多种可更换接口(耳挂)的操作。包装内有一对0.78mm 2pin插针的耳挂,还另放着一对mmcx插针的耳挂,相信这两种接口能兼容国内市面上的大部分耳机。

如果这个时候您真要抬杠说,哎我用森海ie600,我用威士顿,我用fitear334。我只能说「您厉害我给您树大拇哥」。不过iFi官方宣传说,未来还会推出Pentaconn Ear、T2、A2DC的插针单独购买方案,想来也很容易覆盖市面上常见的耳机吧(艾耳乐Elemento X:哈哈你说的对)。

而在蓝牙传输方面,贵就有贵的好处了:

GO pod支持蓝牙5.2,支持高通骁龙畅听技术,还支持24bit/96kHz的高清传输。至于对蓝牙编解码器的支持也是一点不含糊,主流的AAC、SBC和aptX,甚至aptx Adaptive和LHDC/HWA也会支持,最有意思的是,它似乎是同类产品中唯一一款支持LDAC的产品(如果手机支持骁龙畅听技术,甚至能支持至LDAC 990kbps)。在整体声音信号传输体验得到了保障的前提下,其内置的Cirrus logic Master HIFI芯片,会将数码转换之后的信号传输到全平衡的放大电路中。这种采用单独接负极,而不是负极和接地混用的连接方式,可以说是在耳边挂了一个4.4平衡接口。而GO pod在连接到耳机后自动匹配阻抗、匹配输出功率的操作就更让我惊喜。当然,这个操作需要您在装上耳机单元后,让耳机和GO pod「回盒」,再重新拿出来。这不仅避免了低阻高敏耳机过推导致损坏振膜,以及因为高音量伤害耳朵的可能,还能通过这种智能化的调度大大提高续航水平,而充电仓中内置的1500mAh电池,以及5V 2A的Qi无线充电,更是让我避免因续航产生焦虑。

说回GO pod的本体,充电仓也算是在一众产品内的大个子,不管是小如meze advar,还是大如jadhifi的钢筋水泥,都能轻松装下,真不用担心说自己的耳机太大或者太小不适配的问题。我平时拿来搭配的耳机有两条,0.78接口就用VR1,mmcx接口端就用advar,还有一条钢筋水泥留着备用,

在使用GO pod一个星期之后,我对它的声音也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如果要形容的话,应该就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从不和谐音中的解放。

浪漫主义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或者晚些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少了复杂的形式和结构,而转为感情和形象的表现。如果只单纯说其声音是柔和的耐听的,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挂在耳边的sr25,但很显然,虽然同为柔和风的基调,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柔和耐听方面,GO pod和sr25我诚然觉得有点相似,但在音乐性上,GO pod所释放的能量感和sr25这台播放器真不一样。如果听过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和【天鹅湖组曲】就能明白,在平静的背后是继承着古典主义音乐恢弘的气势,就如同GO pod对乐曲的情感表达,仿佛是在给你讲故事一般;反观李斯特,我当然知道李斯特同样是个天才,但是听他改编的帕格尼尼降b小调第二协奏曲中的【la campanella】,演奏的难度虽然已经到了非人力所能及的地步,但多少是听不出来作者对其的情感表达的。亦或者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烧友对sr25的评价同样也是褒贬不一。「柔和有余,气势不足」是一种论调,这一方面,GO pod虽小,表现反而更胜一筹。

如果说辉煌的音乐时代和神圣的维也纳离我们太遥远,不如看回眼前的GO pod吧,下面给大家说说我的搭配。

首先是瑞弦的VR1,一条当年售价要五位数出头的耳塞,以「换线改变很大」而著称,当年定版的线材就换了好几种,甚至差点不带线,以单价15k出售单元。那这样一款设备连接到GO pod上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声音改变呢?

在搭配GO pod时,VR1那种浑厚的低频收敛了许多,但是氛围扎实了不少。人声的厚度没有下降,依旧是很扎实的样子,乐器的结像精准而位置也正确,不过少了低频的氛围,听感可能就没有那么爽了。取而代之,更凝实的质感和下潜倒让耳机的声音柔和了不少。可能少了一些澎湃的氛围,有一部分人会不那么喜欢,但均衡耐听的效果我还是觉得更符合大众口味。

其次是meze的advar,也是一条单动圈,看得出来我是多喜欢单动圈这个结构了。在有线的情况下,这条耳机给我的感觉就是中正均衡,略暖而不失素质,连接到GO pod之后,也俨然给了我这种感觉。动圈入耳大动态、高瞬态的优势几乎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本就中正的声音在搭配GO pod时甚至又添色几分。advar这条耳机给我的感觉就是大气而不失音乐性,层次感也不会特别差,这种中正耐听的均衡型耳机,和GO pod搭配更显得相得益彰。

听下来,GO pod给我的感觉是直白、透亮的,在一众蓝牙耳挂类产品中,推力其实不算小,而柔和的听感让我更有了把其长时间带到耳朵上的欲望。如果听流行歌曲,人声的口型、位置都很恰当,不算贴耳的同时,提供了稍小的齿音和厚实的质感,倒确实像在录音棚的监听耳机中感受的那样。如果听大编制的音乐,那也算是一把好手了,不论是【战争进行曲】或者【六月船歌】轻柔的声音,都更容易把听者带进一个轻松的听音环境之中,不会觉得疲累。

回到产品本身。GO pod的售价是2880元,确实不便宜,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解放自己有线IEM的无限可能,这款可穿戴蓝牙解码耳放能做到支持LDAC 990kbps,能做到支持那么多扩展接口,能达到同价位播放器80%的音质体验...价格什么的,只不过是自己愿不愿意说服自己去花钱,以获得更好的体验罢了。而恰好,发烧友中大部分都是比较追求极致的人,我又是这群人里比较固执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