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把原著中鲁智深擒方腊的功劳放在武松身上?这样修改有什么妙处?

2022-05-25影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鲁智深擒方腊」既然是原著内容,那么「武松独臂擒方腊」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京剧【擒方腊】,李万春饰演武松

一、「武松擒方腊说」出现时间的辨析

常有人引用网络资源,说什么「南宋笔记【林泉野记】里,就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传说」,这是错的。这明显是某个想要极大提前「武松独臂擒方腊」出现时间的家伙,知道这本书在南宋时便已经散佚,无法证实,因此故意拿出来唬人的。

事实上,【林泉野记】至今作者不明,只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及李心传【系年要录】等南宋初史料中多次引用过此书。这本书和【水浒传】仅有的关系是提及了「宋江征方腊」:

「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腊败走,入青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 宋江 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二引【林泉野记】

原文中并没有什么「武松」,甚至这个「宋江」出现的时间,与历史上的宋江降于张叔夜的时间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人或是同名西军将领,或是后人传抄【三朝北盟会编】时,某人根据「宋江征方腊」的传闻擅自篡入的。因此「武松单臂擒方腊」和【林泉野记】可以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至于某些人大言不惭,说什么「【水浒传】成书前的元明杂剧里有武松擒方腊」、「关汉卿写过武松擒方腊」,我看得都乐了:

虽说有一种元明杂剧叫【征方腊】,但这个剧未能流传来下不说,也不能证明它不是【水浒传】小说的衍生作品。

而明确武松不打酱油的元明杂剧有【双献头武松大报仇】 [1] 、【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梁山五虎大劫牢】三种,前两者都没文本保留下来,后者则是讲武松配合李应、鲁智深、刘唐、阮小五智赚韩伯龙上山的故事,和方腊无关。

至于提及宋江「受诏安,征方腊」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周宪王朱有燉【黑旋风仗义疏财】,都未提及谁擒的方腊不说,甚至从只言片语,流露出作者自己认为宋江受招安结局最后是HE。

所以说,梁山好汉在招安后走向毁灭的结局,其实搞不好是【水浒传】小说的作者「施耐庵」自己原创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提到「明崇祯甲申年春丁卯月序」的周淮颖著【通臂拳谱】记载有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武术套路,即:

「第二套 饿虎爬山六把歌:
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
武松独手擒方腊 ,还把银鱼钓金钩。」

然后试图用【通臂拳谱】序里的「通臂拳乃明万历年间费大环创」,来证明「武松独手擒方腊」不比【水浒传】小说问世晚多少,这大可不必。

因为这本【通臂拳谱】是抄本,从「玄」字缺笔避讳来看,这部抄本是康熙年间的产物。从所记录的文风和套路不同来看,抄本中还有周淮颖或者其弟子自己添加的内容,因此至多说康熙年间存在「武松独手擒方腊」的说法。

而且,这也并不能说明「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故事内容是武松独自擒拿方腊,实际上现存「独手擒方腊」招式的传统武术里,并不是教人如何像武松一只手擒敌,反而扮演武松进行右手攻击的都是敌人,被扮演方腊的「我」迅速反击挨揍。

清代抄本【通臂拳谱】对于「饿虎爬山六把歌」没有配图和具体解释,因此一般以清代其他武学的介绍进行解释,「我」将右手折回、左手协助,请问「我」是方腊还是武松?
举【甘凤池擒拿法】的例子,「我即以双手扣住敌人右手」,请问「我」是武松,还是方腊?

二、「武松单臂擒方腊」,其实是鲁智深让功?

根据陶均起先生整理的【京剧剧目初探】一书可知,题名【武松单臂擒方腊】,内容却是「武松与方腊斗,左臂被方斩断,鲁智深打倒方腊,武松以单臂擒获方腊。」

这里的「内容不健康」是指场面血腥加上宣扬梁山好汉和方腊起义军互相残杀(【京剧剧目初探】是1957年出的)

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国京剧剧考网站上收录的张伯谨编【国剧大成】中的【擒方腊】剧本:

由于这剧本里提到了征辽、田虎、王庆,至少作者是读过简本【水浒传】的(或许是水浒、三国合印的【英雄谱】),剧里凭空多出了一个使双刀的女好汉「金头虎玉花娘」,不知何许人也。

京剧【擒方腊】里,武松被断臂后被史诗级加强的方腊追杀,鲁智深打翻方腊,武松请鲁智深让功劳与他,结果被李逵很屑的占了功劳,还被吐槽说「想你一只手怎么擒得方腊」……

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豫剧这些近代受京剧影响较重的戏剧里,【擒方腊】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京剧里重伤的卢员外彻底寄了:

而秦腔里的【平方腊】别名【花钱袋】,情节如下:

【花钱袋】中具体「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情节,如下:

秦腔与京剧的情节极其相似,也是卢俊义因方腊受伤,武松被砍左臂,鲁智深打倒逃跑的方腊后将功劳让给武松、李逵等,最后李逵抢功,讽刺武松为结局。

而扬州评话里,鲁智深则是武松的师傅,成全徒弟三回,将生擒方腊的功劳让与被方腊斩断左臂的徒弟武松,因为网络资料多有记述,便不多提。

另外,曾在解放前于上海办【罗宾汉报】的朱瘦竹,刊载过专栏【修竹庐剧评】,他在1949年写【武松独臂擒方腊】时,说曾经请教过苏州评话的老演员王效松(1855-?)——

王效松说故事里是武松遭方腊断臂,鲁智深飞起禅杖打死了方腊,随后武松独臂夹着方腊尸首回营。

朱瘦竹仅见过北派京剧演员李万春演过武松「硬什儿活擒方腊」,并说是他父亲李永利(1884-1955)所传授,译自梆子,江南也有一份,则是旅居上海的京剧演员赵如泉(1881-1961)的父亲赵祥玉传授的。

从朱瘦竹的语气来看,他似乎从未听说过苏沪一带有武松断臂后,一个人独自擒下方腊的评剧或者戏文。

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出现

北京【立言画刊】在1944年310期,曾刊登陕西梆子(秦腔前身)【平江南】(即武松单臂擒方腊)一剧介绍。

宋江平江南,遭善用飞刀的方腊连伤数将,然后去二龙山搬来武松、李逵、杨志当救兵,结果武松中方腊飞刀断臂,鲜血淋漓,李逵为武松接上断臂,最后武松与方腊单挑将其拿下。

上党梆子戏里的【平方腊】也是明确武松是被飞刀斩下左臂后擒方腊的,不过从上接涌金门张顺身亡后魂捉方天定,柴进进龙虎玉被招为驸马,武松被飞刀斩下左臂单臂擒方腊的记述来看,似乎和京剧的【擒方腊】更加类似。

虽然俞樾在【小浮梅闲话】说「稗官演说,又归之于武松,抑何蕲王之不幸也」,鲁迅先生在【谈金圣叹】里说「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提及具体情节,或许内容还是在苏州评话的范畴之内,即题目是【武松独臂擒方腊】,内容却是鲁智深协助武松擒方腊。

四、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把功劳给武松

由结合上述资料来看,我个人推断武松亲自捉方腊的经过大致如下:

1.【大宋宣和遗事】等提及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战斗没有具体过程;

2.【水浒传】小说原创了梁山好汉受招安征方腊的惨烈过程,鲁智深时空穿越,闪现擒方腊;

3.明末清初左右民间痛于原著里武松被飞刀断臂成了「废人」提前退场,因此产生了方腊本人用飞刀斩断武松手臂,鲁智深擒拿方腊后将功劳让与武松的说法,简称为「武松独臂擒方腊」。

4.由于崇祯、康熙、乾隆、咸丰等各朝对于【水浒传】的查封,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在国内失传,仅剩下金圣叹擅改本七十回本【水浒传】在大结义为止,虽然存在【征四寇】、【英雄谱】(汉宋奇书)等几个存在征方腊的版本,但是由于前半部接的都是金圣叹本,后半部是明末的简本【水浒】,写作水平对比明显,因此被一般人认为是「罗贯中妄言」,基本不受认可,因此鲁智深独自擒方腊和听潮而寂的原著情节地位严重动摇。

5.清代中后期,在西北、华北出现了武松为主角的梆子戏,为强调武松的作用而将「鲁智深擒拿方腊后将功劳让与武松」改为「武松断臂后一人擒方腊」。

6.清代后期,【擒方腊】作为【水浒传】被先引入京剧;此后,这种「武松一人独臂擒方腊」被引入京剧,赵祥玉、张英俊(盖叫天的二哥)、李永利等在表演武松为主角的京剧时,采用了该情节,既突显了武松的主角形象,也可以精简【擒方腊】规模庞大的龙套演员,使得「武松独臂擒方腊」名副其实。(又:武松名家盖叫天,自称没演过擒方腊)

7.民国时期,李万春等京剧演员巡回表演京剧【武松】,使得名副其实的「武松独臂擒方腊」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剧种开始摒弃老版「武松独臂擒方腊」而采用新剧情。

8.建国后,因为【武松独臂擒方腊】宣扬农民起义军互相残杀,场面血腥,「不健康」,因此被全部禁演,因此原本广泛存在的「鲁智深擒拿方腊后将功劳让与武松」的说法被逐渐忘却。

9.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地改星不喜水浒杨圣叹,自然是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影响,继续拥护褒方贬宋路线不动摇,剧中招安后,林冲被气死,鲁智深心灰意冷,在其墓前丢掉金牌,征方腊前便脱离队伍回到大相国寺修行——自然是不会擒方腊,更不会「封建迷信」的听潮而寂了。

公孙胜的法术,封建迷信,无了,作用仅限于「智取生辰纲」时使出「好汉推车」;

张顺魂捉方天定自,封建迷信,无了,成了白给小能手;

郑魔君飞砖杀害扈三娘,封建迷信,无了,导致方貌、张横哥俩史诗级加强;

包道乙本人连同飞剑,封建迷信,京剧、评话里方腊广泛使用的飞刀,那自然也和盖苏文的飞刀一样,都是法术,自然也无了——那只能方腊献祭儿子怒气值加满,王平附体,拿大刀片子砍掉武松胳膊,然后悲壮就擒了。

这样修改有什么妙处,大概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推广了之前因为宣扬农民起义自相残杀、场面血腥而被禁演的【武松独臂擒方腊】罢!

鄙人其他和水浒相关的答案:

参考

  1. ^ 考虑到同作者高文秀还写过【黑旋风双献头】,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此剧搞不好其实是把【黑旋风双献头】的题名抄错了出现的空有题目而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