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王文革?

2021-06-27影视

刚写了一篇答案,发现放在这里更合适……

人民的名义里,没有人民!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视剧,尤其是前六集,情节紧张连贯,让人不忍移目。最难能可贵的是,剧中直接出现了工人对抗黑社会+政府+公司的情节,尺度之大令人啧舌。我就一直追了下去。

可惜直到现在,电视剧接近尾声,而我更是提前看了全集,我发现在这部剧里,人民是缺位的,至少是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人民形象出现。尽管剧中口口声声的「人民」,甚至有「我们的公安是人民公安」这样的台词,但是,人民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缺乏实际的代表。

剧中最接近人民形象的,应该就是大风厂的工人群体了。而在大风厂工人群体中,最突出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王文革,一个是郑西坡。

王文革的人物形象,以烧伤入院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截。在烧伤之前,王文革脾气火爆又护厂心切,为保护自身利益充满蛮干的劲头,打伤了大风厂老板蔡成功。然而此时他的形象总的来说相对正面,为保护工人的共同利益敢于出头,在工人中享有不低的威信;即使在和黑社会拆迁队的对峙的时候,也十分克制,走火源于意外。然而出院之后,形象大变,变得褊狭幼稚,眼里既看不到情势的变化,也看不到侵夺大风厂股权的罪魁祸首,只是一门心思地找蔡成功留在外面的孤儿寡母要钱。不仅思维不智,面目也因火伤而变得可憎,已然近乎负面人物了。劫持陈老的情节中,最后悔悟向陈老下跪,算是稍微挽回了一些分数,不再是十恶不赦。

郑西坡属于工人阶级中的上层,虽是工人,家庭居住条件优越,自身也担任工会主席的职务,更是诗歌爱好者,文化水平不低,剧中出现的郑西坡的两首诗都是水准之上的作品。这样的一个人物,必然充当工人和上层之间的联络员角色,居中调停,对上报告,对下管理。所以郑西坡一面为自己的股权而与拆迁队对抗,一面又和陈老联系,想走上层路线解决问题;同时,与拆迁队对抗时不彻底,不希望出现任何意外,走上层路线不通时不强硬,面对区长孙连城的推诿塞责而无可奈何。

如果说王文革是工人中的革命派,那郑西坡就是工人的妥协派:王文革是纯粹的工人,家无余财,自身入院之后妻子必须摆摊才能维持生活;郑西坡是工人中的上层,家有存款,儿子能够自食其力,近乎工人贵族,小资产阶级。王文革面对自身权益被侵占的局面,毫无办法,只能一味强硬,甚至采取激烈手段;郑西坡和上层保有联系通道,激烈手段并不是他的选择。两个人的行为方式符合他们各自的生存逻辑。

在剧中,王文革的形象变化十分剧烈,变化过程却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可以说没有展现,突然之间王文革就成了那个绑票的王文革。

可以想象,对厂子倒闭又没有获得任何补偿的工人家庭来说,生活十分艰难。摆摊,打零工,投亲靠友,到处借贷,三餐无肉,会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甚至可能出现东北下岗时的人间惨事。面对这种境况的王文革,黑化也就顺理成章。然而剧中没有出现一处类似的镜头。这类镜头的缺失,导致无法充分揭露祁同伟高小琴赵瑞龙等人的罪恶,从而也就无法激起观者对祁同伟等人的愤恨,也无法理解侯亮平与旧日同学老师决裂时的坚持,让侯亮平的正义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更让王文革的黑化显得不自然,让观者面对王文革升不起同情。相反,人们倒是十分同情祁同伟和高小琴这对苦命鸳鸯。

就这样,人民的苦难在这部戏里被虚化了。与之一同虚化的,还有人民的形象。

翻开古旧的革命样板戏,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叙事逻辑:生活困难,杨白劳向黄世仁借贷,利滚利还不上,黄世仁说,你把喜儿抵给我吧。喜儿逃入了深山,缺衣少食,久而久之一头黑发变成白发。后来,人民军队来了,喜儿报仇雪恨,升华蜕变为了一个人民战士。

然而在这部戏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黑化的喜儿:喜儿没有逃跑,而是假意屈从,与黄世仁为妾,伺机绑架了黄世仁的儿子,一刀下去,完成了又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当然,在我们这部戏里,喜儿没有杀人,人民政府及时出现,救下了黄世仁的儿子,并对喜儿说,你的债不用还了。

喜儿升华成了革命战士,王文革却黑化成绑架犯。王文革能具体组织护厂队,能领导工人,然而,当他面对一次失败的时候,他不会总结经验,不会反思。他不能升华为喜儿。他只能采取最愚蠢的手段,获得最恶劣的结果。王文革失败了,工人的革命派失败了。我总觉得,王文革最后的那一跪,似乎暗示着什么。

尽管如此,大风厂问题的最终解决,引子还是强硬的王文革。没有王文革,没有他那一把大火和「一一六」事件,大风厂的事情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也许大风厂就会像其他被祁同伟等人侵夺的事件一样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当然祁同伟等人最终一定会翻台,沙瑞金已经来了。王文革靠他的莽撞冲动,为大风厂所有人博来了应有的利益。

王文革进去了,大风厂的持股工人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利益。妥协派的郑西坡也是,他或他的儿子甚至会成为新的蔡成功。郑西坡两面讨好:王文革成功,他随之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王文革失败,他也不会受到牵累;政府想解决问题,必然依靠他,政府不解决,他也能依靠王文革。郑西坡是有退路的。

有退路的郑西坡必然不够强硬,而是想着有一个哪边都不得罪的解决方案。他自身的生活也没有困难到必须摆摊为生的地步,没有马上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所以他理解不了王文革,觉得王文革冲动鲁莽。他还在期待着事情的妥善解决,剧中的他也肯定能等来。

这就是剧中的两个代表性的工人形象,王文革和郑西坡,一个革命派,一个妥协派,一个进去了,一个上去了,一个是反抗的,一个是顺从的。他们有各自的生活逻辑,他们按照他们的逻辑生活,他们结局不同。他们之中没有喜儿。我突然想起来这部戏叫「人民的名义」,不叫「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