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三国演义】被人接受,【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2021-06-27影视

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

问题所试图指出的是一种现象,即目前在知乎平台上具备一定鉴赏能力的观剧群体不认可【大军事司马姨】系列的这种现象。在指出现象的同时,问题本身建立了一个假设——不被人喜欢的【大军师司马姨】系列是因为无脑吹了司马姨而未能得到广泛好评,因为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然而这是一个归因谬误。要知道司马懿纯是被这部剧的叙事能力拖了后腿才挨了骂, @司马懿 这么喜欢司马懿的司马懿都不满意,说明什么?说明如果这部剧的主创按照他们构建司马懿的思路去套拍一部【大丞相诸葛娘】,也无法逃脱被知乎众骂个狗血淋头的悲惨结局。

所以正确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塑造了诸葛亮这一人物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塑造了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两者之间塑造人物和构建情节的能力差距在哪里,竟使得它们在知乎收获两极评价?

因为:

1、大军师司马姨使用简陋的情节模版套戏。

2、大军师司马姨使用相同的情节模版套戏。

3、大军师司马姨使用相同的简陋情节模版反复套戏。

【大军师司马姨】系列的情节构建可以被总结为以下的一套公式:

皇帝布置一个任务/皇帝想出一个点子/皇帝提出一个问题/外部世界触发了一个事件

导致——

吴秀波想出奇谋/吴秀波对张春华感叹/吴秀波对陈群感叹/吴秀波对老戏骨们感叹/吴秀波对其他角色口述剧情

(与此同时)

曹魏阵营中的其他人骂吴秀波/曹魏阵营中的其他人恶意揣测吴秀波/曹魏阵营中的其他人恶意揣测其他人/曹魏阵营中的其他人恶意揣测皇帝

(与此同时)

东吴皇帝谋臣隔空齐赞吴秀波/诸葛亮与其跟班(一开始是马谡,街亭后此功能性角色由姜维接任)隔空捧哏吴秀波/街头群众称赞吴秀波/某不与其他曹魏官员同流合污的老戏骨家中对儿子称赞吴秀波

然后——

展示一波「奇谋」/展示一波嘴遁/展示一波慢动作(如作揖,跪地施礼……)+背景音 给吴秀波推特写!!/展示一波水啊雨、箭头、扇子之类的玩意

最后——

皇帝感慨吴秀波不简单/皇帝对近侍感慨吴秀波不简单/张春华(或其他亲属)作长舒一口气状(或留下释怀坦然的泪水)/吴秀波跟张春华说心里话/吴秀波对白灵筠说心里话/吴秀波对诸葛亮说心里话/吴秀波对天空说心里话/吴秀波对儿子说心里话/吴秀波对乌龟说心里话/其他曹魏宗亲气吐血/其他曹魏宗亲暴怒

(微博平台同时推出各种九宫截图/热搜「神演技」「炸裂」「戏骨「「神剧」等现已毫无价值的形容词)

【姨】的编剧是看了类似【21天搞定电影剧本】之类的玩意就着手从业所以才把故事都讲成一个拙样的吗?

这种以三到四集为一个事件频率,反复通过强行撕逼/强行误解/宗亲梗集团梗猜忌梗来凑张力才能继续情节发展的剧作,看个八集十集可能还会觉得达到了平均宫斗水准(或因画面服化道等边角料原因甚至产生此剧要高于平均水准的错觉),再继续看下去自然会发现其内在的情节脉络只是在无限循环一个基础的情节模版,而且极为简陋。就像你认识一个金玉其外的大v,经过几日攀谈发现他除了那几个知乎上的高赞答案外再无内涵,只能不断通过编各种故事写出同样口味的鸡汤一样很快会令人生厌。

上一部众所周知使用一个撕逼模版硬是出了四部作品的电影似乎还是人人吊打的【小时代】系列吧

与之相比,【三国演义】不是一部成功厚黑学,它所展示的是分久必合,三国归晋的无奈心酸。它是一部关于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当阳桥头喝断桥梁水倒流,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的这批武力巅峰,和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两位智谋巅峰,加上一位敦厚良善爱民如子的中年皇叔,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要么被诚意打动,要么被伯乐相中,要么因共同的理想而英雄相惜彻夜长谈,要么因真挚的情谊而肝胆相照——所建立起来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一定能赢得天下的梦之队,最终却只得到一个中道丧亡,全体死绝,理想梦想都化为镜花水月的悲惨结局。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遗憾的故事集,是一连串充满「如果」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凤雏不过落凤坡后的龙凤合璧,刘封孟达率精锐疾驰在上庸通往麦城的密林小道上,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劝解写下与东吴再度修好的盟誓,张苞在山地追击曹军前下马徒步前行,蜀军因蒋琬及时带来的布阵图从密林深处紧急撤出……

这些场景就像无数个平行世界在我们的脑海里延展,但它们终究没有被写进故事里。

写进故事里的只有张辽侧过脸对关羽拱手,范疆张达二人摸进张飞的寝帐,马谡不听王平劝诫率军上山扎营,姜维一时闭目休息任魏延踢翻七星灯。

【三国演义】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遗憾,都曾有不同的机会被以不同的方式补救,但最终尽告失败。

一戏一格,竟无重复。——吴京导演评价【敦刻尔克】

一个故事展现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的人在一个真实丰富不断转场的世界里上演着群雄割据金戈铁马,另一个故事则是不断重复一个以撕逼为主轴剧情套历史梗而显出不同的套拍剧,究竟谁才是历史装逼犯?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其人物塑造已透过丰富的事件获得了其设定所赋予的超人能力,读者敬诸葛如敬神。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的主基调又是写蜀不佑蜀,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也要被打得一败涂地,审时度势隐忍不发的司马懿也需要为曹睿的旨意而收藏锋芒,无敌的诸葛丞相却在与命运进行着誓不妥协的斗争。也正是因为天不佑蜀,诸葛亮一败涂地的北伐的才被冠以无穷无尽的悲情浪漫主义色彩。也正因为此,才使得终会入蜀路过武侯墓时的下马祭拜,和邓艾偷渡阴平时看到蜀军在摩天岭设立过却早已废弃的驻所时所发的感慨那样引人惆怅感怀。

我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
我若死……国家……天下…… 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

嗯,真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