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2019-02-18影视

【敦刻尔克】当然是一部战争片。

只不过,相对于以往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的视角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以往的战争片,即便是鲜明的反战主题的电影,大都会饶有兴趣地描绘战争场面。

【猎杀U571】是绚烂的海战;【珍珠港】玩的是空战;【太极旗飘扬】是高地争夺战;【黑鹰坠落】是巷战;【兵临城下】是单兵狙击;【拯救大兵瑞恩】是抢滩登陆战。

【敦刻尔克】描写的不是进攻,而是逃亡。影片没有出现让战争电影上瘾的大规模进攻场面,导演也不再借机,对人类大规模杀伤行为,进行如醉如痴的雕刻。

诺兰在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里,对杀人不感兴趣,他要说的是怎么救人。只不过在战争的条件下,救人的方式,取决于怎么杀人、杀多少人。如「一个担架,会占用七个人的站立空间」,「只有英国人可以上船,法国人不能」。

以往战争电影的主题都是胜利。片尾庆祝的军乐、拥抱和亲吻的背后,是海滩百千万的伏尸。

在【敦刻尔克】里,失败成为胜利。就像回到英国后,发生的那个对话,「小伙子,你们做得很好」,「我们只是逃亡回来」,「这就足够了」。

所以,【敦刻尔克】里没有出现以往战争电影里热衷的英雄。本质上,对战争电影里英雄的歌颂,甚至表现踊跃参战,积极杀敌的行为,都是病态的。就像主创们对战争场面的描摹,其实是一种迷恋,一种歌颂一样。

英雄是战争中的侥幸者,前提是敌我双方更多不知名者的生命。他们不是战争的主体,只是花环的佩戴者,是一种一定会出现的偶然。

【敦刻尔克】最好的一点是还原了真正的战争。

真正的战争是无数生命的瞬间消亡。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人,是一个计量单位下的个体,是编码数字。胜利,是数字对数字的比对。

所以,他们是单一的,甚至是无差别的,他们不会成为战争电影的主体。

战术,也很难去运筹帷幄,只是炸弹没有爆炸、枪械卡壳,甚至是行军迷路等各种偶然,加上之前所做策划的一丝必然的综合作用。还记得一道壕沟,制造了滑铁卢最大的意外,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吧。

必然是饥饿,是疲累,是懦夫,是逃窜,是死亡。

死亡毫无征兆,如一段枯朽的木桩,突然倒地。更可怕的是,死亡随时到来,但你不知道何时到来。敌人是看不见的,比敌人更具象的是恐惧。

那种快马疾奔、手起刀落都是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对战争天真而恶意的想象。它让我们以为战争是豪情、正义、大丈夫建功立业。

所以,在【敦刻尔克】里,英雄是一群逃亡回来的败兵,是被失手死亡的17岁当地男孩。

在技术上,诺兰仍然保持了他作为英国人的严谨,甚至是刻板。主观镜头的运用,除了技术上的精准,还有对心理上情绪性的表达。飞机掠过,轰鸣如针扎一般的刺耳,也是主观的。

这就造成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观众和士兵一起被屯押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

三条线,其实从三个角度同时观察战争。士兵的惊恐是一个,驾船救援的普通民众是一个,空军是另一个。这三条线也保证电影从微观到空中整体的转换,是技术上的硬性要求。

【敦刻尔克】的伟大在于,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对战争本质的披露。这是真正的从战争主体的角度去看待战争。

它的问题是,偶尔的失焦。如驾船的老人,他是一个题眼,负责说出,「我这个年龄的人发动战争,却让年轻的孩子去送死」,「如果让他们攻过了英吉利海峡,哪里还有家」。

这个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但他的出现,其实是对整个影片主题和风格的消解。就像汤姆·哈迪杀敌无数,最后降落德国人的领地,烧了战机,只身赴死一样。

战争更深层的冷酷,需要通过一种不可期的必然去体现。英雄是运气,不是必然。

另外片长打107分钟,一次次地船只被轰炸、进水、逃命,功能过于重复。尤其是等海水涨潮,又有冷枪袭击的船内戏份,过于冗长。这个情况,在【星际穿越】里,已经犯过一次了。

诺兰仍然对人不感兴趣,也不擅长描写人。这一次做的并没有他以往电影里那么明显,是因为在战争的情况下,人本身就是数字。冷感就有了合适的理由。

极端,是互联网如埙如篪的利器,人们会越来越失去客观的能力。【敦刻尔克】的好,被吹捧成神,就是又一个例证。【本文源自 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