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大家觉得元宇宙旅游不好,有些人为什么不接受,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4-01-20影视

没必要,瞎花钱。以下的文章和元宇宙一个道理。

栏目 | 文旅商业观察

领域 | 景区

首图 | 旅界实拍

01

刚过去的周末,有个华北某地做景区的朋友过来找我吃饭,言辞间喜悦溢上眉梢,他说,「你知道我们景区摘牌了吗?现在已经不是A级景区啦!」

浸淫文旅行业多年,我其实大概能理解他的兴奋点。

朋友在这个景区是副总,从运营到销售,再到政府接待,多多少少都要负责,景区升A后带来的「麻烦」始终是心头刺,他的日常诉苦理论如下:

首先,朋友景区定位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负责监管,工商、消防、公安这些部门也都是常年座上客,本身就一堆「爹」了。

「升A」以后,又开始要接受当地旅游部门监管,今天防火,明天防汛,后天安全讲座。

原本景区就经营不善,人手紧张,还被这个「新爹」天天牵着鼻子,搞得极其被动...

玉龙雪山/旅界实拍(与文章无关)

朋友叹了口气,「旅游部门对景区的监管,皆因我们是4A级景区,现在这个帽子摘了,反而大家都踏实了...」

其次,朋友披露,当初景区参与评A也是政府给了些许压力,然后老板当时脑子一热,为了评A「运作」,里外里确实花了不少钱,当然这也是行业里「懂的都懂」的事情。

只是为了「评A」烧了这么多钱,甚至搞得景区负债累累,却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归根到底,朋友认为,除了拿到一块牌子,景区本身硬件、软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傻,复游率极低,除了刚挂牌时迎来送往几波旅游团,现在门可罗雀,不仅比不了挂牌前的勉强自负盈亏,甚至不如周边那些「无星景区」。

「所以,你说我们这些年到底是图什么?」朋友苦笑道。

听过朋友吐槽,突然想起去年年底有个新闻:

山东省22个4A级旅游景区由于年度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被予以摘牌、降级、限期整改等处理,其中不乏知名景区,引起了业内关注。

实质上,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年都会重来一次,只是在数据上会有些许细微的变化。

仅以山东地区为例,2019年、2021年、2022年,山东分别有21家、25家、17家4A级景区受到旅游部门摘牌、降级、限期整改等处理。

有业内人士指出,地方通过摘牌、降级等手段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

「倒逼」了这么多年,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旅业复苏的去年,山东景区摘牌的数量甚至要高于疫情期间的2022年。

摘牌的多,新增挂牌的A级景区更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中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4917个,较2021年底增加721个,增速为4.83%。

腾冲/旅界实拍

A级景区每年新增大几百,其中又有多少景区在A级金字招牌背后苦苦挣扎?

说起来,这世上最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02

文旅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在早期的确促进了很多地区旅游消费。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量5A、4A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许多景区事实上已经违背离了最初设定的景区意义和标准。

曾经的评5A、4A是为了靠这块金字招牌给景区招揽更多生意,现在的景区评A是为了完成政府部门的政绩、拿补贴、融资租赁。

和为了勾地、拿地的五星酒店类似,景区不再仅仅是景区,景区评A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生意,身上被捆绑了太多不应该存在的「概念」。

朋友运营景区多年,他直言,现在看一家景区运营是否成功很简单,主要还是看散客人流量,一个景区如果平时旅客寥寥,只靠团建凑指标,那这个4A、5A已经没有意义,只能说明经营管理者的无能。

泉州/旅界实拍

毕竟4A景区也好,5A景区也罢,这套观光旅游的标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了,真正检测一个景区的含金量,唯有市场。

而一些评A成功的景区为了「捞回」当初的巨额投资,往往选择竭泽而渔。

比如,由于门票有管制不能随意定价,只能通过观光车、缆车、电瓶车、坐船等辅助性业务收回成本,从而衍生出景区大门修建得离实际景区相距甚远,造成游客体验感进一步下降,以脚投票。

同时,当下「脑后有反骨的」年轻人出游「弱景区化」趋势愈发明显: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佛系」旅行,让一些「挂羊头卖狗肉」,除了A级牌匾,啥也不是的「忽悠型景区」没有了生存空间。

不难看出,A级景区的尴尬点莫过于,黄果树瀑布、长城、故宫、东方明珠、哈尔滨太阳岛这些真正的一流景区挂不挂5A招牌,游客生意照样兴旺。

但对于一些中小景区,挂牌A级景区以后实际营收未必增长,对游客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有限,高额的「升A」投资不一定能收回,造成地方财政和企业的巨大负担。

旅界曾经报道过陕西的5A景区法门寺,为了评A将一座小庙变成一个大公园,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宝鸡市政府才抠抠搜搜挤出3000万,景区建成后,有人计算法门寺总投资达到了32亿元,而这些钱,几乎都是各种渠道融来的,需要承担高额的利息。

这样的景区即使身背5A级招牌,也早就丧失了银行再融资的功能,成为沉重的地方债务。

国企景区尚有地方政府东拼西凑兜底,若是民营景区为了评A「撒」出大把银子就有些得不偿失,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劫不复之境。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朋友感慨,景区「升A」这些年,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摘牌这几天引来的一波媒体关注,甚至比挂牌A级景区时给媒体车马费发稿还要积极。

03

不仅一些4A、3A景区摘牌以后复牌动力不强,2015年至今,在国内4个被摘牌的5A景区里恢复率也仅有50%。

公开资料显示,曾被摘牌的河北秦皇岛山海关、长沙市橘子洲现已恢复「5A」身份,这些景区重获 5A级景区资质后,都做过一轮轮铺天盖地的宣传,似乎格外珍惜自己失而复来的「招牌」。

但旅游业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行业,我们看到的通常都是想让你看到的「逆袭案例」,背后往往还有无数个摘牌后消声匿迹的景区。

比方说,重庆神龙峡、山西乔家大院两个被摘牌的5A景区却至今「无A」。

再比如这些被批量摘牌的4A、3A景区,有某山东景区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不意外。」

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从结果倒推,一方面是某些景区被摘牌后并没有展现出被所谓「倒逼提升服务、景区硬件质量」的魄力,反而一蹶不振;另一方面,景区们也在重新思考「升A」的成本与利益回报。

潮州/旅界实拍

事实上,这种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或者说没能力再重新耗费巨资「升A」的景区,并不能像帝国时代游戏里的建筑一样「修旧如新」。

它们大多数除了在修建过程能够给地方带来短暂的GDP和就业,还有在建成之初给当地人带来短暂的新鲜感后,便处于长期的闲置,甚至荒废,如今再让他们重新「升A」,有心无力。

何况这些年,游客的感知与景区评级并不相符,景区评A后反受掣肘,究其原因,景区当初「砸锅卖铁去升A」的决策固然有着很大的问题,而这种评价体系更存在着隐忧。

我们说对于一个分级的认证体系,其内部体系应该呈金字塔形,级别的提高方向应该是由金字塔的底层往顶端,同时数量呈递减趋势。

也就是说,A级景区的合理结构应该是: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1A级景区应当数量最多,然后越往顶层级别越高,但数量越少,依次应该是2A级、3A级、4A级、5A级。

越高级别的景区,标准越高,自然数量应该相对较少,景区高价值才能体现,游客的感知才能与评级相符。

无论是肉眼可见,抑或旅游局资料显示,评定的各A级景区年度平均数量2A级景区最多,这些年3A数量也不少,反而1A级景区凤毛麟角。

「挂个1A还不如不挂...」旅游圈子里大抵是这样一个看法,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景区评级体系一开始根基就不牢靠。

此外,4A景区、5A景区顶端膨胀过快,底层增长缓慢,以至于打破了稳定的金字塔型的认证结构,导致许多低质量景区混迹在高质量景区队伍中,认证体系的分级功能被大大弱化了。

潮州/旅界实拍

最简单的例子是同为5A景区,之间差别也是大了去了,做不到像联合国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公信力,从而使游客对认证体系产生了怀疑,认证项目公信力被削弱。

即使,如今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评定与划分标准】有了明确的摘牌「指标」,但一个本身就有些臃肿、畸形的先天产物很难靠小修小补改变,需要一次大的「手术」。

2024年,A级景区还在乎摘牌吗?

当这个问题在行业里讨论愈来愈多,管理者们也该重新思考如何给同业们的疑虑一个满意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