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有哪些很真实的谍战片?

2015-10-08影视

本回答被标记为优质+专业。

收藏数是点赞数的两倍,希望大家留个赞再收藏好不?

提示:读完后请大家点赞关注我这个新知友。欢迎大家就我推荐的影视作品同我交流观后感。

真想了解特工的工作生活,当然不能光看007、碟中谍、谍影重重一类的大片。这类商业片为吸引观众早就太脱离实际了。不要忘了军情六处官员曾坦言一个特工如果像007那样的话,那么他肯定活不过48小时。

以下是我这个资深谍战片爱好者兼谍报小说作者为大家推荐的十部比较真实反映特工生活的外国影视作品,反恐的冷战的二战的都有。这些作品在IMDB、烂番茄乃至于中国的豆瓣上评分都不低,有一些还得过国际奖项。看后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的。(提示:排名不分先后,可能含有剧透)

【蛇】法国 1973年

本片聚集大量当时的一线明星,包括后来凭借【金色池塘】拿下奥斯卡影帝的亨利方达。影片根据1971年出版的小说【第十三个自杀者】改编,糅合了冷战时代的很多经典事件和著名人物。其中的中情局局长艾伦戴维斯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在任时间最长局长艾伦杜勒斯。而英国籍苏联鼹鼠菲利普贝尔的原型就是剑桥五杰之首金菲尔比。片中克格勃派出的弗拉索夫上校,是基于多个真实的「叛逃者」塑造出来的。影片还交代了法国退出北约、U2飞机被击落等重大事件。最后柏林铁桥上的交换,演绎的其实是1957年美国飞行员鲍里斯换苏联间谍阿贝尔的过程。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还可观看2015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间谍之桥】,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很精彩。

【末日巨塔】美国 2018年

Hulu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根据出版于2006年并获普利策奖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讲述从1998年东非使馆爆炸案到2001年911事件期间,美国情报部门的历次失误以及基地组织策划袭击的过程。这部剧只拍了原著的后半部分,而没有拍前半部分(论述赛义德库特在埃及和美国的生活以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穆兄会的崛起),大概是因为前半部分戏剧性不强的原因吧。同原著相比,电视剧突出了约翰奥尼尔的角色,把他塑造成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一个无法对抗先行体制的悲剧人物。剧中真实还原了CIA和FBI之间形形色色的明争暗斗,以及美国情报部门严重缺乏阿拉伯语人才和中东问题专家的状况。情节紧凑、悬念十足。虽然人人都知道最后的事实是美国没能阻止悲剧发生,可还总会希望几个主角的努力能够取得效果。当然我觉得真对此事感兴趣的朋友们还是应该阅读劳伦斯怀特的原著,以及那份权威的【911委员会报告】。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英国 2011年

根据约翰勒卡雷出版于1974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讲述乔治史麦利在四个怀疑对象中苦苦找寻苏联鼹鼠的故事。影片中每个镜头都经特技处理,以给人一种六七十年的复古味道。片中没有帅哥美女,只有头发灰白的沉闷老人和他们近乎窒息的生活。本片严密的逻辑推理堪比福尔摩斯,一点点将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正是反间谍官员们的日常工作。影片对于感情戏和生离死别都进行了淡化处理,因为这本来就只不过是特工生活的一小部分。大家可能会觉得片中的鼹鼠海顿非常可恨,居然出卖朋友普利多,致使后者中枪致残。但如果读读原著的话,你就会对各类鼹鼠背叛国家的动机有更深刻的认识。原著中海顿有一段长篇独白,讲述自己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后来史麦利谈及海顿的叛国动机时也说「他恨美国」。这里没有评判谁对谁错的意思,只是想说这个故事比那些爱憎分明的商业大片深刻得多,能让你充分体会到情报工作中的「灰色」。

【猎杀本拉登】 美国 2013年

本片由奥斯卡唯一最佳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由奥斯卡最佳编剧马克鲍尔撰写剧本。讲述从911事件一直到本拉登被击毙的十年间,美国艰难的反恐历程。毕格罗和鲍尔为了真实,做了大量功课,同中情局和五角大楼的多名高官见过面,还观看了海豹突击队行动时的真实录像。片中的女主人公玛雅,以及她身边的丹、杰西卡、约翰等人都有原型,当然影片中使用的都是化名。本片将十年间一些有名的恐怖袭击事件,如2005年伦敦爆炸案,2008年伊斯兰堡万豪酒店爆炸案以及2009年针对美国驻阿富汗营地的袭击等等串联起来。同时没有回避秘密监狱的黑暗以及中情局内部的官僚主义做派。虽然毕格罗极力塑造玛雅的女强人形象,但她并没有把本片拍成一部「一个女人寻找一个恶魔」的简单故事,而是拍成了一部「美国十年反恐史」,非常值得品味。最后,当玛雅拎着裹尸袋走上飞机后,她潸然泪下。第一次看本片时只觉得那是一种感动,一种如释重负。后来明白,那更包含着一种茫然,一种不知所措。本拉登被击毙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并未就此衰败下去。相反,伊斯兰国的崛起,2015年巴黎的恐袭,乃至于最近的法国教师斩首事件以及维也纳的枪击案……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反恐永远在路上。

【斯诺登】 美国 2015年

大家想必都对2013年轰动一时的「棱镜门」 事件记忆犹新吧。本片与其说是谍战片,倒不如说是斯诺登的传记片。电影用将近十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了斯诺登从一个天真的爱国青年到勇敢的叛逆者的转变。影片开头处他在军营训练的场景,以及此后他参加中情局面试时的表情,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正希望反恐、真正希望保卫国家的爱国者。然而此后,一个个极度侵犯隐私侵犯人权的监控项目将他推向茫然和痛苦之中。上司对待「工作目标」的冷酷无情更是让这个青年冲上前去大喊「你真敢这么做我就把你的身份告诉他」。最后,当他看到自己参与其中的无人机项目造成大量平民死伤后,他彻底垮掉了。在同事们「或许将来也会有一个纽伦堡法庭来审判我们这些小人物」的议论声中昏倒在地。于是,他完成了蜕变,勇敢而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情报机构的高薪待遇,甘愿承担「叛国者」的骂名,将美国政府的秘密告知了全世界。影片的心理描写十分真实细腻。这当然是导演奥利弗斯通的功劳。不知大家看没看过他的越战三部曲。批评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是他一贯擅长处理的主题。在我看来,除他以外,再无人能将这个主题拍得这么丰富深刻。

【合伙人】 美国 2007年

这部三集的迷你剧和【蛇】的风格很相近。同样真实,政治色彩也同样浓厚。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囊括冷战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从柏林城中的斗智斗勇到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从匈牙利起义到猪湾事件…… 杰克、里奥、叶夫根尼,三个耶鲁大学的同学,曾几何时亲密的铁三角最后选择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杰克和里奥加入了中情局,而叶夫根尼成为了克格勃驻华盛顿的联络人(这一点很正常,因为他本来就是俄国人)。真正出人意料的是,当观众和剧中角色一样焦急地猜测着鼹鼠萨沙究竟是中情局的哪位高官(是安吉尔顿、托瑞蒂还是其他人)的时候,真相被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抛到观众面前:里奥,杰克的铁哥们,就是萨沙,潜伏三十余载的鼹鼠。这是一部热播的烧脑商业剧,却也像约翰勒卡雷的作品一样发人深省。三位主角都不是超级英雄,相反,都是悲剧人物。杰克年轻时在柏林爱上线人「彩虹」,在「彩虹」被迫自杀后他便打了一辈子光棍。叶夫根尼呢,当他为了祖国在美国的心脏地带做着高风险工作的同时,他的恋人却被关进了集中营。一手操办此事的正是叶夫根尼的上级(同时还是他母亲的朋友)。而三人中唯一成了家的里奥,家庭生活也同样不正常。很难说他和妻子阿黛尔的恋情是否为真,因为他是将她作为一个情报来源的。最为凄凉的一幕是,苏联解体前夕,里奥和叶夫根尼坐在莫斯科街头。后者向前者坦白,「是杰克派我来的」,前者则大度地说「你能告诉我,我就很欣慰了」。是啊,奋斗终身的事业都完了,还计较什么呢。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前苏联 1973年

这是一部12集电视连续剧。根据谢苗诺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党卫军军官施蒂利茨(代号尤斯塔斯的苏联特工)在1945年春天搜集纳粹高层同美方私下谈判的情报,并小心翼翼地同身边各色人等周旋的故事。这位施蒂利茨的原型同样是前面提到过的阿贝尔。作为潜伏在敌营高层的战略间谍,他具有敏锐的政治判断能力,对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心理均能准确洞察。对二战历史不太熟悉的观众通过本剧可以了解纳粹高官们的具体职务以及他们同希特勒的微妙关系,还可以了解东西方在二战后期对未来秩序的规划。本剧动作戏很少,主要靠逻辑推理吸引观众。施蒂利茨在戈培尔、戈林、鲍曼、希姆莱四人中推断究竟谁要与西方谈判的那段尤其值得品味。女导演塔季扬娜对花絮的讲解也值得一看。

【公平游戏】 美国 2010年

根据2003年轰动全美的「特工门」事件改编,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主人公瓦莱丽普拉姆在1985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谍海,为中情局工作了18年。她效力于反武器扩散部门,在片中的任务是了解萨达姆究竟是否拥有或计划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她的老公威尔逊作为美国驻加蓬的大使也前往尼日尔调查此事,结果发现「伊拉克从尼日尔进口黄饼(一种核原料)」纯系误传,便将这一结论公之于众。结果遭到布什报复,致使妻子的身份被媒体曝光。瓦莱丽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陷入到攻击、辱骂和威胁之中。虽然影片主要强调的是夫妇二人对抗布什当局的勇气,但我觉得瓦莱丽身份被曝光前的故事更有意思。同【史密斯夫妇】和【赤裸特工】不一样的是,她从不靠暴力与色情获取情报,而是通过要挟、劝说、引诱等心理手段招募线人来完成任务。其实这才是绝大部分男女外勤人员的工作方式(对此感兴趣的人还可以读读Lindsay Moran的回忆录Blowing my Cover)。影片中瓦莱丽的扮演者是同样聪明干练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她居然没有因为这个角色获得奥斯卡提名,真是遗憾。不过奥斯卡一贯对谍战片不友好。加里古德曼(【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史麦利的扮演者)、杰西卡查斯坦(【猎杀本拉登】中玛雅的扮演者)、理查德伯顿(【柏林谍影】中的扮演者),都未能因为这样的经典形象获得大奖。

【再见】 法国 2010年

本片根据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真实事件改编,同样很有政治氛围,不过没有【蛇】和【合伙人】那样布局宽广。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主人公皮埃尔并不是法国情报局的专业特工,而不过是一名临时的「志愿者」。他的妻子对他愿意帮忙这一点非常不满,多次与他吵架(经典台词:我可没嫁给007)。家人的不解、巨大的风险以及情报工作的灰暗面让皮埃尔十分痛苦。最后他对于情报局主管放弃线人谢尔盖的举动非常不满,甚至摔门而去。其实从大的角度来说,情报局主管的做法是明智的(但在常人看来难免觉得没有良心)。影片的另一位主角,克格勃高官谢尔盖,其背叛祖国的动机也是耐人寻味。他对苏联的政治制度彻底绝望,认为只有想办法毁灭这种制度,才能让国家获得新生。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一种另类的爱国主义。我觉得法国情报局给谢尔盖的代号「再见」带有一定预言色彩。仅仅几年之后,世界就同冷战时代说「再见」了。

【谍海计中计】 美国 2003年

常听见身边朋友问,情报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特工是怎样训练出来的。抱有这类疑问的朋友实在应该看看本片,因为这部电影就是要向大家科普中情局招募过程的。主人公詹姆斯被中情局老牌特工沃克看重,经过层层严格的笔试、面试、测谎后才正式进入训练阶段。影片中NOC这一概念,即非官方保护情报人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并且也确如影片中描写的那样,是由训练成绩最好的人员担任的。他们的工作十分危险且经常涉及「湿活」。詹姆斯一直希望成为NOC,但当沃克告诉他,他已成为NOC,并把监控莱拉的任务分派给他时,他却十分痛苦,因为他已爱上了莱拉(不过最后……)。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沃克的经典台词「一切都是考验,一切都是表演」以及詹姆斯父亲身份的谜团。唯一的不足就是最后的神逆转略显突兀,沃克这样一个老奸巨猾的狐狸,会那样轻易就坦白自己的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