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曾经撑起中国文艺创作的「京圈」,已经无法再吸引观众?

2021-08-05影视

所谓「京圈」支撑起中国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个错误的说法。

假如说娱乐圈的确存在一个所谓的「京圈」,那这个京圈也只不过是掌握了相当多的政策资源与资金,从而在中国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占据了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恰如流量明星对于时下影视业的影响一样,你可以说他不能被忽视,但却不能说这个圈子的水准一定有多高。至于说他们支撑起中国文艺圈,那就更是扯淡。

为什么说京圈根本谈不上支撑中国文艺创作?我们就拿电影来说。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电影史里,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大概也就是谢晋、张艺谋、陈凯歌这几个人吧?

那他们的代表作都是哪儿出来的呢?谢晋本身主要生活在上海,因此主要的代表作几乎都是上影厂出的。张艺谋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退休前一直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正式职工,前期代表作几乎都是广西电影制片厂以及西安电影制片厂出的,后期虽然是新画面,但与京圈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大。至于陈凯歌,虽然是北京人,但其代表作如【孩子王】、【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主要还是由西影厂、汤臣出品的。

其实学过中国电影史的人应该知道,仅就艺术水准而论,长影厂、西影厂、上影厂等几个电影厂才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几个电影厂。特别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其出品的电影所获得的国际荣誉排在全国电影厂以及电影公司的第一位。比如中国获得柏林金熊奖的电影一共有三部(【红高粱】、【图雅的婚事】、【香魂女】)而这三部全部都出自西影厂,金狮奖电影里三部有两部出自西影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戛纳四部电影,三部来自西影厂(【霸王别姬】、【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北京的影视业之所比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政治导向性太强,创作者收到的约束较多。西影厂当年敢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和投资,也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很多题材都可以碰。

当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影视业资本的逐渐放开,特别是港台资本的北上,北京因为掌握了足够多的政治资源,这就给了很多人变现的机会。港台资本的优势是商业化程度较高,并且受政治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投资很多通俗题材的作品,许多北京文艺圈中的人也因此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发展出了所谓的「京圈」。如果你去看「京圈」早期的很多作品,大都离不开港台的影子。

不过,话说回来,在电视剧领域,「京圈」的影响力倒的确是大一些。但这也不是因为「京圈」如何牛逼,而是因为他们依仗的是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资源。换句话说,只是因为首都在北京,他们有资源所以才能这么搞。

从「京圈」的发展来看,其对于中国娱乐产业的影响远比对中国文艺领域要大得多。他们更擅长的是资本运作,而不是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的作品的确曾经占据了中国影视领域很大的份额,但是这个份额指的是市场份额,而不是真实的艺术分量。

最后,如果要说为什么「京圈」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其实原因并不在于创造力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不在于什么「京圈」懂不懂老百姓,而是「京圈」已经找到了更挣钱的路子——资本运作,许多流量明星也因此而声名鹊起。比如说冯小刚之前跟华谊签了对赌协议,换成是你怎么能兑现承诺的业绩?用小鲜肉圈快钱,怎么也比老老实实拍电影几年后再票房分账靠谱多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能把流量明星玩起来的「京圈」其实并不是不懂观众,而是恰恰太懂观众——只是,我们这些只愿意看剧不愿意给「哥哥」打投的人,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