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马东?

2016-02-17影视

1968年12月25日马东出生,五十年后的今天,马东五十岁了。五十而知天命,但对马东来说,天命似乎早就降临。

就在前两天,马东创办的米未传媒,推出了一家奶茶店,易于传播的名字、类似某品牌奶茶+包的组合、和瑞幸一样邀请好友各得一杯的机制,当然最重要的是【奇葩说】中一众奇葩和马东自己的到场加持,让这家开在三里屯的新店排起了长龙。

马东再次搔到了年轻人的痒处。

图片来源:朝阳公园东七门

大概就在三四年前,四十多岁的马东阐述了自己的中年焦虑,「我不愿意有那种被这个世界给放到马路边上的感觉,我还是希望自己在马路中间走。」

2013年从央视离职后,他打了八个月的高尔夫,在遍地都是中年人的高尔夫球场,尝试过上一种稳定中产的生活。他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准时开球,越打越没劲。

这时候爱奇艺CEO龚宇找上门来。马东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龚宇的欣赏,「典型的自动化出身,典型的理科思维」,和马东过去在央视见到的人都不同极了。两个聪明人一拍即合,马东成为了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

进入互联网行道的马东逐渐向马路中间靠近,一次和高晓松聊大天,饭桌上你来我往,火花出来了,要是找一群聪明的大喷子对战多有意思啊。没过多久,马东见到了【喜乐街】导演牟頔,都是央视里头的不安分分子,马东明白对面这个年轻人的焦虑, 「世道变了」,他说。

这次谈话后,牟頔带着手下二十多个人「出走」央视加入爱奇艺,是以央视最大的一次「离职潮」。一档现象级网络综艺【奇葩说】横空出世,直到刚刚结束的第五季,都维持着国内网综领头羊的地位。

以【奇葩说】为前后分野,马东完成了金星口中, 「央视人才里最华丽、最准确、最标准、最有范儿的转身。」

在【奇葩说】后,马东站到了马路中央,不仅如此,身后还跟着云云的90后和00后。这些人很多不知道马季是谁,只认准了马东这个有趣的胖子。虽然在人生的前半段,「马季之子」才是马东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1968年出生前夕,马季因为被批斗,家里不安稳,母亲回到哈尔滨生产。三岁那年,马东回到北京第一次见到马季,喊了一声「叔叔」,一生坎坷的马季,罕见地人前落泪。

时间进入2017年,马东在许知远的【十三邀】上自陈底色悲凉,惊到了那帮平时和他嘻嘻哈哈没正形状的小孩儿们。但回到童年,马东这么说,或许从不出奇。

马季带了很多徒弟,徒弟间相互倾轧得也多。马季早有感慨,「我是真爱相声,可是也真不爱说相声」的人。有回马季带了个徒弟回来,没说两句,有个包袱没抖出来。里屋的马东一直竖着耳朵听,父亲不让自己接触相声,他早偷摸着学习,趁着这个机会,他接上了这个包袱。

徒弟走后,马季把马东拉到跟前,沉着脸跟他说,相声不适合你,你根本不是这块料,绝了马东走相声这条路。后来郭德纲笑侃,「马东要是说相声,早就饿死了!」

马东中学毕业后,马季给了他自己一辈子的积蓄3万块,把马东「打发」去了澳大利亚学计算机。为了维持生活,马东做过各种零碎活儿,后来反复提起的,是在臭气熏天的厂房里,细致地去搓洗袋鼠的睾丸袋,是制作女士钱包的一道基础工序。

马东澳大利亚时期写的诗,后来成了郭德纲的定场诗

剥离了了马季儿子身份的苦日子,马东且熬了几年。直到毕业后进入澳洲的大企业,入职第一个月,就拿到了马季一年的薪水。

后来马东自述,人生有三种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和角色自由,自己最看重的是角色自由。「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在公司上班没几年,马东就像厌倦高尔夫一样,厌倦了每个月第一天便知道接下来30天的IT业。

同时,他发现了尽管没有学习相声,自己仍然拥有语言天赋,表现在当自己用嘴巴阐述一件事时,能比仅仅在大脑内运转思考的更清晰。他是要靠嘴巴吃饭的人,想明白了这一点,他不顾马季反对,在27岁那一年回国进入电视业,赤手空拳。

这两年马东引起的公众讨论,一次是许知远的【十三邀】,一次是梁欢在脱口秀节目中指责他犬儒。

在【大家】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犬儒的必要条件,一个一路「下流」的人无法说犬儒,这个人必然是曾经向上流,随后又徐徐向下,完成这个人生态度的转变,才可被称为犬儒。

刚回国做电视的那几年,就是马东向上的那几年。他进入湖南台一档叫【有话好说】的节目做编导,澳洲留学时对新闻、社会机制的敏感性在这档节目被释放出来,

他弹性很大,既做【选美】,请亚洲小姐来到节目现场;也做【孩子染上艾滋病】,录制时马东伸手拥抱了患艾滋的孩子。

马东还钻进机房自己剪片子,他创作者心态很强,经常看了别人剪了一半的片子,直言不讳,我这儿说了一句什么话,怎么不放进去?常常为了一个观点的表达,马东当众和台长呛声,

也有呛不过的时候,有回对话一个股评专家,马东劈头一句「是不是谁给钱就给谁说话」问下去,最后这一小段都被删去。

新锐、大胆,主持时马东从不讲片汤话,保持最大程度的真诚。没过多久,【有话好说】几乎和【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齐名,被誉为谈话节目的「三驾马车」。确实, 马蹄声急,马东在车上,已经刹不住了。

2000年12月20日,晚上8:05,【有话好说】如期开播。这一期请到了男女各一名同志嘉宾和李银河,是电视上第一次公开对同志群体做讨论。

筹备时就有人给马东敲钟,你们谈论什么话题不好谈这个?马东如此回应,「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健康和开放的社会里,不应该有什么是它客观存在,大家却对它视而不见。」几位嘉宾言语交锋数小时,马东说出了结束语,「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我们下周三见!」

第二天湖南台接到了80多个观众,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然而马东并没有等到下个周三,【有话好说】被停播了。马东当场痛哭。

多年后马东后悔当时自己太过年轻气盛,不明白自以为是的决定,需要别人来承担代价。【奇葩说】第一季播出时,马东再次在网络平台试水讨论出柜话题,节目被下架,马东感谢总局提醒了边界,不至于像14年前一样一盆水直接打翻。

回到2000年,节目停播后的马东去北京晃荡。这次招兵买马的是中央台的【挑战主持人】,做了四期,马东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他请求离开,上司金越对他说, 「我就是要击碎你,有什么不能干的。」

马东被击碎,又渐渐完整起来。留下来的马东,身段软了下来,尝到了做综艺的趣味。和张绍刚在台上,有点逗哏和捧哏的意思。

当时有人说他在「以俗养雅」,除了【挑战主持人】,他还做了一档【文化访谈录】,采访的多是陈丹青、黄永玉这样他心心念念的大师。

例外的大概是郭敬明那期。马东先是从新概念大赛切入,徐徐推进,随后直接问出了「如何解释两本书中那么多相似之处」。马东拿出了自己久藏的锋芒,逼得郭敬明冷汗快下来了,借口要上厕所,录制中断。

那期结语有点【有话好说】的意思,马东说,「小说的主体结构不能来自于别人的构思,是任何年纪的人能都应该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我相信有这种困惑的不止我一个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06年,马季去世,马东和马季曾经的约法三章「不在央视同台演出」就此解除。同年马东因为父亲去世无心参与,离开了热闹的【挑战主持人】。

09年,马东再创造父亲的名作,登春晚讲了【新五官争功】;11年,马东顶着「马季之子」的名字,导演了当年的春晚。那几年微博刚刚起来,马东导演的那届踩上了微博吐槽春晚的节奏,被一顿奚落。他转头去博客里写,「当春晚导演是个苦差事,首先身体得好,禁得住几个月的熬夜;其次得脸皮厚,禁得住正月里的骂声。」

新五官争功

在央视里能干的都干了,马东感觉似乎也到头了。没想好下一步怎么干,就离开了央视,开始了文章开头的高尔夫之旅。

他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央视出走的一个标杆,后来李咏专门和他推心置腹几个小时,聊网综的生态聊未来,随后自己也投身其中;张绍刚作为【挑战主持人】里的老搭档,一开始就被马东怂恿,却拒绝了。直到【吐槽大会】出现,张绍刚凭借自黑梗再次获得春天,搭上了网综的这趟晚班车。

马东在谨慎挑选自己的同路人。除了他欣赏的「三清博士」(清华本硕博)爱奇艺CEO龚宇,导演牟頔,还有高晓松和蔡康永。

三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世家,高晓松和蔡康永的家谱可以被写入民国史,同时在马东口中他们都是「自由主义者」,包容度很大。在节目开播之前,马东去割了个眼袋,成为节目中玩了好几年的「梗」。

他还问导演组,怎么不给我们穿裙子试试呢?穿着苏格兰裙的「马晓康」正式出道,马东是其中最大胆的,没有穿裤子,套上了丝袜。

第一届【奇葩说】火了,意义被抬高到了马东都不曾设想的程度。有人评价一波90后的三观是跟着【奇葩说】成长起来的,但马东始终对90后心怀谦卑。

第一季【奇葩说】结束后,马东带着团队离开爱奇艺另起「米未传媒」的炉灶,第一次开会PPT上就是赫然几个字 「90后:你不喜欢我没关系,反正你会死。」

但马东是罕有的热爱90后的中年人。有回他在微博发了个小视频,和【奇葩说】一样色彩明快的办公室里头,陆续有员工搭载一辆自行车、一双溜冰鞋、一个滑板、两辆平衡车滑过去。马东明面嫌弃,其实骄傲得很,「米未办公室并不大,这些zuo货就是不肯走路。」

为什么要拧巴呢?许知远说自己的「单向空间」也有不少90后,但是自己觉得他们没什么出奇之处。马东的节目则完全构造在90后乃至00后理解世界的方式上。

具体说来,就是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的这一代,【奇葩说】首次对他们进行了解码,匹配了在视频中增加的「花字」系统,以及更快的剪辑和传统电视节目两倍的节奏。

花字「秒正经」

如今「花字」在综艺节目中已经是极度常见了,伴随着节目中的语言声音,花字可以提供另一个理解层面,屏幕前的年轻人对这声音和语言两套系统照收不误。而刚刚结束的【奇葩说】第五季和马东,仍在持续进化。

这届【奇葩说】遭人诟病的点不少。一个是更快的节奏,现场PK时「逻辑流」选手全面倒塌,煽动情绪的大声量能够迅速带来票数。摇滚乐手臧鸿飞在第一次PK失败面临淘汰时,第二次PK把握到了现场的情绪,吼叫并获胜。臧鸿飞的朋友导师李诞眯着眼笑,「飞飞不愧是老江湖。」

另一个被诟病的是,辩题中情感题占了绝大多数,而在以往奇葩说的辩题结构中,「情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一些老观众表示了不满,但这些改变带来的流量是可观的,濒临收官时马东很高兴地在镜头前说, 这季的播放量是略显颓势的上一季的两倍。

马东一点都没藏着掖着,早在这一季开播前,他就放话说,这一季面向的观众是95后和00后,那些被【奇葩说】培养起来又对这季不满的观众,正在被抛弃。

马东变了吗?

马东没变,只能说他曾经改造自己,进化到了90后的层面,但当他继续进化时,绝大多数90后却没有跟上脚步。要知道从60后到90后,可比从90后到00后跨度大多了。

娱乐面前,马东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回事。你们这些不满改变的90后,又凭什么把自己当回事?

马东很少推荐书籍,不怎么泄露自己的阅读趣味。偶尔有次在朋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上,他推荐了【娱乐至死】, 「我们没有办法对过去的文化做评判,也没有办法对今天的文化做评判,我们只能变得更宽容。」

图片来源:十三邀

【娱乐至死】第一章的核心观点,就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娱乐即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外界质疑马东讨好年轻人时,马东不慌不忙地说「年轻人是不能讨好的」,他思考的其实从来不是如何讨好年轻人。 唯一需要心怀谦卑去面对的,就是娱乐本身。

或者说,如果「娱乐」两个字不太好听,那就叫「有趣」吧。米未传媒有句名言,「不止有趣」。马东希望提供的是「深度娱乐」,有次采访他举了曹雪芹的例子,「他的小说写完了,他的手稿也都流散了,在朋友之间传阅而已。他不写出来他难受。还是娱乐。」

这是马东所理解的曹雪芹,写小说以自娱。他受这部【红楼梦】影响很大,早年偶尔流出的一些文字,也是半文半白的风格。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之前,马东或许只能向自己的偶像曹雪芹学习,娱己且娱人。

马东文字

郭德纲评价他,「他是我们中间的资本家,早早活明白了的。」活明白了的马东,不再拧巴,也不再像【有话好说】里那样愤怒,他还跟几个奇葩说选手合出了一本书,名字跟【有话好说】很像,叫【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同名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大获成功。

被奉为「话术技巧高情商高」的马东,接受了很多采访,但依然回避绝大多数太过锋利的问题。偶尔碰上一个不想回答的,他也不说冠冕堂皇的假话,而是打个趣绕过去。

马东有句名言「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选择部分表达,就是「误解」的最优解。 这样的马东,在拥趸的眼中,更加高深莫测起来,以至于有次专访的评论区,有人说「整个访谈直观感觉是提问者在水面的岸上,马东老师在水底……而且还埋在沙里,为了表示善意,偶尔才吐几个泡泡告诉你我听到了。」

看似亲民的马东,是不少记者向上冲击却又败退的「高地」

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尽量说真话,提供超出大部分娱乐产品思想深度的产品,这大概就是马东成为年轻人崇拜者的原因。虽然他自己,都不愿意赋予【奇葩说】「多元价值观」之类的意义。鸟儿叫了,有意义吗?白茫茫大雪,有意义吗?

只是偶尔,在和熟人打电话时,马东会这样说,「我脑子里经常会浮现一个印象,在夕阳的映射下,我和小伙伴们在育才小学楼道里玩耍,夕阳把每个人的脸都映成金色。

育才小学的楼道是东西走向的,楼道的最西面有一扇大窗,放学后,我跟我的小伙伴们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嬉戏。

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因为我们不说假话。

封面图来自马东微博@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