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怎么评价电影【Margin Call】的专业性?

2013-09-09影视

这个回答其实已经在我草稿箱里存放许久没下笔,现在写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的文章也是对自己如此喜爱的电影的一个自我交代。

作为曾经的金融业从业者( 银行总行工作过数年),【Margin Call】是所有经济金融类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也重复看了有二十多次。他的真实性,他的严谨程度,他的演员用心演绎这部电影的程度,各种专业名词,都可以称得上金融界的上上之作。

气场,整部片子气场太凶残了,每个男人都是出戏,各有各的小宇宙,凑在一起又能擦出四射的基情。。都说商场如战场,人生又何尝不是,祸福难料:客观来说单纯的残忍算不上残忍,真正的残忍需要算计,贪婪则是最真实的贫穷。。让人窒息的紧凑节奏,深刻体会到这才是世界末日来临之前的恐惧感!

很扎实的本子,情节紧凑,推进得非常迅速又充满悬念,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与其职位相对应的性格面。金钱真是万恶之源啊。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保罗·贝坦尼、西蒙·贝克、扎克瑞·昆图等等,这里的每个演员都有各自让人亮眼的表演。

要理解这部电影及其专业性,首先要明白电影里所谈论的这家公司(从内容及表现过程很可能表现的就是08年次贷危机后倒闭的雷曼兄弟,导演J·C·陈多尔本人经历对这家公司比较了解)的组织架构,这样才更便于专业的理解这部电影所讲的内容,看了一下别的答案,对于影片中投行的职位并非是一个很精确的定义,所以我重新做了一张表,来阐述影片中各人物的职位,这样能让第一次看影片的观众能快速代入到剧情中。

我相信我做的这幅图是比较准确的反应电影中公司的架构以及每个人准确的职位职权的。在理解了图中人物的职位和管辖权限后就更能理解利益风暴这部电影里面所谈及的内容。

电影故事起源

这个投行做的事情很简单,投行们从商业银行和住房抵押借款人那里买来大量的住房贷款,然后打包,做成所谓的MBS(Mortgaged-backed securities),然后再卖给投资者,赚取利润。借贷者转手了风险,于是更大胆的开闸放贷,投行只一个转手便回报丰厚,于是更激进的购买贷款,评级机构乐于根据理论上的模型来给出评级,而投资者则能坐享比国债高得多的AAA级投资回报。这种商业模式在21世纪的前七年里做的风声水起,各大投行赚的盆满钵满。借贷双方的勇敢加之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推动住房市场的欣欣向荣并得以撑起互联网泡沫后的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在惊呼「金融炼金术」的神奇魔力。

但,也许泡沫太美丽,美丽的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大学一年级金融基础课上就学过的道理:回报总是伴随着相应风险。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不承担任何额外的风险就赚取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哪怕这种产品从数学模型上看起来再巧夺天工无懈可击。这也意味着,当你看到和美国国债一样AAA评级收益却高得多的MBS和CDO充斥在市场时,你就该本能的意识到:音乐就快要停了。

跟十多年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大崩盘的类似,总是在行将高潮之际,忽然有人大叫一声:「我操,模型错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导演把这个发现模型重大失误的角色给了初出茅庐的MIT火箭博士Peter,这可以说是故意对华尔街及投行们的一种讽刺。

下面我们细致的解析一下电影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职位:

首先这部电影里面的权力核心是谁? 毫无疑问是董事长-约翰·图尔德。正是因为约翰·图尔德一贯的作风和在华尔街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才把约翰打造成一个利益至上,无视人性,任何时候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华尔街大佬的形象。在电影中其实可以看出约翰董事长在之前早已知道华尔街会遇上金融风暴,手上的这些「货」其实是一文不值的,而他等待的,只是这个事情何时爆发,以及在哪种情况下爆发时,他可以一次性全部sell掉这些「货」。而之前数年公司凭借各种金融产品在华尔街大赚特赚(爆发前一年一年里他个人的总收入是8600万美金),而在危机来临被发现时,他义无反顾的向董事会报告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萨拉·罗伯特森(首席风险官),而在大交易后当天随机立刻把劳苦功高的交易员团队清洗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华尔街里摸爬滚打的董事长是如何不近人情,利益至上的。 这里赞一下杰瑞米·艾恩斯 的表演,老戏骨,演霸气董事长非常到位,最近在【正义联盟】中又再次看到了他。

而有了约翰·图尔德这样的董事长兼师傅,就不难明白第二权力核心的首席执行官-贾德·科恩为何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就立刻放出-把「货」全部清仓这种极端的做法了。

贾德·科恩作为董事长约翰·图尔德手下最当红的炸子鸡,年仅43岁便已居于首席执行官的位置,而在影片中可以观察到,其实董事长约翰并不会去具体管理细节性的业务,而把这些任务都交由首席执行官贾德·科恩来管理,而到了需要大动作进行公司业务执行时,贾德·科恩才会请示董事长约翰做出决定。贾德·科恩这个角色也是很典型的CEO角色,无情,非常聪明,急躁,无礼,执行力非常之强,各种手段,旺盛的精力(感觉根本不需休息和睡觉),执行领导的决定非常干脆利落,而且从他的身上你就能看到很多董事长约翰的影子,不愧是董事长约翰的大弟子。而影片中为什么我认为他是首席执行官而不是首席投资官的职位呢?因为从第一次的会议中可以看出,他是整个体系中执行的 核心。 对首席风险官莎拉和法律部的Shah表现出的不耐烦和急躁,都可以看出贾德·科恩不是和莎拉是平级而是略高一级,但首席执行官收到首席风险官和法律部Shah(我个人认为他至少是个法律部MD或者ED的级别,法律合规部一把手,否则是没有这个能耐和贾德·科恩这个级别的人在之前就直接打过很多交道)的约束,而不得不听取首席风险官和法律部的建议及作出必要的修改。在这里在赞一下Simon Baker的演技,这部戏里的贾德·科恩是我见过Simon Baker演技最好的一部片,把这部片里CEO这个 执行核心 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个人认为他是这部戏里演的最好的。

而影片中主角之一,董事总经理(MD)山姆·罗吉斯则是由演技派大咖凯文·史派西来饰演,演技没的说,但总有种感觉是凯文·史派西不是最适合演这种企业中高层的,他还是演总统更能体现他的演技。不过在这部戏中演技也是相当棒,他的各种 情绪爆发 ,能给观众对这部电影更深的印象。而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罗吉斯和CEO贾德·科恩关系非常之差,这也就是我们一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如果你有个不喜欢的下级,但又除不掉。

罗吉斯是和董事长约翰同一批进公司从交易员做起的,而他们都已经做了34年在这个公司,董事长约翰凭借冷酷无情,聪明,利益第一等等特征做到了董事长,而罗吉斯这个形象却是导演希望告诉观众,华尔街并非所有人都是唯利是图和没有良心的人,而罗吉斯这个角色所表现出的正义,遵循入行时师傅们所教导的规矩,但性格中却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 「耿直大义」 ,所以不管是和在董事会和董事长约翰的对话中的耿直还是和自己上级贾德·科恩的会议中的咄咄逼人和爆粗,都是他的性格使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导致性格上更婉转镇定的贾德·科恩(比罗吉斯小了十几岁)比自己更快的升职甚至爬到了CEO这个位置,而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罗吉斯发自内心是不服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上司的,而贾德·科恩也很不喜欢这个处处和自己作对咄咄逼人的老下属,但罗吉斯最后还是保住了他的职位,一方面是他的资源和能力在「卖货」当天表现出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董事长约翰的力挺(约翰和他很熟悉而且了解他的为人),所以尽管贾德·科恩很不喜欢罗吉斯但还是不得不继续担任这位老员工的上司。

而影片最后董事长约翰和罗吉斯的对话末段,罗吉斯屈服于董事长约翰说出我就是因为钱才继续留下,这段是整部影片中罗吉斯演技表现最牵强的一段,给观众的感觉很生硬,看到这里我对罗吉斯这个角色突然有点出戏。

萨拉·罗伯特森这个首席风险官的角色在这部戏中显得比较弱化,但也从中能看出萨拉的无情(对风险主管Eric的裁退丝毫没有悔意),在Eric被裁退后才来上班,这些细节都很能看出萨拉作为华尔街高层的一种近乎无情的形象。影片中萨拉和CEO贾德·科恩在电梯中的对话堪称经典,两位高管在私下会沟通如何应对危机及如何把责任卸掉这一幕,被夹在中间的清洁工大妈显得很紧张及手足无措,都把公司政治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大美女黛米·摩尔饰演的这个角色只能说中规中矩,并不算最适合她的角色。导演也从萨拉这个角色希望反应的是因果报应的一个道理。前一天才无情的裁去自己的下属风险主管,明天就自己被裁了。也反映了华尔街冷酷无情的职场规律。

Ramesh Shah这个角色(就是法律部的那位先生),虽然影片中并未提及Shah的位置,但是从会议中可以看出,Shah肯定是法律部的一把手才有资格和CEO贾德可以坐在一个办公室讨论公司的具体战略,所以我猜测Shah这个角色是这个投行里的法律部MD(董事总经理),而从他外貌和名字特征可以看出,Shah这个角色应该是印度移民或者美籍印度移民在美国顶尖公司中任职(就像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一样)。

Will Emerson这个角色演的很棒,把职场中很多真理和投行诸多秘密都在影片中以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到。但有点牵强的一点是现实中Will这个交易主管会对下属如此之好?把心里话全部都告诉他?这里的桥段我觉得和现实中并不相符,尤其是在城府很深的华尔街。不过导演也只是希望借此向观众传递投行的知识和职场规则。

Eric Dale所饰演的是一个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跨行工程师转到投行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后,被裁退悔恨自己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皮特·苏利文和Seth Bregman两个小年轻的角色同样比较简单,Peter是MIT火箭博士,在投行觉得钱比较多就来了这工作,Seth这样的初出茅庐的本科毕业生(应该也是名校)的戏份虽少但表现出了年轻人进入投行只是想得到高薪,攀比薪金高低,并不知道这高薪的背后是血淋淋的一条道路。导演在这里也是想告诫观众进入职场时的选择需要考虑的是什么。

人力资源部的设置同样让人觉得很写实,就像现实中一样,会有一个senior的人力资源主管来跟被辞退的员工说明具体进程内容,她的目无表情,能让观众最真实的明白华尔街职场的残酷,而她身边的助理漂亮小妹子,就是起到缓和气氛和稳定被辞退人情绪的花瓶作用,喔,别忘了门外还有个守卫,其实就是半强制性的把人踢走,整部片每个细节都非常值得考究,不愧良心之作。

第1小问:这部电影反应的是哪个公司?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反应的是高盛,大摩小摩,两房,但从导演及编剧J·C·陈多尔的经历来说(J·C·陈多尔家人即是在华尔街工作且导演朋友就在雷曼兄弟,耳濡目染),再加上08年次贷危机是由雷曼兄弟破产开始的,所以这部电影反应的应该是 雷曼兄弟。

第2小问:最后一天清仓可能在一天内全部清仓吗?

MBS or CDO , 在这个市场没那么多流动性,因此一天清仓是不可能的。导演更多的是想极致的反应总体清仓后最高层接下来会做出哪些举措。

第3小问:在影片开始和结尾时trading desk和Risk department放在一起工作

这是个bug,投行中trading desk和Risk department是不放在一起的。而且影片中Eric(风险主管)和Will,罗吉斯的关系在真实金融公司中关系应该是不太好的,因为风险条线对业务条线是起到约束管控的作用。

第4小问:很多不了解投行的观众会问:这些人不用睡觉的吗?

现实中的顶尖投行里的从业者就是有着这种打了鸡血的感觉,在工作上奋战48小时甚至是更多都表现的毫无倦意,这部影片算是很写实的描写了华尔街顶尖投行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效率。

这部片我觉得可以说是自【华尔街1】之后最棒的经济金融类电影,甚至比【华尔街1】更真实,几乎没有浮夸虚拟的地方。也因此而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这部片成本极低,阵容确实异常豪华。不得不佩服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希望给观众传达的观念,这部片可以说是反应投行界电影的顶尖作品。

我初衷写这么长的回答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答案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的职位职权所处位置写的非常精确的,而我本人正是因为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而反复推敲琢磨这部佳作,但在一开始并没有搞得太懂细节。因而希望写这个文章让观众能一步到位明白电影中有些含糊的部分,能更深层次的帮助观众对这部佳作的理解。

欢迎知友交流关于这部电影的各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