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应该怎样解读【驴得水】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2016-10-28影视

文|青岛约读书房 岳瀚老师

有人在网上评论道,【驴得水】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并不道理。首先,影片的画面很干净,就很多单一镜头而言,都能够称得上一副画卷;其次,演员的表演很到位。脱胎于同名舞台剧,


使影片【驴得水】的人物表演保留了大量话剧成分。想必话剧表演的「实在性」,成就了观众的大呼过瘾;再次,就是故事的主题了。尽管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七十多年前,但观众仿佛一点都不感到陌生,甚至很多情节就(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后,影片用历史反衬现实,更从一个深的层面挖掘出中国某些阶层的弱与恶,给人反思、令人警醒。

中国的乡村教育实践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着手的事情。民国时期的「先生」,例如陶行知(1891—1946)


,就在1926年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并于次创办了至今仍然存在的晓庄学校;


而影片中裴魁山说的「四大病」——贫、愚、弱、私,正是由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1890—1990)


所提。如今,中国的乡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仍存有很大问题:教师短缺、资金不足、适龄学童流失等,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更为致命的是,问题显而易见,但应该给予协助的人与机构视而不见。

影片充满了荒诞。荒诞能产生笑声,更会带来泪水,就像影片的宣传语所说,「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笑」,是影片前半部分的氛围。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笑不出来了,一种「哭」的氛围缓缓而生。

影片中荒诞故事的产生,由一个错误而来。但很多时候,为了掩盖一个错误,更多更大的错误接踵而至。错误的始作俑者是小学的孙校长,在他的身上,观众可以捕捉到两类中国人的特质:知识分子与基层干部。作为育人的教师,孙校长无疑是称职的。为了国家的基层教育事业,扎根农村;为了将离开学校的适龄儿童劝回,也用心想出了办法。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他的「用心」,是建筑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之上,由此一来,结尾如何收场,就变得充满未知了。

但,孙校长为何会犯错?单就这个故事来说,原因就在于他是一校之长,需要考虑学校的「生死存亡」。不过,他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切事情的开端,都不能是一个错误,即便这个错误与「正当理由」存在联系。否则,只能错上加错,最终自食其果。不过,还是回归到这个故事本身,难道孙校长不知道自己在犯错吗?也许,基层干部的「难处」,使他知错犯错。同时,我们也能揣测,孙校长有着足够的「自信」。他能言善辩,是察言观色的「高手」,更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这的确是中国基层干部的「应有素质」,但在「素质」的另一面,则是丑陋、罪恶。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心怀天下的一面,有处事圆滑的一面,也有骨气丧尽的一面。中国知识分子尤为不能容忍自己的「同行」,多因后两面的存在。但是,至于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两面,他们不能做出准确回答,毕竟没有遇到具体的事嘛!不过,影片中,枪口下周铁男的表现,「完美」呈现了上述三面中的第三面。当然,这也并不丢人,因为这并非个案。翻阅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便会发现,历史上,「周铁男」可真不少。

人们都说,知识分子是精神的富有者。但这同时意味着,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外,他们一无所有。所以,手无寸铁的他们,正因为「思想」的富有,树敌犹如家常便饭。在中国,历史和现实清晰摆明,知识分子的最大天敌是谁。而影片中,他们的天敌不巧真的出现了。

特派员的出现,打破了一种宁静。虽说他为一个错误而来,但相较于孙校长的错误,特派员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同样是面对错误,孙校长生怕露出马脚,小心翼翼的一举一动尚能博得人们的些许同情;但特派员的淡定与有恃无恐,让人痛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一条中国式「真理」:在权力面前,知识分子什么都不是;而一旦有了权力,不展示、不滥用,岂不是「委屈」了自己?因此,尽管佩戴「博爱」的胸章,但特派员的两次「基层之旅」,却将禽兽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扫荡」的架势带给基层民众无尽的心灵创伤。同时,对于特派员这样的败类,就任由他无法无天吗?影片的尾声,一切归于平淡后,孙校长给出了答案——「特派员正接受调查」。但这句话,太轻描淡写了,仿佛之前的「热闹」跟他们无关似的。所以,这样的回答使得人们宁愿相信周铁男的「牢骚」——「坏人永远逍遥法外」。但这有依据吗?我不觉想起中国足球第一次「净化」时期,央视的一本杂志特刊如此说评说中国足坛的「黑哨」——……甚至惊动了国际足联……但也许他们永远找不到答案。至此,某些疑问渐渐浮现出答案:孙校长的「编」、「演」;特派员的嚣张跋扈,「基础」何来?而这样的乱局,是否还会继续下去?

说到这,故事的主人公「驴得水」该出场了。「驴得水」(「铜匠」)是一个被利用、玩弄的淳朴青年农民。而利用、玩弄他的,正是几个代表着文明、进步的知识分子。于是,巨大的戏剧冲突在此形成。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发挥着开化民心的作用。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农民人口数量占大多数的国家,知识分子很多时候还是不接地气的。农民不接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对农民更是嗤之以鼻。尽管他们也会为农民「喊口号」,但在很多知识分子心中,农民还是「低人一等」,是可以被任意利用、愚弄的对象。而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他们对利用、玩弄「铜匠」的后果估计不足,为最终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铜匠」的爆发让「文明人」始料未及。但更为讽刺的是,「铜匠」自解「爆发」的原因,竟是受了孙校长的「教育」——有教无类。这样说来,农民觉醒了,孙校长的实践在「铜匠」身上获得了成功。但觉醒后的农民又是怎样的呢?穿着貂绒大衣的「铜匠」正襟危坐在教室正中央,双手把持着座椅,俨然是一位「起义」成功、拥有了权贵的首领。而他对一曼的折磨,是报复,但也更因为这样能获得快感、「尊重」。影片在讽刺得势农民的同时,更明申了对农民的多维与深层教化,任重而道远。

三民小学的闹剧仿佛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知这部带泪的喜剧会带给现实中的「相关人士」何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