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悬念手法有什么不同?

2019-11-25影视

从悬念手法来比较两部小说,是个比较有趣的角度。

【三国】中有大量的悬念设置,主要反映在形形色色的计谋实施。由于小说主体采用了全知视角叙事,所以,这些谋略通常是提前告知的,即读者已经被剧透了计划的内容。

它意味着叙述者明确地宣布:我挖好了一个陷阱,而且算计好了猎物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掉进去。

而读者只需要守在这个陷阱旁边,兴致勃勃地围观并验证这个过程即可。

就算是小说刻意省略了计谋的内容,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来代替,但仍然在阅读的道路上明白地竖一块牌子,告诉读者:「前方有坑,请静待好戏」。

【水浒】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只不过,事先剧透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连提前预告的陷阱指示牌也大幅减少,限知叙事的手法被大量运用到悬念的营造中,做到了不露痕迹地将读者带入险境。

在限知视角下,读者即等同于书中的人物,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伴随着主角一起展开冒险之旅。

此时,主人公也好、读者也好,并不知道前进的道路上是不是已经有人设下了陷阱,也不知道半路会不会杀出仇家,完全是在一种未知的状态下,面对突然出现的危机。

【空城记】

三国式悬念:锦囊妙计与如此这般

事先张扬的计谋,这在【三国】中非常普遍,曹操、郭嘉、荀彧、贾诩、陆逊,乃至周瑜,在用计时常常会直接说出,于是,读者也就对整个计划了如指掌。

这种提前交待固然可算是一种剧透,但在白话小说的前身,也就是讲史、说话的阶段,说话(说书)人需要依靠适当的剧透来吸引读者,而读者也期待看到计谋实施的最终结果。

故而,这种悬念的设置虽说几乎不存在「未知数」,但仍然是有效的。

不过,在诸葛亮身上,作者明显是另眼相看。

为了更加体现高深莫测之感,孔明的计谋很多时候被强行设定成「保密级别」。

具体的手法有二:一是采用「锦囊妙计」,二是刻意消音,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来取代。

「锦囊妙计」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孙刘联姻」的段落,并且在后面的第一百五回直接上了回目【武侯预伏锦囊计】。

以锦囊盛装妙计的设定,源于【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送函给张辽、李典的故事,经过艺术化的夸张处理,变成了诸葛亮特有的神秘大招。

这种手法,优点是戏剧性十足,能够出色地引发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缺点大概就是过于传奇,除了像诸葛孔明这样「多智近乎妖」的人,普通人都难以实施。

因而,后世小说模仿这种设定的很少,渐渐地,「锦囊妙计」就变成了诸葛亮的专属法宝。

「如此、这般」的手法有时会配合锦囊一起出现,有时候也可以单独使用,如第八十八回「三擒孟获」:

(孔明)遂唤赵云入,向耳畔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入,亦低言分付;又唤王平、马忠、关索入,亦密密地分付。

这种写作方式和锦囊妙计相似,都是在全知视角下,想要将读者蒙在鼓里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从悬念设置的角度,事先不剧透计划的全貌,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读者才会有怀有更大的期待。

然而「如此、这般」的文学消音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太生硬」,脱离现实场景。

就像我们能够接受在戏剧舞台上,演员挥几下马鞭就表示走过了千山万水,因为明白那是在「演戏」。而走出剧场,再看到这样的动作,大家马上就会觉得不真实。

有些表现手法,作为一种艺术化的设计,只能存在于舞台上、小说里,因为它是非生活化的。

【智取生辰纲】

水浒式悬念:未知旅程的历险

【水浒】也会用「如此、这般」式的消音法,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的时候,吴用安排起行动方案,都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就连陆谦诓林冲来白虎节堂、花荣定计赚秦明,说的话也被省略成「如此如此」。

但除此以外,【水浒】中更多的,是以限知视角展开的悬念设定,提供未知状态下的阅读体验。

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已知,另一种是完全未知。

第一种的最典型案例是第十回的「风雪山神庙」。

随着一个军官打扮的人闪入李小二的酒店,针对林冲的第四个圈套已经展开。但此时他本人并不知情,后来从李小二嘴里听来的消息也是零碎、断续的。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所得到的信息,与处于圈套中心的林冲保持一致。

因为「部分已知」,所以阅读者的好奇心被成功激发;又因为不知道阴谋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所以便更加紧张地期待后续的发展。

案例2是武松大闹飞云浦。

事先提示了两个押解的公差不怀好意,但暗杀会在何时进行,则属于悬念。

第二种「完全未知」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是宋江在揭阳镇的逃亡之旅。

整个故事三起三落:

因为资助薛永,无法投宿是一起,好不容易在穆家庄住下是一落;

发现这里是仇人家中,匆忙逃跑被大江拦住是一起,遇到艄公坐上船是一落;

没想到这艄公是个更狠的角色,眼看要葬身鱼腹是一起,李俊及时出现被解救是一落。

这一个晚上,读者也跟随宋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历险,悬念迭起。没有任何预先设定的计谋,但到处都是陷阱。

在限知视角下,读者的所见、所闻完全等同于书中人物,丝毫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踩进坑里。

案例2是朱仝误失小衙内。

在没有任何提前预告的情况下,盂兰盆节的晚上,朱仝突然遇到了雷横,接着吴用出现,然后小衙内失踪,此时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李逵,接着孩子被杀,最后则由柴进出场,收拾局面。

读者跟随着朱仝的视角,一步一惊,直到最后也没能拼出计谋的完整全貌。

小结

从悬念设置的手法上看,两书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

【三国】的悬念服务于战争谋略,在全知视角下,多数计谋都已经提前告知,或者明确给予了提示。「锦囊妙计」和「如此这般」这两种刻意向读者隐瞒情节的技巧,属于非生活化的戏剧性手法,较为夸张和传奇。

【水浒】的悬念服务于主人公的历险经历,多采用限知视角叙事,读者所获得的信息与主角一致,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处于完全未知或大部分未知的状态。悬念的设置更加不着痕迹,整个叙事较自然,貌似是在不经意地展示生活状态,但其实隐藏了悬念的制造。

2022.6.18

名著比较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