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音乐(音响)发烧友有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吗?

2012-12-13数码

我多年前曾经在绿坛发过一个关于盲听测试的帖子,是关于我自己在家做的盲听实验。

实验主要探究随身系统里的播放器对音质的影响有多大,使用了一个三路信号切换装置,分别连接三星智能手机、某三千多的录音笔、某七千多的播放器,可以在它们播放同一无损音乐文件时随时无缝切换播放源。耳机用到的有ie800、er4p、hd580、d2000、7506。

我请了几个朋友还有我自己来进行测试,不蒙眼的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播放器的素质和风格差别,但蒙上眼睛之后就几乎分辨不出来了,之前「一耳朵」的差别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在某个挺流行的金耳朵测试网站上的最好成绩是-54db,谈不上「金耳朵」也肯定不是木耳,自然对盲听结果很意外,同时也是想分享这个经验,所以发了帖子,题目叫「神奇的脑放」。

后来帖子被删了,号也没了。

————————

在花了许多冤枉钱之后,对于随身系统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在耳机之外的器材上花钱。

————————

我那帖子刚发出来的时候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我完全没参与,没有回复任何评论)。过了两天我发现帖子被关闭评论了(也就是强制沉底),于是我就在站务版发帖申诉,结果他们干脆就把帖子给删了。我继续申诉,他们就把我号封了。被封号之后我注册了新号继续申诉,绿坛反应神速,居然马上为此修改了新用户注册规则和发帖规则(不知道现在改回来没有)。

那篇帖子大概八年前发的吧,我电脑里有原帖备份,现在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

众所周知,视觉有时会欺骗人的大脑,如下图所示,其实A块和B块的灰度是完全一样的,但大脑却会告诉你——100%不一样!

视觉是占用大脑资源最多的感官,尚且不可全信,为何我们就敢笃定我们的听觉100%可靠呢?

同视觉一样,听觉也会欺骗人的大脑,只是要揭穿这种错觉,远远不如两张图片对比这样一目了然。

要揭穿听觉错觉也并不很难,无非就是信号切换器+盲听,成本也就几十块+几小时,关键就在于,你是更愿意继续陶醉在错觉里,还是愿意痛苦地面对手上昂贵器材的真正价值。

相信大家经常会在各种对随身播放器的对比听感中看到「壹耳朵」、「差别明显」这样的描述。

可hifi播放器厂家的工程师告诉我,如果两台不同档次的播放器都是「还原」风格,就只能通过对「一句歌」上百次反复a/b对比,才能听出音质区别。

专业人员用的是最好的设备,听音经验也极其丰富,尚且不能做到「壹耳朵」,何况爱好者呢?

其实我也曾有这种「壹耳朵」的体会——当我花了钱,到手了心仪的设备,连上耳机之后,往往就感觉同样的音乐比当初用手机播放时要好听多了,各种「密度、空间感、延伸、下潜……」都来了。

不过我最近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那些绝大部分都是「脑内功放」作用的结果。

一、事件经过

前一段心血来潮淘了两款信号切换器,主要是想方便自己购买播放器之前做a/b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播放器的声音特色(当时还不知道有学林对比线这种专用设备)。

东西到了之后,先接上了自己的note2手机和d100,想试试好不好用。一开始果然如期待中的壹耳朵区别,但正在得意之时,却发现手机里的播放软件开启了自动eq。

当我把自动eq关闭之后,让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我根本听不出note2和d100有任何区别。

后来我又试了5、6首不同风格的无损音乐,其中包括频率特性检测音频,同时使用了ie800、er4p、天龙d2000三款耳机,仔细对比了几个小时,还是听不出任何区别。

然后我又对比了手上的D2+和ak120,只有D2+在播放频率检测音频时,中高频某一段能听出与其它播放器有区别,而播放正常音乐时同样是毫无区别。

在此之前,我使用快速换插的方式进行对比,认为这几款播放器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手机声音散而空、D2+声场大但毛刺多、ak120细腻顺滑不刺激、d100冷硬快速有力密度高——这些可以说就是壹耳朵的区别。

于是我撤掉了信源对切器,还用快速换插方式对比,果然,那些「壹耳朵差别」的听感又回来了。

可当我再次接上信源对切器之后,一分钟之前还「历历在耳」的那些明显差别,竟然再一次彻底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就因为信号传输过程中多了几十厘米导线和几片铜片,播放器素质就都被掩盖了?个性就都被同化了?

我感觉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其实这几款播放设备的声音本身就极为接近,之前的对比之所以出现「壹耳朵区别」,完全是因为对比方式给了「脑内功放」发挥的空间。

当你拿起一个手感轻飘、风评不高的播放器,只在换插的那一点点时间里,大脑就已经开启了「空、散、软」的eq。

而当你拿起一台手感厚重、价格昂贵的播放器时,大脑自然就开启了美化eq,尤其如果还读过网上的各种「毒文」,「脑内功放」的影响就更大。

可一旦我使用了信号切换设备进行对比,便能闭上眼睛,只需拨动手指,两路信号就直接对切,这样就彻底杜绝了「脑内功放」起作用的条件和时间。

更极端一些的话,如果将信号线打乱,测试者不知道哪台播放器接在哪个频道上,就做到了盲听,这时听到的音质区别,才是播放器真正的表现。

可惜,在盲听之下,我没有发现昂贵的d100、ak120比廉价的D2+、note2有任何可察觉的区别。

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在一个鼓手朋友身上做了一个实验。

一开始我把信源对切设备接上手机和d100,让他做对比。朋友能看见手机接在1路,而d100接在2路,他听完之后表示d100的鼓声更加真实,鼓皮震动细节更加丰富。

然后我换了频道,并用一块布把两台播放器遮盖起来,只露出信源对切开关,再让我的鼓手朋友分辨哪个频道更好。他默默听了十几分钟之后,只能承认没有任何区别。

事后他也很不解:「刚刚听还有那么大区别,怎么第二次就听不出区别了呢?」——这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了。

note2、d2+、d100、ak120这几款播放器都是走直白还原路线,所以几乎听不出区别。但有几款国砖,盲听之下也能听出区别,比如c4和dx90。

之前在jaben随手试听了c4,壹耳朵非常惊艳。当时带了d100进行对比,使用的是换插方式,感觉c4的声音明显更「通透」更「灵动」更吸引人,当时就有了想入的冲动。

为了验证我对c4的「壹耳朵」印象,两天之后我又带着切换器去jaben试了c4和dx90。

这次感觉c4的声音对比d100更精致平滑、背景更安静,声场小一圈、人声也更近,同时细节和空间感也要少一些。

dx90关闭eq的声音比较接近d100那一类,趋向还原保真,但明显低频更多一些。

可见国砖比ak120那类播放器还是更强调「个性」而非「纯净还原」,但我很难说这种个性与素质优劣有关,也就是说c4很有个性,但我并没有听出它的素质比note2手机更高。

而且这种个性差别很微小,如果与耳机所造成的风格差别相比,几乎可以说微不足道了。

这与不使用信号切换器时那种被「脑内功放」渲染过的「壹耳朵惊艳」听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后我又录了两盘一模一样的测试磁带,盲听对比DD9和ex655这两款walkman,这次我终于在盲听之下感受到了两台随身播放器的素质高下。

或许只有在walkman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并不像如今严重,某某产品「壹耳朵秒杀」另一款产品的情况才会有。

同时也说明如果前端之间确有可闻的音质差异,我的这套信号切换系统还是可以分辨的。

二、对我来说的意义

我最后没有买c4。但如果没有用信源对切器盲听的话,或许因为那「壹耳朵惊艳」的错误印象我就买了。

我在随身前端上前前后后也花了两万块,可最近才发现不如用这钱去搞个定制耳机,起码能感受到明显差别。

我之所以花了这些冤枉钱,除了自己经验不足,也得感谢各种求膜拜的「毒文」,让我坚信我的手机「喂不饱」我的耳机,以为不买个五千朝上的播放器就浪费了我5000多的耳机——其实都是扯淡。

不过与其抱怨那些「毒文」偏离事实诱我上当,不如把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三、回答质疑

1、有人质疑我是木耳

我不敢说我一定不是木耳,但我今年刚用测耳朵软件测试过能够分辨-39db的失真,09年的时候我也测过一次,分数更高一些。

虽然这个成绩不算牛,但是中上水平,可以说好于80%的受测者。

2、有人认为我用的耳机不行

我在讨论的是「随身前端」,如果ie800、er4p、d2000这样的搭配都不合格,那或许随身用大奥才行。

我用做测试的这三款耳机,无论素质还是易推性,都是说得过去的。

3、有人认为我的两款信号切换器「非专用、档次低」造成了信号减损

首先,这种信源对切设备内部无非导线+铜片,即使是最普通的材料和做工,减损也只在万分之几,可就算有万里挑一的神人能分辨-60db的失真也仅仅到了千分之一的水平。

其次,如果非要将如此微小的失真计算在内,那么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承认人脑在记忆声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失真呢?为什么有人就是固执地认为他的大脑能够对声音进行99.99%以上的准确记忆呢?

永远有人要提「你整个系统中有短板」,但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明白,要论「失真」,任何系统中的最短板就是人脑。

4、有人质疑我的测试音乐质量

测试全部使用wav格式无损音频。不排除其中或许有假无损,但我前后使用了十几首不同类型的音乐,大部分是刘汉盛榜单中的经典录音,总不可能恰好都有问题。

5、有人质疑我「没有正确的听音观」

首先,我并没有说哪种风格好、哪种风格差,我只是在寻找区别,所以这和「听音观」有什么关系呢?

其次,我从96年开始玩音响,虽然一直也不怎么高烧,但也已经玩了将近20年。我也曾经从事过音乐产业,当过音乐监制。

当然我不是什么「老烧」,不会写那些「毒文」,嘴边也没那么些「hifi理论」,不过以前工作的时候北京乐家轩全亚洲最壕的设备我也是天天听。

所以有理说理,如果哪位想在我面前卖老,还是请免。

6、有人认为只有长时间的试听才能体会出一台播放器的韵味

我每次对比试听也会听完3、4首曲子,大约十几分钟,不过期间会不时进行无缝ab切换。

我觉得所谓长时间听一台播放器以寻找其「韵味」,其实不过就是在培养脑内功放eq。

7、有人指出「hifi就是用90%的价格差换取10%的性能提升」

这句话我绝对同意。但我只能说,相比较我的note2手机,很多昂贵播放器的音质连1%的提升也没让我感觉到。

ipod不贵,倒能让我听出10%的差别,但这「差别」未必就是「提升」。

如果哪台随身前端在盲听之下真能比note2或iphone手机的音质有10%的素质提升,贵个一两万也是完全合理的。

8、有人说我是「科学家」

我不是科学家,我只是坚信YY损大脑、实践出真知。

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相信那些舞文弄墨口若悬河的所谓「编辑」、「老烧」。

大家或许同样不相信我,但不管对我有什么样的质疑,为什么不去搞个学林对比线或信号切换器自己试一试再来质疑我呢?

hifi不是比文笔、比忽悠,再会堆砌术语、卖弄辞藻,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盲听,就没有发言权。

四、我的观点

我认为我花在随身前端上的钱都只买了心理安慰。所以我的观点是,各位烧友不妨花几十块钱买一个盲听用的信号切换器,一是帮助你更了解播放器的声音特点,二是在你花钱之前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花这些钱。

有些人或许对自己的第一听感很自信。我曾经也很自信,但我只能说我远远低估了「脑内功放」的强大——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退一万步说,对于准备花几千上万购置播放器的烧友来说,先花几十块钱买个信源切换设备,吃不了亏。

有一种论调认为没有用过昂贵的设备就没有发言权。

好在我也买了、用了一些昂贵的设备,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指出:在随身hifi领域,对于大部分人,这些昂贵的播放设备相较于好些的智能手机,只有心理意义,没有实际意义。

hifi器材并不便宜,玩hifi也不是为了炫富,还是应该倡导理性消费。

其实我也可以自己花了冤枉钱,死活不愿意面对,自我安慰地写一些炫酷的听感,继续忽悠别人花冤枉钱,自欺欺人。不过这样玩得还有啥意思呢?大家说是吧。

五、题外话

某些人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不能剥夺我说话的权利。

我执着于此贴并非强求大家都赞同我,你完全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我这一贴没有一句违规,凭什么不能发?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论坛规则第六条写:「所发表的言论应当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虚构,不夸大,不对未听过或者不了解的器材妄加评论……」

我帖子里所提到的每一个器材,我都听过、对比过,帖子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实情的客观描述,绝无虚构夸大。用词语气也没有不文明、不和谐。

有人觉得「不较真」是一种修养,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凡事都应该守规则、讲道理,任何人不能凌驾规则和道理之上。

这是此贴的第十三世,内容照旧,大家不妨也来帮忙挑挑刺儿,看看究竟哪里违规、哪里敏感、哪里「误导」了。

————————

以上就是八年前那篇帖子(第13版)。帖子一共被删了13次,我重发了12次。

————————

我怕多年前的那次测试印象有偏差,最近又重新做了一次盲听。这次的设备除了录音笔还是八年前那款,其它设备都升级换代了,尤其是信号切换装置,换了个内部使用hifi元器件的。结果还是一样,听不出任何差别。当年那些突出个性的国砖好歹还是让我听出了和手机的差别,而这次的国砖太子真是连一点点差别都听不出。

是的,我又在随身前端上花冤枉钱了……当时是为了播放dsd格式文件,同时也想尝试一下平衡输出,看中太子小巧,草率了。非常不推荐太子播放器,系统做得匪夷所思之差,不能无缝播放倒也算了,居然每首歌的前零点几秒是无声的,于是所有波形顶头的音乐文件都会被「砍头」,就这么奇葩,续航也不怎么样。要玩dsd和平衡输出,zx300a完全足够了,轻便好用还有各种eq可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