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黑胶唱片的音质和 CD 的音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011-01-17数码

1888年,德国人艾米利·柏林纳(Emil·Berliner)改良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构造,它使用扁圆盘状的碟形涂蜡板作为声音载体,同时也可以制成母版复制。

这是黑胶唱片的始祖,由于滚筒式唱片的专利握在爱迪生的手中,这使得滚筒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极大的约束。

而蝶形唱片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1891年,柏林纳研制成功 以虫胶为原料 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受到技术的限制,当时唱片的转速很快(每分钟78转),也因此当时一张唱片最多只能录不到三分钟。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彼特·哥德马克(Peter Goldmark),他是个古典乐爱好者,对于在播放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通常都在3分钟以上)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而觉得十分不爽,于是开始研究改造唱片,延长播放的长度。

通过努力,一种全新的唱片于1948年问世,他们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33又三分之一(100/3)转,并增加唱片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钟的音乐。

这就是——密纹黑胶唱片(Long Play,Lp)。

LP的诞生带动了麦克风,放大器,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改革。

这次技术革新,堪称声音记录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也正是LP唱片,第一次真正的将音乐带入了每一个平凡的家庭。

经常听音乐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有一些乐队或者歌手会推出一些叫EP的迷你专辑。

这些专辑里面的歌曲很少,通常是两到三首,这其实是跟黑胶唱片的进化史有关系。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哥伦比亚的主要竞争对手RCA公司就曾推出过33又三分之一转的唱片,可因为当时的受制于硬件问题,大家并没有接受这种改变。

RCA的领导阶层坚信单曲唱片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他们在之后推出了一种折中的唱片规格——每分钟45转(Extended Play,即EP)。

缩小了盘面尺寸,这种唱片每面能放大约5分钟的音乐,但音质却比78转唱片好很多,甚至有一些比LP还好,但还是无法满足古典音乐时长较长的需求,很快哥伦比亚的LP唱片在古典音乐领域把RCA彻底打败了。

但是45转的唱片也有自己的优势,直径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运输成本低,非常适合将就时效的单曲市场。

当时很多流行乐歌手便通过不断发行45转唱片来持续自己红火的音乐生涯,这种发行EP迷你专辑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无论是滚筒式唱片还是黑胶唱片,它们都是纯机械录音技术,都是通过声音震动变换为唱针震动,再记录在载体上。

而磁性录音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1898年,丹麦科学家保森根据前人的理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 ——钢丝录音机。

他将接收声音的设备与电磁铁连接,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电磁铁转换为不断变化的磁信号,然后在将钢丝与电磁铁紧密贴在一起并匀速转动,在钢丝上就留下了不同的磁信号。

回放与录制的过场是相反的,钢丝上不同的磁信号通过电磁铁形成大小不同的电信号,再通过喇叭还原声音。

但是,作为声音载体,钢丝真的不是一个非常好选择,它沉重,昂贵。

因此,在塑料薄膜上涂覆一层颗粒状的磁性材料得以实现相同的效果,成本与重量却大大降低了。

1935年,德国柏林的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 使用塑料磁带的磁带录音机。

1963年,荷兰开始生产 商业性的盒式磁带 ,开始出现与黑胶唱片对抗的势头。

与磁带同时诞生的,还有另外一样不得不提的产品,就是 随身听

LP唱机满足了人们能够在家里听音乐的梦想,然而,人类是一种不知足的动物,他们现在想的是,能够随时随地,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听音乐:

新潮的青年们起初是背着硕大的双喇叭录音机边走边唱歌,后来,设备越来越小

——随身听诞生了。

也许,声音记录科技的前几个年代,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都还比较陌生。

那么,CD唱片的诞生和发展,则相对熟悉的多了。

1980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与日本索尼公司联合开发了CD唱片,这种通过激光扫描读取刻录在盘面上的二进制数字信号,随后转换回音频输出的技术方式,让音乐变得更清晰,更轻巧了。这种以数字记录声音信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黑胶唱片不方便携带和容易损坏的问题,而且保存下来的声音更加精准,也不容易受到外界杂质的影响。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是人类科技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的话,那么激光唱片就是这次科技大跨越中一同诞生的最伟大发明之一。

这项发明至今仍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CD通道编码除了运用在音频格式中,也进一步运用在了视频记录的工艺中,不断进化的数字压缩格式也让这张小小的圆盘容量无限的扩大,为数字信息的传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专注音乐作品讨论的圈子唱片俱乐部现已开通,欢迎广大乐友们前来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