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必然是有的,而且也不需要非得是高阻大耳,只要你的耳机不是输入功率上限很低的,也基本能听出电脑声卡直推跟耳放推的区别!
先说我目前的装备配置吧:
数播/网播:艾索洛DMP-A6
台式耳放:xDuoo TA-22胆管解码/耳放一体机
便携播放器:Hiby New R6
便携解码耳放:Audirect Beam 4、Beam 3pro、xDuoo Link2 bal、……
头戴耳机:Hifiman HE560、森海HD660S、森海HD380PRO、Meze99 classics、七赫兹木碗大耳
高阻耳塞:Hifiman RE2000、凯声白铃
常规耳塞:飞傲FH7、Hiby Crystal4、NFaudio NA2、NA1、NM2、……
音箱:惠威 M200mk3+、漫步者MR4
对于HiFi系统来说,对于音质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码
2、功放/耳放
3、耳机/音箱
4、音源转盘
5、电源
……
这些各个环节的影响不一而论,也不是说越贵越好,反正对照着普遍HiFi烧油的标准来看,我那一套其实也只是刚刚入门而已(自卑ing)。
回归到题主的问题本身,对于高阻大耳来说,电脑直推跟耳放推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这3方面:
1、解码质量
题主其实没有具体说电脑用的声卡是什么水平的,但除非你电脑里装的是创新Sound BlasterX AE-5 甚至更高阶的专业声卡吧,否则哪怕是新一代的Apple Macbook Pro的声卡解码质量,放到HiFi领域也都只是很常规的入门水平。
当然,对于耳放,题主也同样没说,毕竟有些外置的解码耳放其实也就手机或电脑声卡直出的水平,并不见得就更好。
目前主流的解码核心,大体可以分成3个阵营,2个不同的产品线。
其中3个阵营,主要指的是ESS、AKM和Cirrus Logic,它们3家的解码核心产品基本都覆盖了高中低不同档次定位的,可能会有偏好的优先次序,但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这里我拿AKM的DAC天梯图来举例,大概就能看到不同DAC芯片的性能划分了。
至于说2个不同的产品线,主要是分台机和低功耗便携这两条线。举例,同样是ESS公司的ES9038系列DAC芯片,ES9038PRO是面向台机的DAC芯片,而ES9038Q2M就是从属于低功耗便携产品线的。就解码质量而言,显然是ES9038PRO更强,而ES9038Q2M因为要兼顾低功耗运行,很多指标上都做了一些取舍。
即便哪怕是同一颗DAC,例如Cirrus Logic的CS43131和CS43198,它俩都是典型的超低功耗型DAC,但实际上,用在音频小尾巴上的效果,跟用到体积、供电更大更好的便携播放器上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目前用的前端里,DMP-A6和TA-22两者都是台机定位,但实际使用的依旧是低功耗便携定位的ES9038Q2M,所以也谈不上有多好,但最少已经比绝大多数的电脑内置声卡强了。
而即便DAC相同,但实际对比还是会发现两者的解码质量是有区别的。TA-22的价格虽然只有DMP-A6的一半,但就解码架构来说,在进行AB对比时,还是会发现要比DMP-A6更宽松自然一些。
而且凑巧的是,作为我的便携主力,Hiby NEW R6(也就是R6二代)用的也是两片ES9038Q2M,而它的解码质量就要比DMP-A6还要弱一些,主要体现在声音的密度、高低频的素质方面。当然这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供电不同而导致的耳放运行状态区别。但DAC本身,以及其周边的线路设计,依然会跟供电有着很紧密的关联。
而台式解码耳放强就强在这一点上!
2、耳放质量
耳放,指的是专门针对输出模拟信号用于驱动耳机的专用型功率放大架构。
但要注意,衡量耳放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输出功率的大小,而是在不出现失真的情况下,最大输出功率以及相应的信噪比。
眼下很多便携机或者紧凑型的外置解码耳放一体机,其实也能做到很大的极限输出功率。例如我目前放在办公室使用、兼具便携机功能的iFi UNO桌面解码耳放一体机,也可以做到驱动300欧姆阻抗耳机时,输出3.5V/39mW的输出功率。
但实际上,它也就只能满足像SHP9500,或者Meze99 classics这样并不算高阻耳机的驱动需要。而哪怕是HD660S这样专门针对易驱动做了优化的150欧姆中高阻大耳,UNO虽然也能推得足够响亮,但在驾驭一些大动态、瞬态时的表现,还是明显能感觉到跟哪怕只是TA-22这样的纯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的差距。
而HD660S本身在森海塞尔6系大耳中已经算很好驱动的,换成是HD600或者HD650,驱动门槛还会再往上调。至于题主提到的拜雅DT990PRO,它的80欧版本大体可以等同于HD660S,而250欧版本就会难啃很多了!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距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电源供电上的差距。
上图是我曾经也听过的飞傲K9PRO的内部结构图,可以看到右边占据将近2/5空间的就是其电源部分。
一款耳机是否好驱动,除了看耳机的阻抗外,还要关注灵敏度,以及隐藏属性——电压/电流需求值。
阻抗很好理解,哪怕是HiFi小白也都能知道,我们常见的16欧、32欧、250欧、300欧、600欧,这些都是在反映耳机的阻抗高低程度。但并不是说,这个耳机32欧,就一定比16欧的耳机更难驱动。因为阻抗本身只是反映耳机的驱动门槛下限在哪里,也就是说,你前端低于这个值,可能就没办法把耳机推到足够的响度。所以很多时候,哪怕是一些驱动能力压根谈不上好的便携式解码耳放,也照样鼓吹能驱动600欧的大耳……事实上也确实没撒谎,确实是能响!
这里我就不点名是谁家的大忽悠了,反正作为参考,我目前用的TA-22在32欧阻抗下的输出功率是1200mW(单端)/ 3000mW(平衡),大伙自行感受差距吧。
至于灵敏度,则是反映耳机在输出同等声压时,所需的功率大小。一般灵敏度在110dB以上的耳机都算是比较容易驱动的,而如果是低于110dB,甚至100dB都不到的,那就需要大力的前端才能搞掂了。
例如我目前入耳的主力,Hifiman的RE2000,60欧的阻抗,只有103dB的灵敏度,放便携机或者一般的外置解码耳放、外置声卡上都很难伺候得好,虽然能达到足够响亮,但其拓扑振膜动圈单元其实根本达不到完全驱动的状态。
另一个同样很难伺候的主——凯声的白铃,158欧阻抗,104dB的灵敏度,驱动门槛甚至比RE2000还要高,因为它是完全针对台机来设计的……虽然它看起来相当小巧和相当的人畜无害……
至于电压/电流需求值,这个参数一般耳机厂家是很少会对外公开的,因此很容易被没经验的HiFi烧油所忽视。事实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耳机,看似阻抗不高,灵敏度也还可以,但就是感觉不好驱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要么要求电压的摆幅高,或者是特别需要大电流去进行驱动。
这里我引用国外专业网站https://www. headphonesty.com/ 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说明吧。
例如森海塞尔的HD600,官方公布的阻抗是300欧,灵敏度97dB,而Headphonesty实测后给出的参数是322欧/105dB。而需要驱动这样的中高阻大耳,就需要9.82mW的输入功率,同时所需的驱动电压为1.78RMS(V),所需电流为5.52RMS(mA)。
而面对这样的驱动需求,大部分的手机,甚至一些音频小尾巴,便携解码耳放都是满足不了的……哪怕实际确实能响,但显然是达不到最低的驱动门槛需求。
但实际上,这还只是反映耳机的基本需求而已。因为在回放一些动态要求更高的音乐,例如古典交响乐时,所需要的声压范围会比平时增加不少,因此实际估算下来,HD600想要完整驱动,最少需要输入电压在7.1RMS(V),输入功率在180mW以上才行。以此为标准,你再看看上图列举的那些前端里,还能有几个剩下的?!
而一般的电脑声卡,无论是内置也好,外置也好,显然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因此你用这样的前端设备来驱动这些中高阻大耳,注定只会获得一个不完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