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河北南部很多袖珍小县?

2022-11-06科学

从历史角度来说,冀中、冀南都是大平原,农业基础好,人口多,所以设县较多。这一点和河南、关中、成都平原、长三角是一样的,老天爷赏饭。于是河北这地方在古代的时候就是郡县密集之处,自然县的规模就小。

这是东汉时期的郡县,看得出,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淮北地区行政区划的密度高到吓人。

那说河南淮北怎么目前就没那么密集呢?这得归功于战乱。历史上的战乱,长期的割据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原和江淮,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除了南陈,剩下的那二百多年,基本都在淮河边上逛游了,后来宋金对峙一百年,还是淮河,再加上黄河夺淮这种逆天的bug,淮北沉沦到现在都没翻身。

巧了,割据战乱很少在河北乱成一锅粥的,我能想象得到的,除了隋末和五代十国刚开始那几年,似乎还真没有,因为基本上河北是铁板一块,然后把界线拉在黄河、太行一带,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住河北,所以就出现了逆天的隋唐河北人口分布图:

等到明朝的时候,行政区划密集区,就变成了冀中冀南鲁西豫北、关中、苏松、成都,而淮北和河南,极度没落。

清朝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但是,历史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建国后对密集区划有一次调整,诸如鲁西、晋西南都在这次调整中裁撤了大量的县。但河北却没有这么做,这也是目前对河北袖珍县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实这多少有点误会河北了,河北也进行过合并,不过这事有个误区——解放後的县域合并是分两次进行的,一次在54-56年,一次在58-59年。

54年-56年这一波,山东、山西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山西1954年临晋、猗氏合并为临猗,万泉、荣河合并为万荣,解县、虞乡合并为解虞,襄陵、汾城合并为襄汾。河南54年也裁撤了成皋、邺县、阌乡、洧川等六个县。山东56年裁撤鱼台、长山等24个县,鲁西聊城一带本来有十六个县,53年观城、朝城合并,56年观朝县废入莘县范县,堂邑县废入聊城冠县,博平县废入茌平高唐,清平县废入茌平临清,所以到57年初,聊城附近的16个县还剩下11个。

然而这次调整的时候,河北没动。

58-59年,更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来了。这次调整的幅度之大,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隋朝那次能望其项背。58年甘肃裁撤28个县,贵州撤遵义等23县,山东撤博山等31县,陕西裁撤宝鸡等48个县,59年安徽裁撤芜湖等20个县,广东裁撤三水等38个县市,四川裁撤丹棱等21个县,河南裁撤获嘉等18个县,湖南裁撤6县,江苏裁撤3县。山西更是从105个县区撤并到49个,甚至出现了石楼、交口、永和、大宁、蒲县、隰县六合一的县(吕梁),整个现在的晋城市地区就剩下了晋城、阳城两个县。

河北也在1958年裁撤了47个县(河北省今年共有167个县市区),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你看时间也看得出,这一波的撤县并不是有什么实际的需要,而是那股风的政治因素。换言之,撤县是政治正确,谁不撤谁就是反革命,所以连新疆都撤了6个县。而距离政治漩涡最近的河北,能一下子裁撤那么多的县,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平心而论,这次的裁撤与合并相对合理,比如行唐并入新乐,无极并入藁城,深泽晋县并入束鹿,安平并入深县,饶阳武强并入献县,景县故城并入吴桥,武邑枣强冀县并入衡水,赵县新河并入宁晋,临城柏乡隆尧并入内丘,魏县并入大明,鸡泽丘县肥乡广平并入邱舟,任县南和平乡广宗并入巨鹿。就拿赞皇高邑并入元氏来说,赞皇高邑并入元氏,目前赞皇县24万人、1210平千,高邑县20万人、222平千,元氏县39万人、676平千,三家合一块83万人、2108平方千米;蠡县并入高阳,目前高阳县32万人、441平千,蠡县49万人、650平千,两家合一块81万人、1091平方千米,正好一个标准县的规模。

但问题是,1961年,裁撤的县全部恢复,不止河北,整个中国在三年或两年前裁撤的县,全部恢复。这阵风刮过来,合并县、裁撤县成了错误,谁敢合并谁是反革命,而河北又没有54年一轮合并时候的底子,自然这一下子就恢复到了前清水平,而高邑、柏乡、高阳这些袖珍县也就留了下来。

相当于说,山东、河南的分县是明清时期的,淮北分县是宋金对峙时期的,而河北分县是隋唐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对南方的开发进程伴随的是北方的没落,而且趋势是越往后期北方越拉胯,山东河南用的是明清格局,自然是大小适中,淮北用的是宋金对峙黄河夺淮时候低谷期的格局,县的规模就大,自然就有动辄一个县一百多万,阜阳一分为三之后还能拉出一百多万的情况出现,而河北格局却仍然停留在隋唐这么一个北方为核心的历史阶段,县域规模自然也就和现在格格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