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2022-07-17科学

第五次回答:

  • 一、系统
  • 1.系统科学
  • 2.能量
  • 3.信息
  • 二、生命
  • 1.自然演化
  • 2.适应器
  • 3.生命意志
  • 三、产权
  • 1.预期
  • 2.供给
  • 3.需求
  • 4.要素
  • 5.价格
  • 6.市场
  • 7.政府
  • 四、组织
  • 1.组织
  • 2.产业链
  • 3.组织结构
  • 4.组织类型
  • 5.农业乡村
  • 6.工业城市
  • 五、历史
  • 1.长时段理论
  • 2.农业时代
  • 3.工业时代
  • 参考资料:

    【系统科学精要】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西方哲学史】

    【复杂生命的起源】

    【进化心理学】(戴维·巴斯著)

    【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简编版)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威尔逊著)

    【人类动物园】

    【猿猴的把戏】

    【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著)

    博弈论(首都师大视频)

    九十分钟理清微观经济学(up主:乐智教学)

    七十分钟理清宏观经济学(up主:乐智教学)

    【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等著)(第二版)

    【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等著)(第三版)

    【产业组织理论】

    【公共经济学】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教程】(董保民著)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绍群和陈啟能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著)

    【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著)

    【潜规则】(吴思著)

    【血酬定律】(吴思著)

    【我在大清官场三十年】

    【中国是部金融史】

    一、系统

    1.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将世界抽象为一个个点(节点),而这些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就是一条条线(连接),这些电和线构成了世界这个巨大的网络。

    例:如果将人类视为社会中的一个个节点,那么人与人的互动(互相影响)就是节点间的连接,这些节点和连接构成了社会这个巨大的网络。

    在节点中存储着的东西被称为存量,在连接中流动着的东西被称为流量。流量又可分为输入节点的输入量和从节点中输出的输出量。

    例:一个水池,有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水池中的水就是一种存量,进水管流入的水是一种输入量,出水管流出的水是一种输出量。

    从物理学视角来看,世界上的存量和流量只有能量和信息两种。

    时间延迟。流量从一个节点流入和流出的时间差就是时间延迟。

    当系统的存量或输出量的变化会导致输入量变化时,该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

    例:

    反馈回路分为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的存量不断增加或者不断减少。

    输入量随着存量增加(减少)或输出量减少(增加)而增加(减少),这个增强反馈回路被称为正反馈回路。输入量随着存量增加(减少)或输出量减少(增加)而减少(增加),这个增强反馈回路被称为负反馈回路。

    例:

    调节回路的存量总是在一个范围内时而增加时而减少,从而维持稳定。

    逻辑斯谛曲线
    逻辑斯谛曲线是一种先增加后减少的调节回路。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种群数量往往符合逻辑斯谛曲线,即在资源充足时数量迅速增加,待数量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后增加的数量开始减缓直到不再增加。

    系统的变化就是演化。

    演化可能是突然发生的突变,也可能是慢慢发生的渐变。

    不同的演化过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径。有的演化路径殊途同归,是收敛的。有的演化路径路径不同结果不同,是发散的。

    系统如果和环境构成一个调节回路,那么其就是稳定的。

    必须要外部资源才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瞬态,不需外部资源就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定态(吸引子,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回路)。对于收敛的演化来说,瞬态会向定态发展。

    稳定的结点、焦点、极限环、环面被称为吸引子(汇)。不稳定的结点、焦点、极限环、环面被称为排斥子(源)。

    2.能量

    3.信息

    二、生命

    1.自然演化

    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化前的共同祖先被称为「露卡」。

    目前关于生命的诞生有两种较为流行的假说,即海底黑烟囱假说和陆地热泉假说。

    海底黑烟囱假说认为露卡来自于远古海底的火山壁缝隙里。陆地热泉假说则认为露卡来自于远古陆地的热泉之中。

    露卡经过亿万年的自然演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所谓自然演化,就是基因(最初的基因一般认为是单链的RNA,之后部分生物的基因被双链的DNA替代)能够不断自我复制(复制)。在自我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复制错误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后来一些有性繁殖的生物还可以通过异性交配来让两个异性生物的基因混合成新的基因(基因串珠),基因突变、基因串珠、染色体变异合称为基因变异(变异)。这些基因随着演化开始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并进一步形成细胞,这些蛋白质在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下让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性状(表达)。而环境、其它生物、繁殖机会稀缺,又会导致部分具有某些性状的生物无法继续繁殖下去,从而在时间的长河中该生物和其背后的基因被淘汰(选择,分为)。基因的复制、变异、表达、选择的过程即自然演化。

    基因的表达
    达尔文最初构思进化树的笔记
    人类的自然演化过程和他的远亲们

    2.适应器

    经过自然演化留下的无害于生存繁殖的性状被称为适应器。我们这里将适应器分为四代。

    一代适应器是生物的生理结构,其核心是进行新陈代谢。体内自发化学反应的条件是△G(吉布斯自由能)<0。△H—T△S=△G且H(焓)=U(内能)+pV(对外做的功),其中T为温度,S(熵)=klnΩ(Ω表示一种宏观态下对应的可能的微观态数量,Ω越大的状态出现的概率越大,因此熵表现为从概率小的状态向概率大的状态演进的趋势即熵增定律)。熵不断增加,而吉布斯自由能需要小于0化学反应才会自发发生,因此焓也要增加,这就需要对外做功,对外做功必然对外散热,而做功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就像燃烧需要燃料一样,消耗外界的燃料做功散热从而维持化学反应,这就是耗散结构,生命如同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延。

    耗散结构,熵增定律并不只适用于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也存在

    3.生命意志

    三、产权

    1.需求

    需求通过效用来衡量。

    效用是特定事物满足特定人的生命意志(强化存在)的程度。不同于经济学中的定义,我们以该事物的重要程度占这个人整体强化存在的重要程度的百分比表示效用。

    效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再加工价值。

    例: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关于效用我们作出三个假设:

    假设一:效用最大化假设。假设所有人都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而行动。

    推论一:追求高价

    对于某种产品,所有卖方都会选择最高价格的策略。

    例:竞价拍卖。

    推论二:间接购买

    由于对于不同的人同一产品带来的效用不同,因此有时会出现直接购买产品不如找人帮助自己购买。

    例:由于B是A的老顾客,A会给B打折,因此C委托B帮自己向A打折购买。
    例:代购。
    例:白手套。古代皇帝直接盘剥百姓,不如让大臣代自己盘剥,关键时刻与其切割,百姓眼中皇帝还是「圣明」的,如宋徽宗与蔡京、嘉靖与严嵩、乾隆与和珅。
    例:间接税。古代皇帝用地主和商人盘剥百姓,地主向佃农收租,商人向百姓卖东西,古代皇帝只需要向地主和商人收税。

    推论三:分级定价

    由于效用比假设和边际效用递减假设,产品卖给不同对象的价格不同,因此要分级配置产品(即对每个对象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进行计算)来实现效用最大化。

    例:内组织。在组织内选择一些人给予更多的产品,从而让他们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也就是形成了内组织。如曹操的霸府、魏王府。再如组织内的各个派系。
    例:观衣识人。对不同的人投资,回报率(价格)也不同,因此会将资源投入到那些回报率高的人身上。但如何分辨哪些人回报率高就成了一个逆向选择,需要对方通过信号传递来消除信息不对称,而衣服和车是信息成本较低的信号传递,一般来说,衣服和车较好的人社会地位更高,投资的回报率也更高。因此很多人会通过衣服和车来判断陌生人的社会地位(投资回报率),从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例:税收改革。古代将人头税变为财产税(土地税),就是通过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产权分布格局。
    例:革命。革命就是通过暴力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产权分布格局,尤其是少部分人掌握大部分产权的格局。

    推论四:价格调整

    由于产权和效用(供需分布)在不断变化,因此价格也会随着供需分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不断调整价格。

    例:科层制。厂商会让基层员工根据消费者的表现来调整对消费者的价格(提供不同的服务,如大额消费的消费者成为VIP用户),又会让中层管理根据基层员工的表现来调整对基层员工价格(考核),这就形成了层级制。同时,还会进行分工,这就形成了科室分工制。层级制和科室分工制一起形成了科层制。

    假设二:边际效用递减假设

    任何产权的数量增加会导致边际效用(每单位产权增加时增加的效用)递减。

    推论:转卖边界

    假设三:效用阶梯假设

    各种产品提供的效用是不连续的。如在一次交换中,可能有效用为0.5和0.7的产品,但没有效用为0.6的产品,而对方提供的恰恰是效用为0.6的产品。

    推论:零售产品

    例:暴力替代品。暴力的效用往往过大,一直使用暴力威胁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古代会将暴力替换成一些别的零售品来和百姓交换,主要为住宅(空间隔离带来的安全)、职业(农民的土地,职业能带来职务和货币)、许可(突破价格限制,如盐引)。

    2.供给

    3.预期

    信用。

    4.议价

    帕累托改进。

    例:结盟。结盟进行交换(帕累托改进)能够优化产权结构,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压价的方法:竞争、(信息、精力、产权)弱化、贬低。

    例:古代驭民五术。挑拨内斗是竞争,辱民是贬低,愚民(信息上)、贫民(产权上,产权减少需求增强)、疲民(精力上)是弱化。
    例:扩大会议。当会议被对方把持,那就扩大会议,将自己人拉进来稀释对方,弱化对方。明朝内阁成员需要六部九卿会推,万历时便将九卿科道也纳进来,将六部九卿的权力稀释。日本摄关时期,阵定(类似内阁会议)议定后再由关白拍板,但藤原道长时长期以左大臣内览职务直接掌控阵定,而非像以前的掌权者一样以幕后关白的形式掌权,用自己来稀释阵定的权力。

    欺骗。

    5.价格

    价格这里定义为卖方的收支比。

    假设:定价假设

    价格约等于卖买双方效用的反比。

    推论一:价格压榨

    6.市场

    7.政府

    公共品。

    四、组织

    1.要素

    2.组织结构

    3.组织类型

    4.产业链

    5.农业乡村

    6.工业城市

    五、历史

    1.长时段理论

    2.农业时代

    3.工业时代

    ———

    第四次回答:

    1.自然演化是基因的复制、变异、表达、选择。

    表达的意思是基因型+环境型=表型。

    2.价格。单价是卖方的收支比。所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可视作拿产品A去换产品B。与人的价格谈判分为询价、叫价、议价、定价。

    3.信用。让人相信用产品A能换到产品B的信息费用就是信用。信用的配置成本一般很低,因此常被拿来进行资产配置。

    4.组织。

    5.产业链。

    6.资产分布。创建或维持某种资产分布是一种公共品。郭嘉被公共经济学视作公共品厂商。

    ———

    说正题之前,我还是先分析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为什么排第一(实际上他错的非常明显,现在已经不是第一了,答主:晚一点没关系),就可以看看人做决策时的一些特性。

    首先简单陈述一下排名第一的观点:世界是虚构的。然后他给出的论证大致是名词都是人创的,且很多名词没有实物对应(如国家)。

    这是很明显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名词或者说概念从人对世界的区分中诞生,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实际存在且可以直接看见的,一般是物质(静止能量),比如面前的手机;一种是实际存在但不能直接看见的,比如国家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后面要讲的均衡),可以把它类比成势能一样的东西;一种是不存在的,比如上帝,但这种虚构必然来源于某些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拼接,人不可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比如四不像就是多种动物的拼接。

    很简单就反驳了。

    当然,虽然我在他下面评论好几次指出错误了,但他把我屏蔽了,我估计以他的智商可能还是没看懂错在哪里,虽然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那么,这么个可笑的回答为什么会排到第一还有那么多人点赞呢?

    这就可以从人的决策机制分析。

    人是从若干策略中做选择,就像这个问题下,读者会选哪些问题看和点赞。

    而选择的机制,是计算每个选择的利润(效用是的函数),选利润最大的一个或几个。利润=收益-成本。当然,这里的收益是预期收益,即每个答案前面看几行和每个问题看前面几个答案,然后判断其后面的收益有多大,不可能全看完,时间和精力成本没那么多。

    然后我们再看排名第一的答案。

    第一,简单意味着理解成本低。

    一是表达简单,一两句话就能看懂他的观点。二是论证过程简单,虽然片面但还是能唬住人。

    第二,点赞【人类简史】有助于提高自己的x格、观点的新奇和带来虚无主义的轻松感使得预期收益高。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观点来自【人类简史】,自然点赞能够提高自己的优越感。而没看过【人类简史】的,也觉得观点也很新奇,被唬住了。除此之外,世界是虚构的所带来的虚无主义的轻松感能够让大家都产生情感共鸣,毕竟用情绪分泌多巴胺比用逻辑说服人容易得多。

    这样,排名第一的答案预期收益就很高,使其在一开始脱颖而出。

    然后是知乎滚雪球的机制。知乎的机制,流量高了自然会推送,同时也会晋升排名,从而使得这个奇葩的答案排名更高,点赞更多,毕竟排第一占首页的阅读成本低得多。

    理解成本低(简短且简单)+新颖+情绪共鸣+优越感放大器+合适平台推送,这是经过无数次检验的传播规律。至于说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有问题几乎无人去求证,之前的无数次网暴都是这样,比如上海女子感谢外卖员事件。

    至于真正去阐述思考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件极其痛苦复杂的事,更不要说将其应用了。不过也好,这也是个筛选过程,只是希望我们的运气都够好,能够看到这里,能够一起讨论。

    新回答:

    我们可以假定,世界的一切都是能量构成的,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民科(捂脸))

    在物理学中,质量可视作是静态的能量。

    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改变大脑判断事物的可能性的特殊能量。

    能量静止的空间我们叫节点,能量从一个节点流向另一个节点我们叫连接。静止在节点的能量我们叫存量,流动在连接的能量我们叫流量。

    能量不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并由不均匀向均匀发展,这个方向恰以熵增的方向基本相似。而在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中,就像水流存在层流现象一样,总会存在一些不均匀程度不变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耗散结构。所有的生命都是耗散结构。

    生命来源于可以自我复制的基因。这些基因想要在不断熵增的世界留存下来,就必须要应对外部和内部的熵增。对于外部的熵增,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变异),再由环境淘汰掉大部分(选择),整个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没错,基因的复制、变异、选择就是现代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对于内部的熵增,生命吸收体外低熵物质,排出体内高熵物质,来维持自身的低熵,整个过程被称为新陈代谢。而自然演化又进一步演化出光合作用、运动、有性繁殖、多细胞、智力等特性。智力是生物为满足欲望而行动的特性,而采取的这些行动大多有利于生物的繁殖。繁殖是生物的基本欲望,而其前提大多数时候是要生存,因此生存也是欲望。获得有利能量越多生存概率越大,因此拥有增量(获得超出预期的存量)欲望的生物更多留存下来。而对别人影响越大而别人对自己影响越小(地位高)的生物生存概率越大,因此拥有地位欲望的生物更多留存下来。

    人为了满足欲望必然要与其他人互动(博弈),博弈可能会达成单方改变无益的结果,即均衡或者说制度。

    制度形成组织,制度是组织中资源流动的管道。

    组织中制度的形成方式通常是一个人委托另一个人帮他做某事,并支付报酬和部分成本。前者叫做委托人,后者叫做代理人。选择代理人的权力叫人事权。报酬包括利诱,也包括威逼。代理人可能会假公济私,用委托人给的成本去做别的事,即寻租。然后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就可以用这个来解释了,自己去推。

    新回答:

    世界是系统内能量、信息在时空间上的流动导致的系统演化。

    本文将围绕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博弈展开,分为系统(资源与结构)、生命(变化与不变)、互动(博弈与均衡)、组织(资源与结构)四个部分。

    系统部分主要阐述系统结构的要件、外部资源(环境)与内部结构(系统)间的相互塑造。生命部分主要阐述在不均匀分布的资源流动中,产生了自身基本不变的基因,基因为了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必须以小部分变化适应内外部熵增,这些变化的方式包括演化、耗散、运动、思维。互动部分主要阐述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博弈)达成稳定关系(均衡)并形成组织的。组织部分主要阐述组织作为系统的结构及其外部资源(环境)与内部结构(系统)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第三次回答:

    1.世界是什么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可被视作一个个点,而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则是一条条线,世界就是点和线所构成的网络。

    比如把人看做一个个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一条条线,共同构成了社会这个网络。

    在这个网络上流动的,是能量和信息,我们将其和时间、空间一起统称为资源。

    按照弦论的观点,世界由一根根一维的弦构成。弦不振动时就是真空,弦一旦振动就是基本粒子。24种基本粒子构成夸克、原子核等,最终构成物质。不同基本粒子由不同能量构成,能量能够使得物质结构改变。

    某种能量不均匀分布,然后会逐渐变得均匀,于是用外界的不均匀分布来替换内部的均匀分布。

    信息是通过扩大或缩小可能性来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

    例:你听说「下周某gu票要涨」,因此就去买了这只gu票。某gu票下周可能涨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某gu票要涨」这句话(信息)将其缩小为了要涨,这是缩小可能性。你于是把自己的钱拿去买某gu票,这是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

    资源在线中流动被称为流量,在点中存储被称为存量。流入点中的流量被称为输入量,流出点中的流量被称为输出量。

    因此一个点有三种行为——输入资源、混合资源、输出资源。

    农业是通过动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在需要的时候吃掉获取能量。

    工业是通过能量改变物质结构。

    输入量、输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种能影响另一种的话(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存量除外),就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分为存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回路和存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是限制,增强回路是驱动。调节回路是收敛的,增强回路是发散的。调节回路是稳定,增强回路是演化。

    2.生命是什么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做熵增定律,其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有熵增的趋势。所谓熵增,就是同一宏观态下对应的可能的微观态数量增加(玻尔兹曼熵),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趋势(因为均匀状态下宏观态对应的可能的微观态数量最多)。

    世界一切都由熵增趋势,但有一种结构,会不断吸收外界的低熵物质排出自身的高熵物质(新陈代谢)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物质,这种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所有的生命都是耗散结构。由于整个世界都是熵增的,因此低熵物质越来越少,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低熵物质。不过生命的脆弱在于,获得的低熵物质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只能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

    物质是不均匀分布的能量。能量分布越不均匀,熵越低。

    生命是不均匀分布的能量,并通过吸收别的不均匀分布来维持自身的不均匀分布。

    生命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载体。在远古的海底或陆地上,出现了某些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基因),然后这些基因利用蛋白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最终形成了细胞。

    基因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的特征发生变化,这就是变异。而生命会经过物竞(生命间竞争)、天择(自然淘汰)、xing选择(配偶竞争)等,部分生命的基因不会流传下来,这就是选择。复制、变异、选择的过程就是自然演化。

    表型=基因+环境。

    3.思维是什么

    生命的生存在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保持稳定。

    经过自然演化,部分生物演化出一种为完成某些目标而行动的能力,这些行动往往有利于生命在选择中繁衍下去。这种能力被称为智力,这些目标被称为欲望。

    思维是使用智力的过程,可分为认知和决策两个过程。认知过程即首先大脑对事物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再根据感官获取的特征信息对事物当前所处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再根据判断计算出目前和将来对欲望造成的影响,因此大脑需建立起特征—类别体系。决策过程即根据之前的认知寻找满足欲望的行为,并根据最大满足欲望的原则选择行为。

    生命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载体。因此,最深层的欲望自然是基因的自我复制(繁衍)。而繁衍首先要生存。生存需要能量和信息等资源的积累,因此希望拥有资源的数量在其期望之上(增量)。资源增加往往需要多影响别人而少被别人影响,即地位处于优势或上升(地位)(相对于对方对自己的影响自己更能影响对方,即自己处于强势地位而对方处于弱势地位;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减弱或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增加是地位下降,反过来则是地位上升;地位不对称是由于资源不对称)。欲望由此分为繁衍、生存、增量、地位,且当欲望冲突时靠后的欲望往往服从于靠前的欲望。比如当繁衍和生存冲突时,生物就会计算,如果自己死亡比生存基因遗传的可能性更大,那么他就会选择死亡(汉密尔顿法则)。

    信息可被分为主体、行为/关系、客体、(主体)目的、(客体)效果五个部分。如「代表月亮(我)消灭你」,目的是代表月亮(象征正义),主体是我,客体是你,行为和效果都是消灭。如果是某人说的话,那么该句话传达两层信息,一是话的内容(主体、行为、客体、目的、效果),二是说话人(主体)、说话(行为)、听话人(客体)。因此我们了解到某个信息,会判断或询问其目的和原因(主体)。目的涉及到两者间的地位(相互依赖性),原因涉及到主体也涉及到目的依旧涉及到地位(相互依赖性)。

    4.行为是什么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对人的行为和对物的行为。对人的行为包括不需对方同意的强制和需要对方同意的交换。

    强制分为掠夺、侵犯和奉献。

    掠夺是一种高效的获取资源的方法。比如动物对植物的捕食,肉食动物对其它动物的捕食,都是因为捕食能够获更高效获取资源。

    比如借贷赎买,某商家借钱经营,其对手故意切断其资金流,其没钱还债最终只好将资产低价卖给对手。

    当某个资源有利可图时,强者就会涌入这个区域,以低成本的欺诈、暴力破坏(毁堤淹田)、威胁来掠夺弱者的资源甚至取而代之,再高价卖出资源或收取资源利息来获利。

    利诱常见的有击鼓传花。

    如A有一件东西,B花钱买去,C再以更高价从B手中买去,这样不断买下去。只要有人愿意用更高价买下,价格就会不断涨。

    gu票就是击鼓传花游戏。

    欺骗比如巧立名目、漂没。

    控制精度的三个层次是决定奖惩、决定做不做、决定怎么做。

    5.产权是什么

    对资源的控制就是产权。

    产权分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控制流向别人的流量,剩余索取权则是控制流向自己的流量。

    配置对象与数量分离:当配置对象和配置数量分离时,可能会形成一种参与者都能接受的局面。

    当两者归属相同的人时,即让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的行为与自己利益相关而谨慎使用剩余控制权。

    而当两者归属不同的人时,则会造成廉价投票权,即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滥用其权力。

    可以通过高位虚权、实权低位解决两者的统一与分离问题,剩余管理权大的人剩余索取权小,剩余索取权小的人剩余管理权大。

    如两个人如何公平地切蛋糕?让一个人负责切蛋糕,另一个负责分蛋糕,分蛋糕的人会分给自己大的那一块而把小的给切蛋糕的,因此切蛋糕的会尽量把蛋糕切成一样大小。

    让一个人放弃剩余控制权,往往要用同等的剩余索取权作为补偿。

    如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用华族的经济权益赎买藩主们的zheng治权li。

    6.博弈是什么

    博弈就是两个以上主体(参与人)利用其掌握的资源进行互动的过程。

    资源按照产权的归属可分为三种情况:产权明确属于参与人一方独有或己方共有的,是占有资源;产权为两方以上参与人所争夺的,是冲突资源;产权不属于参与人任何一方的,是缓冲资源。

    占有资源是合作(交换)的基础,冲突资源是竞争的基础。

    博弈可分为能量博弈和信息博弈。

    物质能量博弈的关键在于相互依赖性。你对对方的影响=对方对你的依赖性=你能改变对方的流量/对方需要的流量,依赖性的最大值为1。

    要注意的是,你减少对方流量后,对方可能从其它地方补充流量,你能改变的对方流量是指你改变前后对方从你以及其它地方获得流量的差值。

    软预算约束:某些组织被动地依靠外界资源的不断输入才能存活,而不能自行寻找资源的情况被称为软预算约束,其是一种瞬态。如「授人以鱼」就会形成软预算约束,而「授人以渔」才能打破这种状态。

    人们用信息进行博弈时,谁掌握的信息更有价值,谁就处于强势。

    信息经济学认为,拥有信息的一方(被称作代理人)可以欺骗没有信息的一方(被称作委托人)。

    代理人可以打着帮助委托人的旗号,做实际上损害委托人而有利于自己的事,即目标替代。

    委托人为了防止代理人欺骗他,可采取事前奖励和事后惩罚两种方法。

    事前奖励是指在代理人行动前就给其足够的奖励,让其再去欺骗不划算。如雍正的养廉银,就是给钱来避免灰色收入。

    事后惩罚是指代理人行动后,委托人发现其欺骗自己时就给他惩罚。如合同的违约金。

    事后惩罚是指代理人行动后,委托人发现其欺骗自己时就给他惩罚。如合同的违约金。

    事后惩罚的前提是委托人必须要有发现的能力和惩罚的能力。

    如古代的御史、典签、锦衣卫等,都是起到监督的作用,使皇帝具有发现的能力。

    发现常见的有三种方式,信号传递、信息甄别和主动发现。

    信号传递是对方主动将信息传递给你,如广告。

    信息甄别是你设立一个门槛,让符合你要求的人通过,如考试。

    主动发现是你主动寻找信息。

    如工作试用期、工程尾款等,都是为委托人保留一定惩罚的能力。

    如果委托人的初衷和其惩罚的标准不一致,也会造成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初衷偏离。

    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guan府贷款给农民种地,考核标准却是农民贷款的数量,于是最终导致了guan府强行贷款给不需要的农民。

    7.社会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通过资源进行博弈,最终达成一种任何一方改变都将受到损失的局面,这种局面被称作均衡。

    如谈判就是博弈,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均衡。

    均衡是一个调节回路。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与人之前达成的长期均衡就是制度。

    制度是人造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固定管道。

    通过制度的管道,资源可以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上,最终集中于精英手上用于公共品的提供。这是人类面对残酷环境所演化出的生存策略,即资源集中体系。人最大的力量,是获得组织支持的力量。

    鹰鸽博弈。假设有凶猛的鹰和温顺的鸽子,鹰与鹰相遇两败俱伤,鹰与鸽子相遇鹰占便宜鸽子吃亏,鸽子与鸽子相遇相安无事,最终鹰和鸽子的数量会达成一定比例。对于鹰而言,一方面希望鸽子多一点鹰少一点,一方面又希望有一些弱于自己又忠于自己的鹰帮自己去和别的鹰竞争,这就形成了一个调节回路。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各个利益集团通过博弈最终达成均衡(制度)。

    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达成的均衡叫做正式制度。

    如法律法规、政策等。

    非国家主体间达成的均衡叫做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风俗习惯、行业潜规则等。

    国家通过给予民众一定利益(激励),来换取民众的服从。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就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其中国家给予的利益常见的有血缘、宗教力量、生产暴力交换体系的中介、集体主义和再分配。

    血缘的联系基于基因引导生物为自我复制而采取行动。从人类远古祖先以血缘形成的部落到古代的大家族再到现代的家庭,血缘一直是最牢固的纽带之一,帮助血亲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回报。而古代国家也往往以血缘为纽带,如西周的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等。

    宗教力量也往往会被古代国家用来使民众服从。如欧洲中世纪的教皇为国王加冕、古代中国的礼教将皇帝描述为天命所归的天子等。

    国家带来的最重要的利益是生产暴力交换体系的中介。国家中的生产集团如农民、工人等用生产出的产品(税收等)与暴力集团如军队等保障的安全进行交换,从而达成均衡。但在这个过程中,暴力集团的行动需要集中信息,生产集团提供的产品需要集中后分配,即两者用来交换的资源都需要集中配置,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集中配置的中间机构(财政),即政府(管理集团)。文化集团将激励转化成信息并进行宣传。

    再分配就是古代的劫富济贫,带领穷人抢富人的。

    当资源发生巨大变化时,博弈各方选择的策略会跟着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均衡或者说制度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做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也需要成本,也会遭受阻力。

    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往往从系统的某一部分开始作为驱动,带动整个结构变化,因此要选好增长极。

    国家一般由统治者、管理者(管理集团)、有产者、无产者(生产集团)四个阶层构成,并产生武装集团和文化集团。

    8.市场是什么

    资源的配置可分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后者即市场。

    对于市场而言,其资源流动的管道(均衡)由市场中的个体而非国家相互搭建。

    对于生产集团而言,产权与劳动相分离便于资源集中。

    生产集团内部会根据资源流入数量的不同形成不同经济阶层,每个经济阶层拥有的能量、信息内存量、信息外存量都不同。

    第二次回答:

    世界是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在时空间上的流动导致的系统演化。

    ps:希望这个回答能够被更多需要的人看到,至少是提供一种新的系统的看待思考世界的视角。

    参考书目:【系统科学精要】【自组织方法论研究】【系统动力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五常)【信息经济学教程】(董保民)【新制度经济学】【西方社会学教程】【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

    序言

    世界是怎么构成的?人是怎么思考和互动的?社会是怎么产生和运行的?十年来,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我让我困惑不解,辗转反侧寤寐求之,希望能够寻找到利器解决我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和不解。为此,我稍稍阅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我也把它们中我认为对这些问题有价值的一部分列了上面的参考书目中),似乎有了一点点眉目,虽然得到的答案有些残酷。我尝试把这些眉目系统化地梳理一遍,以飨读者,可能会有不少疏漏或者错误,也望大家及时批评指出。

    首先,我会从系统论、进化论和博弈论中抽取一些概念和五个假设(公理),并由此推导出四个基本命题(基本定理)作为本文分析的工具。

    之后,我会根据这五个假设和四个基本命题,从世界观(系统)、生命的诞生及演化(生命)、生命间的互动(博弈)、生命如何通过互动形成组织(制度)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五条假设(公理)是:

    公理1:(资源公理)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且可流动可存储。

    公理2:(熵增公理)一切系统都有熵增(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趋势。

    公理3:(负熵公理)生命通过吸收资源排出高熵资源来动态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生存)。

    公理4:(基因公理)基因可复制、变异和表观遗传,在环境影响下使得生物呈现表型。

    公理5:(有限理性公理)智力生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但由于信息和信息内存量的稀缺导致效用往往不能最大化。

    四个基本命题(基本定理)是:

    定理1:(利害定理)根据公理1、3,资源可分为有益于生命生存繁衍的有益资源和有害于生命生存繁衍的有害资源。

    定理2:(行为定理)根据公理3,生命的行为可分为输入流量(获取)、混合存量(转换)和输出流量(配置)。

    配置即可对生命,也可对非生命。对生命的配置可分为强制和交换。强制分为掠夺、侵犯、帮助,交换分为欺骗、威逼、收买。

    定理3:(关系定理)根据公理2、3、5,生命间的关系可分为竞争和合作。

    竞争存在定理。根据公理2,低熵资源是稀缺的。根据公理3,低熵资源是生命必需的。因此,生命必然会争夺资源,竞争必然存在。

    合作(交换)存在定理。根据公理5,当两个智力生命都拥有对方更想要的资源时,可通过交换让自己效用更大化。因此,合作(交换)能够存在。

    定理4:(博弈定理)根据公理3、5,物质能量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参与人间的相互依赖性,信息博弈取决于参与人间掌握的信息。

    人与人之间不断博弈达成动态均衡。

    同时,我还会制作一些图来便于展示和说明。

    图例

    一、系统

    1.点、线与网络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可被看做一个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可被看做一条条线,世界就是点与线构成的巨大的网络,将这个网络中的某个部分抽取出来就是系统。

    例:在社会这个系统中,每个人就是一个个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一条条线,共同构成社会这张网。

    2.资源

    在系统上流动和存储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维纳

    物质:按照弦论的观点,世界是由一根根一维的「弦」组成的,弦一旦震动就会产生24种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构成物质。

    物质用质量m来测量,单位为克g。

    能量:能量是改变物质结构的物理量。

    能量用能量E来测量,单位为焦耳J。

    信息:信息是通过扩大或缩小可能性来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

    例:你听说「下周x股票要涨」,因此就去买了这只股票。x股票下周可能涨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x股票要涨」这句话(信息)将其缩小为了要涨,这是缩小可能性。你于是把自己的钱拿去买x股票,这是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

    信息用信息量I来测量,单位为比特B。信息量是获取信息前后对象的信息熵H之差。信息熵由对象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概率进行计算,即——

    其中pi为某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物质、能量、信息与时间、空间合称资源。

    资源大多是稀缺的,造成稀缺的原因分为分配不均和僧多粥少。分配不均指总资源虽然满足对象的总需求,但有人少分导致不能满足其需求。僧多粥少指总资源不能满足对象的总需求。

    3.存量与流量

    资源在线中流动被称为流量,在点中存储被称为存量。流入点中的流量被称为输入量,流出点中的流量被称为输出量。

    因此一个点有三种行为——输入资源、混合资源、输出资源。

    例:工人制造家具,获取原材料是输入资源,工人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是混合资源,将做好的家具卖掉是输出资源。

    物质、能量、信息都有存量和流量。

    农业是通过动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在需要的时候吃掉获取能量。
    工业是通过能量改变物质结构。

    信息存量分为信息内存量和信息外存量。

    信息内存量即思维。思维我们将在后文具体分析。

    信息外存量包括形象和角色。形象是指一个人在他人脑海中的信息,角色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均衡后个人所承担的权利义务。

    4.反馈回路

    输入量、输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种能影响另一种的话(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存量除外),就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分为存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回路和存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是限制,增强回路是驱动。调节回路是收敛的,增强回路是发散的。调节回路是稳定,增强回路是演化。

    5.演化和稳定

    系统的变化就是演化。

    演化可能是突然发生的突变,也可能是慢慢发生的渐变。

    不同的演化过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径。有的演化路径殊途同归,是收敛的。有的演化路径路径不同结果不同,是发散的。

    系统如果和环境构成一个调节回路,那么其就是稳定的。

    必须要外部资源才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瞬态,不需外部资源就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定态(吸引子或汇,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回路)。对于收敛的演化来说,瞬态会向定态发展。

    二、生命

    1.熵增定律

    2.自然演化

    3.思维

    生命演化出了一种设立与生存繁殖相关的目标(欲望),然后根据信息配置资源完成目标的能力,即智力。大多数欲望都有利于生存繁殖,但少数可能无益甚至有害于生存繁殖。

    使用智力的过程就是思维。

    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了人的大脑,也就塑造了人的思维。

    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概念和命题。人通过比较对事物进行分类,也就形成了概念(点),概念间关系形成了命题(线)。拥有很多个子概念的概念叫做变量,不能确定为真的命题叫做假设。

    人的思维可分为欲望(想要什么)、归因体系(怎么看,预测价值的方式)、策略体系(怎么办,获取价值的手段)。

    欲望:受基因和经历影响人认为的和繁衍非常相关的因素,并为此设立目标展开行动。欲望的满足度就是效用,其是输入量(收益)和输出量(成本)的函数。

    归因体系:大脑根据之前的信息对某个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外界信息被大脑筛选出部分用来识别的特征信息(筛选),之后根据特征来判断其产生可能属于哪些原因(归因),然后根据经验分别计算每种原因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和成本(计算),并与欲望进行综合比较,从而产生目标(比较)。整个过程就是筛选、归因、计算和比较。

    策略体系:使用资源的方式被称为策略。人通过经验寻找可能完成目标的策略(寻策),然后以效用最大化为准则选择策略(决策)。整个过程就是寻策和决策。

    思维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调节回路。

    文化是一群人的思维集合。

    新:认知—欲望—行动。

    最根本的欲望是繁衍,而繁衍必须要生存(维持低熵状态),而繁衍和生存往往需要存量增加,因此存量增加也是一种欲望。

    存量增加往往需要多影响别人而少被别人影响,你影响别人等于别人依赖你,而在你与别人的相互依赖性中处于强者地位往往才能导致存量增加。资源不对称导致相互依赖性不对称,依赖性更强的一方是弱者,强者往往能够依靠不对称在博弈中占有弱者更多资源。相互依赖性不对称可能导致弱者存量无法增加,因此人们往往反感成为相互依赖性不对称的弱者(除非成为弱者但存量依旧增加),并在成为之后试图否认改变这一点。

    繁衍—生存—存量增加—相互依赖性不对称(地位)。上述欲望之间发生冲突时,前面的欲望优先于后面。

    如繁衍与生存发生冲突时,繁衍优先于生存。

    4.效用

    收益。

    成本。

    效用的计算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期望效用理论和其修改版前景理论,另一种无差异曲线和成本预算线。

    期望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5.行动

    思维产生意愿,资源决定能力,意愿和能力共同构成了行动。

    行动可以是对非生命的影响,也可以是对生命的影响。对生命的行动分为强制和交换。

    6.产权

    对资源的控制就是产权。

    产权分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6.技术

    三、博弈

    1.博弈与资源

    博弈就是两个以上主体(参与人)利用其掌握的资源进行互动的过程。

    资源按照产权的归属可分为三种情况:产权明确属于参与人一方独有或己方共有的,是占有资源;产权为两方以上参与人所争夺的,是冲突资源;产权不属于参与人任何一方的,是缓冲资源。

    占有资源是合作(交换)的基础,冲突资源是竞争的基础。

    缓解:冲突资源变缓冲资源。

    例:王导晚年喜欢和稀泥,于是有人就说他老糊涂了。王导听说后说道,「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侵占:冲突资源变占有资源。

    冲突:占有或缓冲资源变冲突资源。

    例:A国为了打击对手B国,让原本夹在B国与C之间保持中立的缓冲国D国倒向C国,从而将B国与C国的缓冲资源变成了冲突资源。

    2.物质能量博弈

    3.信息流量博弈

    4.信息外存量博弈

    5.策略

    鹰鸽博弈。

    6.均衡

    期望边界。

    四、制度

    第一次回答: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中的流动形成的。

    本文参考书目:【系统科学精要】【进化生物学教程】【微观经济学原理】【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

    一、系统:系统论的观点

    按照系统论的视角,可以把世界看做一个个的点,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构成线。比如把人看做一个个点,那么人与人的互动就是一条条线,社会就是一张网。

    在世界这张网上流动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与时间、空间合称资源。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维纳

    按照弦论的观点,世界是由一根根一维的「弦」组成的,弦一旦震动就会产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构成物质。

    能量是改变物质结构的物理量。

    信息是通过缩小可能性来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比如你听说「下周x股票要涨」,因此就去买了这只股票。x股票下周可能涨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x股票要涨」这句话(信息)将其缩小为了要涨,这是缩小可能性。你于是把自己的钱拿去买x股票,这是指导人改变资源的配置。

    对于资源,人可以将其从无用转换为有用(生产),可以决定将其分给谁分多少(配置),还可以将其用于直接帮助自己和别人或者侵犯别人。

    农业是通过动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在需要的时候吃掉获取能量。

    工业是通过能量改变物质结构。

    不均匀的能量流过社会维持人类和社会的不均匀。但能量流动越大越容易造成社会熵增,而社会的专门机构则会清除掉一些熵增。

    人类寻找不均匀能量,总是先利用获得成本低的能源,之后再寻找高的。

    在新的能量使用的初期,广大底层往往被掠夺走大量能量用来发展新的能量。当新能源技术成熟后,开始反哺底层。用能量换取信息,再用信息配置能量。

    当某个物质熵太低时储存的不均匀能量不会轻易流出,从中获取能量的成本很高。当其熵太高时储存的不均匀能量又太容易流出。因此生命必须将食物处于合适的熵值,其不均匀能量容易流出但又还没有流出的临界值食用。

    生产就是将不易吸收的不均匀能量转换为易吸收的不均匀能量。

    资源在线中流动,叫做流量。资源在点中存储,叫做存量。从点的角度看,流量又可以分为流入点中的输入量和流出点外的输出量。

    影响一个人,要么控制能使其增益的流量,要么控制能使其损坏的流量,以此与其进行交换。而某种流量被某个点全部控制住时,垄断便形成了。

    信息存量分为信息内存量和信息外存量。

    信息内存量包括基因和思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获得的有效信息越多,其脑海中该领域便越清晰。

    信息外存量包括形象和角色。形象是指一个人在他人脑海中的信息,角色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均衡后个人所承担的权利义务。

    输入量、输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种能影响另一种的话(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存量除外),就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分为存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回路和存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是限制,增强回路是驱动。调节回路是收敛的,增强回路是发散的。

    系统演化。系统的变化就是演化。演化可能是突然发生的突变,也可能是慢慢发生的渐变。不同的演化过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径。有的演化路径殊途同归,是收敛的。有的演化路径路径不同结果不同,是发散的。必须要外部资源才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瞬态,不需外部资源就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叫做定态(吸引子或汇,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回路)。对于收敛的演化来说,瞬态会向定态发展。

    二、生命:进化论的观点

    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世界万物总是从不均匀到均匀,这个过程就是熵增。越均匀熵越大。有一种系统,可以通过吸收外界低熵物质排出自身高熵物质来维持自身低熵状态(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这种系统被叫做耗散结构。

    生命是能自我复制的耗散结构。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生命是一场设置好基本参数的淘汰游戏。

    繁殖战争

    基本参数是基因和环境。基因是记录遗传信息的载体。

    淘汰环节是物竞(生物间竞争资源)、天择(自然淘汰)、性选择(寻找配偶)。

    残酷的性选择

    淘汰标准是随机变化的。

    基本参数和环境的淘汰标准决定了淘汰概率和结果。

    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化(变异,主要来源于复制错误(基因突变)和有性繁殖时融合基因(基因重组)),形成一个适应环境的工具箱(基因型)。之后再经过环境的刺激,工具箱中的部分显现出来(表型)。

    基因型受环境影响呈现为表型

    最终,部分生物没留下后代被淘汰掉,部分生物留下后代继续游戏。

    整个过程就是自然演化。

    达尔文对进化树的最初构思
    进化树
    进化树
    智人和他的亲戚们
    平行空间中的另一种可能

    一些有智力的生物从中被演化出来。智力的运行逻辑是设立一些欲望为目标,生物以满足欲望(完成目标)展开行动。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获得奖励感到快乐,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遭受惩罚感到痛苦。而为满足欲望而采取的行动大多都是有利于生存或繁殖的。

    从种群的角度来看,自然演化就是以百万年为单位,通过变异(发散)和选择(收敛)来不断积累变异,不断演化出另一个物种。

    根据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为了生存和繁殖,生物需要不断获取增益流量,并尽量避免破损流量。这个过程中就会与其他生物产生互动。

    生物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掠夺和交换。

    交换是可分为双方都受益的帕累托改进和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卡尔多改进。卡尔多改进可分为威胁和欺骗。

    捕食其它生物就是一种掠夺方式。

    生物对其它生物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帮助和侵犯。越弱小的生物侵犯它的成本往往越小,这也是弱肉强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强者往往通过掠夺弱者的收益和机会,将自己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弱者来获取更大利润。有人为刀俎,有人为鱼肉,有人为鼎锅,有人为麋鹿。掠夺更多就更强大,更强大的生物又需要掠夺更多,这是一个正增强回路。被掠夺就更弱小,更弱小就被掠夺更多,这是一个负增强回路。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二八分布。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帮助往往是因为助人利己(奉献,通过帮助某人自己就能获利,典型的如亲缘选择)、社会交换(收买,通过帮助别人获得别人的帮助)等情况。亲缘选择符合汉密尔顿法则,即当r•B>C时,生物会选择帮助他人。r为帮助者认为的被帮助者和帮助者间的血缘亲近程度,B为帮助者帮助被帮助者后的收益,C为帮助者付出的成本。

    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往往也分为以侵犯为主和以帮助为主。

    侵犯=掠夺、打压(别人削弱但自己没有得到增强)、欺骗、威胁。

    交换=欺骗、威胁、收买。

    所以人对他人的行为可分为掠夺、打压、欺骗、威胁、收买、奉献六种。

    到一个地方,就会将人进行区分,对哪些人剥削对哪些人打压对哪些人欺骗对哪些人威胁对哪些人收买对哪些人奉献。

    收买在于给他当时急需的满足和未来可期的希望。

    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竞争和合作。

    兄弟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年长的幼鸟往往会杀死乃至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来消灭竞争对手。古代为争夺家产也往往发生兄弟相残的事情。

    获取产权的方法有两种,创流或截流。创流就是创造流量,我转换流量的成本比对方低,因此可以创造流量来强制或交换。截流就是拦截流向对方的帮助或侵犯流量。通过创流和截流获取产权控制流量,从而可以对对方进行强制(掠夺、打压、奉献)或交换(威胁、欺骗、收买)。

    欺骗就是让你看不清整个收益成本系统,让你只看到一个局部而为他做事,方法是不入局。

    收买可分为存量收买和流量收买。流量收买是不断给其流量让其行动,如发工资。存量收买是给其存量让其行动,如分土地让其保卫。

    为了对抗你的流量,我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取流量来对抗(引流),也可以给你提供流量的节点提供流量从而与其交换(分流),这些也都是截流。

    三、思维: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

    根据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基因和经历共同塑造了人,共同影响着人的大脑从而影响着人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心理或行为)。人之所以出现某种的心理或行为,要么因为选择(物竞、天择、性选择)筛选出与之相关的基因,要么因为过往经历验证这样能满足欲望,要么两者都有。

    经历所产生的环境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同类间互动的社会环境。人的思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然环境。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输出量是成本,人的输入量是收益,收益和成本之差是利润。欲望的稀缺形成需求(目标),而需求往往通过体验或者与其它需求联系起来或者剥夺资源来创造,有时因为能力不足而压抑。因此没有需求就让其体验来创造,或者与其它需求产生联系,或者剥夺他的资源使其产生需求。如果是没有能力就让他具有能力。

    外界信息首先经过筛选(新异信息比单调信息更能引起注意),之后由大脑的默认网络调取过往的经验(激活扩散模型)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情(θ)(通过对许多关键特征进行加权计算,再根据结果进行分类和判断某种类别的大致概率),再由大脑的奖励网络和显著网络分别与欲望(v)进行比较,计算这些事情带来的收益机会(l)和成本风险(c)(两条路径是分开的),最终得出目标(x)。之后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寻找能达到目标的策略(a)(激活扩散模型),再计算每种策略的利弊进行决策(前景理论),之后采取的言行又会在环境中产生结果,并反馈给大脑产生强化(带来收益的继续,带来损害的避免)。

    θ和a的诞生都需要过往经历。这种经历可能是自己体验的,可能是看见或听说别人经历的。因此要不断积累因果链和策略。

    前景理论:

    人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往往与其过往经历有关。他之前经历过哪些交流对象(比他强、比他弱、和他差不多),这些交流对象对他采取的影响方式是什么(侵犯或帮助,强制或依赖),而塑造出的他的应对方式又是什么(面对侵犯是采取反抗还是顺从,面对帮助是投桃报李还是得寸进尺),他渴望从这些交流中获得什么。

    四、博弈:博弈论的观点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为了扩大自己的利润,人与人之间通过资源进行博弈,最终达成一种任何一方改变都将受到损失的局面,这种局面被称作均衡。

    如谈判就是博弈,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均衡。

    人们用物质能量进行博弈时,谁更依赖于对方,谁就处于弱势。

    配置好的资源被称为产权。产权就是流量在一段时间内固定的流向,其分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控制流向别人的流量,剩余索取权则是控制流向自己的流量。

    配置对象与数量分离:当配置对象和配置数量分离时,可能会形成一种参与者都能接受的局面。

    当两者归属相同的人时,即让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的行为与自己利益相关而谨慎使用剩余控制权。

    而当两者归属不同的人时,则会造成廉价投票权,即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滥用其权力。

    可以通过高位虚权、实权低位解决两者的统一与分离问题,剩余管理权大的人剩余索取权小,剩余索取权小的人剩余管理权大。

    让一个人放弃剩余控制权,往往要用同等的剩余索取权作为补偿。

    人们用信息进行博弈时,谁掌握的信息更有价值,谁就处于强势。

    信息经济学认为,拥有信息的一方(被称作代理人)可以欺骗没有信息的一方(被称作委托人)。

    代理人可以打着帮助委托人的旗号,做实际上损害委托人而有利于自己的事,即目标替代。

    委托人为了防止代理人欺骗他,可采取事前奖励和事后惩罚两种方法。

    事前奖励是指在代理人行动前就给其足够的奖励,让其再去欺骗不划算。如雍正的养廉银,就是给钱来避免灰色收入。

    事后惩罚是指代理人行动后,委托人发现其欺骗自己时就给他惩罚。如合同的违约金。

    事后惩罚的前提是委托人必须要有发现的能力和惩罚的能力。

    如古代的御史、典签、锦衣卫等,都是起到监督的作用,使皇帝具有发现的能力。

    发现常见的有三种方式,信号传递、信息甄别和主动发现。

    信号传递是对方主动将信息传递给你,如广告。

    信息甄别是你设立一个门槛,让符合你要求的人通过,如考试。

    主动发现是你主动寻找信息。

    如工作试用期、工程尾款等,都是为委托人保留一定惩罚的能力。

    如果委托人的初衷和其惩罚的标准不一致,也会造成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初衷偏离。

    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种地,考核标准却是农民贷款的数量,于是最终导致了官府强行贷款给不需要的农民。

    五、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与人之前达成的长期均衡就是制度。

    制度是人造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固定管道。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各个利益集团通过博弈最终达成均衡(制度)。

    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达成的均衡叫做正式制度。

    如法律法规、政策等。

    非国家主体间达成的均衡叫做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风俗习惯、行业潜规则等。

    国家通过给予民众一定利益,来换取民众的服从。其中国家给予的利益常见的有血缘、宗教力量、生产暴力交换体系的中介、集体主义和再分配。

    血缘的联系基于基因引导生物为自我复制而采取行动。从人类远古祖先以血缘形成的部落到古代的大家族再到现代的家庭,血缘一直是最牢固的纽带之一,帮助血亲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回报。而古代国家也往往以血缘为纽带,如西周的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等。

    宗教力量也往往会被古代国家用来使民众服从。如欧洲中世纪的教皇为国王加冕、古代中国的礼教将皇帝描述为天命所归的天子等。

    国家带来的最重要的利益是生产暴力交换体系的中介。国家中的生产集团如农民、工人等用生产出的产品(税收等)与暴力集团如军队等保障的安全进行交换,从而达成均衡。但在这个过程中,暴力集团的行动需要集中信息,生产集团提供的产品需要集中后分配,即两者用来交换的资源都需要集中配置,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集中配置的中间机构(财政),即政府。

    「税收是一门既要拔鹅毛,又不让鹅尖叫的艺术。」——柯尔贝尔

    再分配就是古代的劫富济贫,带领穷人抢富人的。

    当资源发生巨大变化时,博弈各方选择的策略会跟着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均衡或者说制度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做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也需要成本,也会遭受阻力。

    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往往从系统的某一部分开始作为驱动,带动整个结构变化,因此要选好增长极。

    六、历史:法国年鉴派史学的视角

    从历史学法国年鉴派史学的视角来看,历史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事件人物、制度技术、气候环境。后者往往限制决定着前者,就像一座海上冰山一样,气候环境是沉在深海的最底层因素,制度技术是在海面下的中层因素,事件人物是浮在海面上的表层因素。

    气候环境决定了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可利用的物质能量,制度技术则决定了该时期该地区的人类对资源的转化能力,而人类对物质能量的利用则形成了历史上记载的人物事件。

    如秦汉时期气候较热,关陇平原一片沃野而江南地区却是丛林遍布,于是帝国往往定都西安洛阳地区。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气候变冷和过度开发,关陇平原收成变少,以致于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而江南此时得到开发,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帝国的财政支撑,而江南到长安洛阳的最大中转站正是汴梁。

    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北京成为元明清三朝都城所在。

    古代中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即封建诸侯时期(周)、世家豪族时期(秦汉隋唐)、士大夫乡绅时期(宋元明清)。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大致是一个三到四层的金字塔形状,在这个结构中,皇帝(统治者,拥有剩余索取权,有时也有剩余控制权)和他手下的贵族或官僚们(管理者,拥有剩余控制权)统治着广大的平民,但平民又往往依靠产权划分成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产阶级通过产权对无产阶级进行控制,并可跃升成为贵族和官僚。在周朝,其被分为周天子、贵族和庶人三个阶层,贵族在作为统治者的同时又作为有产阶级通过产权对无产阶级的庶人进行控制。在秦汉隋唐,其被分为皇帝、世家官僚、地方豪族、佃户和自耕农四个阶层。在宋元明清,其又被分为皇帝、士大夫官僚、地方乡绅、佃农和自耕农四个阶层。

    周朝将国家划分为极小的区域,用贵族统治不同区域的庶人,又用血缘纽带和中央军事力量让周天子有能力约束分散的贵族。由于没有足够农具,小家庭难以从事生产,庶人们便组建起大家族共同生产。

    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奖励诸侯的土地也渐渐变少,军事和经济上开始依赖西部诸侯。周厉王准备从国有山林中收税扩大财源结果被赶走。周幽王想要借助东部诸侯力量摆脱西部诸侯,结果被杀。

    到了战国时代,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得小家庭生产成为可能。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在生产中占比下降而资本占比上升,表现为大家族瓦解为小家庭,小家庭的出现又使得土地能够私有流转,于是土地可以让商鞅拿来奖励耕战。商鞅通过立法将资源集中于国君,通过。最终秦统一了全国,并将原先各地的大家族拆分,形成原子化社会,但却迅速崩溃。

    经汉初分封制度的过渡,中央开始能够统治全国。在地方,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依靠商业崛起的豪商和依靠土地兼并崛起的大地主逐渐形成了豪强,他们以血缘宗法和土地产权为纽带,形成庞大的宗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在中央,行政集团需要具有文字能力的人,由于信息媒介(竹简、绢等)的昂贵,因此文字信息被一些家族所垄断,形成了儒学世家。这种情况下,通过官员举荐的察举制和地方官员自主选拔下属的征辟制比考试更加实用,而这也导致出现了一些官僚和胥吏代代相传的官吏世家。外加战争产生的军功世家和汉朝皇帝重用的外戚世家,四大世家近乎垄断了行政集团。而不少豪族进入朝堂成为世家,不少世家扎根地方成为豪族,两者逐渐混同。最终世家豪族们引发了东汉帝国的崩溃,之后司马家虽然统一,但因世家豪族支持的内斗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后,北方的世家豪族以司马氏之名借北方流民压制南方豪族,最终形成门阀。刘宋代晋后,又借次等门阀压制顶级门阀,并通过不断土断意图将作为豪族经济来源的佃农转化为朝廷税基的自耕农。

    在北方,北魏借助北方汉族世家的力量,通过太和改制实现中央集权,用班俸制控制官僚集团,用三长制取代实质上默许豪族割据的宗主督护制,用均田制将豪族手中的佃农转化为自耕农。但由于边镇叛乱,北魏崩溃。

    之后继承北魏制度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陇集团统一全国,建立隋唐。而此时,由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广泛传播,信息媒介成本下降,门阀无法再垄断文化,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得以成为可能。均田制的崩溃不仅导致了财政危机节度使专权引发安史之乱,也使得两税法实施且土地开始流转,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使货币经济发展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而各地豪族纷纷迁往长安洛阳,最终被黄巢一网打尽,留下来的地方真空产生了藩镇割据的条件。最终,五代时期中央形成的强大禁军压制了藩镇,原本的地方豪族因为土地流转的冲击不再可能世代传承,而变为了富不过三代的小地主和小宗族。通过科举制这些小地主得以入朝为官形成官职不能世袭的士大夫集团,并被皇帝用来压制武将。

    文化传播使得文化不再世袭,儒学世家消亡且为科举制创造条件。科举制使得官职不再世袭,官僚世家消亡而士大夫集团形成。土地流转使得土地难以长期传承,豪强崩溃而乡绅地主形成。于是,新的皇帝、官僚(士大夫)、乡绅、自耕农和佃农阶层形成了。

    七、市场:经济学的视角

    配置可分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

    市场就是一种分散配置的方式。

    借贷是交换突破时空间限制的方式,货币可视作一种借贷凭证。

    生产的要素是禀赋(自然资源)、资本(固定资本如车床,流动资本如货币)、劳动。扩大生产就是扩大转换的能量。

    首先要有人具有扩大生产的意愿,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市场提供利润且获利群体有足够的力量。

    其次要有扩大生产的能力,要么主要依靠劳动来扩大,要么主要依靠资本来扩大。资本用能源提供的能量取代人提供的能量来进行转换,前者的效率和上限远大于后者。而古代中国走的前一条路,而近代欧洲走的后一条路,这就是对李约瑟之谜的回答。

    随着地理大发现,美洲金银流入西欧使得西欧物价上涨,进一步导致市场的需求增大。此时西欧的商人群体为了获取需求增大空间的利润,趁着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被王权扶持用以对抗教权,在发现科学技术能带来生产率提高后又进一步扶持)开始通过发展资本的方式扩大生产。但资本需要原材料需要市场,于是就通过殖民和炮舰外交获取资源开拓市场。同时,西欧的政府和商人们还通过组织的集中生产(从工坊到工厂)和减少运输成本(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即铁路、海运和河流)进一步提升利润。这就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殖民。

    当欧洲列强将世界刮分地差不多的时候,增量已经没有了于是他们便开始为争夺存量大打出手,一战爆发。

    详细内容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