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蜥蜴15周颠覆性食性演化」可证伪原始公社饮食?

2024-06-22科学

今天,我看到有关意大利壁蜥用40年便完成颠覆性食性演化且人类在6000年前实现从肉食向杂食转变的帖子,又想起曾经便有正义之士来用这个论点来证伪旧石器饮食或原始公社饮食。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

首先,老生常谈,要正确理解人类340万年演化史,以及人属的肉食性营养特征,这部分全球网络只有我在做,也只有我这里可以学习。人类狩猎手段是非常成熟的,这可以从更新世各个遗址看出,他们有策略地狩猎平均3吨地青年巨型哺乳动物。人类的肉食性一直保持到今天,若完全以陆生大型哺乳动物为食,便可防治几乎一切身心疾病。

其次,生物食性演化是线性发展的,虽然节点模糊不清,但这个玩意确实存在,结果便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形成「所谓的」生殖隔离。如此,那便回不去了。至于意大利壁蜥一例,用40年完成素食到肉食的那个不叫演化,而应该叫表型可塑性,个体适应或身体耐受性,是它本身便具有的转换能力。为什么这样讲?原因很简单,它从素食形态切换到肉食形态后,还能从肉食形态切换到素食形态。演化路径是不可逆的,通常是以百万年计的。然而,意大利壁蜥的形态切换却是可逆的,基因水平仍然是意大利壁蜥,前后两次素食或肉食形态都是可预测的,这便不应该叫做演化。更有趣的是,同一批成年个体在15周内只吃虫便能在营养干预下实现解剖学结构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连传代行为都不存在,能叫做演化吗?如果还不理解,那请发挥各位的童真,把意大利壁蜥理解成宝可梦小陨星。

意大利壁蜥一例原始论文(Vervust 2010)作者Vervust博士在讨论壁蜥于不同饮食条件下发生的解剖学改变时,使用的便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这个概念。表型可塑性指的是生物体在基因型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表型特征。在论文中,作者提到了壁蜥在改变饮食后,其消化系统的某些形态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肠道长度的减少和盲肠瓣的消失,这些变化正反映壁蜥在短期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论文中并没有直接使用「演化」这样的术语来描述这些变化,因为演化通常用于描述长期的、遗传上的物种变化过程。足以看出Vervust博士的专业性。相反,Vervust博士使用「表型可塑性」来强调这种变化是在同一代个体中发生的,并且是可逆的,即当壁蜥重新摄入植物性食物时,这些特征将可预见性的恢复。

某些两爬类群对食物、温度和其他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亦可以称作敏感,亦是可预测的,甚至用作当前特种养殖生产技术来推广,提升经济效率。例如,温度便能左右性别比例,肉食素食切换可以让发育中的幼体实现肠道绒毛和酶系统的浅表适应。然而,表型可塑并不是演化,它是对环境不完善的浅表适应,也是生物演化本质发生的动力。浅表适应是无法完善处理新型资源的。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适应度在有利的表型发生后增加,这样的可塑性在演化中逐渐占据多数。如此,直到基因突变积累到一定量才能实现「所谓的」生殖隔离,形成具有新食性的新物种。

有意针对旧石器饮食或原始公社饮食的所谓学者和正义之士经常拿非哺乳动物的示例来举例,事实上都是无用功。他们并没有搞清两爬、昆虫和人的本质差异,这一点连很多专业人士都常犯错误,那些附庸风雅者自然也容易栽跟头了。将意大利壁蜥一例上升为「快速演化」并用于攻击旧石器饮食或原始公社饮食者,恐怕是哗众取宠。另外,主观营养和客观需求是两码事。这一点我以前常说,老粉丝耳朵都要出茧子了。本文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

那么,就让斗争阶段继续吧!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