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一下题,说一点违反一般通过认知的,实际上日本创新时代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的强干预政策,而不是所谓自由市场神话。
当然进行仿制以及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这里分析的时间截止80年代末期。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学者认为:
日本政府对技术引进实行有效宏观控制。制定严格的装备与技术引进审批制度,通过对每个引进项目进行技术评价,有选择地引进既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又能产生最好经济效益的世界最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绝不轻易购买产品。这使得日本在1955-1970年间,只用了不到60亿美元的代价,就几乎掌握了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发明的全部技术。政府为技术的引进、学习和扩散进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其一,实施重要技术研发补助金制度,对急需开发的重要技术、产业领域产生巨大波及效应的核心技术开发活动给予高额补助;其二,在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设备折旧、企业试验研究费、外国技术和装备引进以及特定领域研发等方面予以税收优惠;其三,以低于民间金融机构利率向企业研发活动提供资金的研发融资优惠安排。
实施专利的弱保护策略。在专利保护范围上进行限制, 将食品、饮料、药用物和化学物质等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列;在专利审查上摒弃美国的「先发明」原则而采用「先申请」原则;规定专利申请授权之前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意延长专利申请时间,打造有利于技术模仿的政策环境,为日本企业吸收外国的技术进行反向工程、实施「专利外围战略」等提供制度上的便利。(2014报告)
而在人才合作方面:
70年代后半期,日本开始实行国家项目管理制度,1981年开始制定研究者公务员制度和研究交流促进法。在第五代计算机开发项目(1982-1995)和第二代产业基础项目中,产官学比例基本维持6:3:1。(日本型产学官合作创新研究,2008)上述转变源自石油危机和美国70年代大幅度提高关税壁垒后日本政府的总体决策。石油危机爆发后,原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提出技术立国主张,直接动用行政力量。为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赶英超美,日本政府出面协调五大半导体制造商,共同组成科研机构;1976年,政府出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补助金制度,由政府预算投入补贴进行研究;1978年出台【特振法】,规定对超大型集成电路项目的研究投入大笔政府专项资金。
澎湃研究院认为:
无论从专利数量还是从专利质量看,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了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从三项授权专利国内人均授权量看,日本在1984年发明专利数超过了实用新型专利数。丰田公司对日本渐进式创新起了榜样和推动作用。 丰田最早提出「改善」的管理思想,发明了丰田生产方式,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通过全员参与改善来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 ,减少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该生产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成为日本企业和世界企业的学习榜样,其核心理念和方法在日本制造业以外的行业也被广泛应用。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丰田生产方式本身也在「持续改善」。
毫无疑问和显而易见的是,丰田模式其实是日本对鞍钢宪法的一种模仿。当然了,是经过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后革命时代阉割和相应的日本本土化。近年来,崔之元等三统主义者通过相关研究也发声呼吁:不要把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在改革开放的今日,在世界性的后福特主义潮流中,鞍钢宪法能否成为我们民族工业振兴的精神与组织资源之一?(崔之元2017年发表于 保马,观察者网 转载)
不过后来日本因为复杂的内因外因走向了失落的二十年,而某大国到底有没有做到对人才的重视,产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四大模块的联合创新,那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