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云朵不会掉下来?

2014-12-29科学

答主童年时也疑惑过,天上辣么大块棉花糖咋不掉下来捏?不过其实云是会掉下来的,只是掉下来的速度很慢很慢,这归根结底是空气阻力的原因。按题主要求,对不同的受众可作如下回答:

1.用小朋友能理解的概念给个解释

少年儿童 :云朵就像柳絮、羽毛或棉花糖一样,很轻很轻。柳絮放大了看,是由很多细小的绒毛组成的,越是细小的东西,在空气中越容易飘着。云朵由许多很细很小的水滴组成,像灰尘一样落得很慢,就可以在天上飘很久啦。

中小学生 :其实云是会掉下来的,只是掉下来的速度很慢很慢,这归根结底是空气阻力的原因。云中的水滴半径 r 很小,约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重量很轻,空气阻力不可忽略,并随速度增加而增大,因此最终平衡时的速度,即收尾速度 v 很小。 这还只是空气静止时的情形,实际中云层附近还会有风和上升气流,云基本上是随风而飘了;也有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消散了,毕竟小水滴也会蒸发的。其实可以更直观地想:悬浮的小水滴,在天上叫云,在地上叫雾,你看看雾滴的运动,是不是很慢? 而即使是大雨滴,也砸不死人,可见空气阻力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2.用物理专业的知识给大人一个答案

具体地,水滴受到与半径和速度成正比的粘滞阻力 6 \pi \eta rv ,方向向上,其中 \eta 为空气的粘滞系数;还受到重力和浮力,合力大小为 (4\pi/3)(\rho-\rho_0)g r^3 ,方向向下。三力平衡可得收尾速度 v= (2/9 \eta)(\rho-\rho_0)g r^2 ,可见该速度与 r^2 成正比,当 r 很小时,速度也很小。 云中典型的水滴直径约为 10-50 \text{ um} ,相应的下落速度约为: 3.0 \text{ mm/s}- 7.5\text{ cm/s} , 这个要落下来得好久好久。而一旦小水滴凝聚在一起,即可很快下落,如直径 r=5 \text{ mm} ,则速度约 v=7 \text{ m/s} 。不过这是用另一套公式计算的(见文末备注),因为此时空气阻力以压差阻力为主,与 r^2v^2 成正比,前述公式已不适用。

3.如果可以,再附加一个文学的回答

"九天之上任逍遥,何必落地惹尘埃。"

浮云真人说道,"这正是云的清高可贵之处,你们这些凡人啊,就是想太多,naive!"

(答主没啥文学素养,纯属胡诌的。吟两句诗,谨向清高的云朵致敬!)

============================

附注1:

有趣的是,利用超微液滴收尾速度很慢且与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可以精确地测定微小的力。还记得大名鼎鼎的 密立根油滴实验 吗?在物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元电荷 e 的大小就这么定出来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这么诞生的。

附注2: 这个问题还有个姊妹问题,即雨滴为什么砸不死人?其实就是第二段末尾提到的,压差阻力起作用的情形。所以这里补充一个完整的、适合更宽的 r 、 v 范围的受力分析:

关于小水滴的受力情况,详细分析如下: 水滴受到与半径和速度成正比的粘滞阻力、与面积和速度平方成正比的压差阻力,与体积成正比而与速度无关的重力和浮力;各力平衡时, C_1rv+C_2r^2v^2=C_3r^3 ,其中 C_1=6\pi\eta , C_2=C_0\rho_0\pi , C_3=(4\pi/3)(\rho-\rho_0)g , \eta 为空气的粘滞系数, C_0 为与形状和材料等有关的常数,对标准球形水滴可视为 1/2 ,实际中比较复杂, \rho 和 \rho_0 分别为水和空气的密度。求解此二次方程,可得收尾速度 v 与液滴半径 r 的关系。为简单起见,以下考虑两种极端情况。当半径与速度很小时以粘滞阻力为主, v \propto r^2 ,速度随半径减小而迅速减小,且 r \to 0 时 v \to 0 ,此即云中小水滴的情形,例如 r=5 \text{ um} 时, v=3 \text{ mm/s} ;半径与速度较大时以压差阻力为主, v\propto \sqrt{r} ,速度随半径增加但并不陡峭,此即小水滴聚成大雨滴后下落时的情形,例如 r=5 \text{ mm} 时, v=10 \text{ m/s} ,并不会砸死人。

附图:Mathematica绘制,全半径范围。此题目回答中无需使用。云朵不下落问题仅相当于左端很小的一段接近抛物线的部分,以粘滞阻力为主。雨滴下落问题为右端,接近根号型,以压差阻力为主。



说明:这是我以前练手的时候写的一个回答,最近工作中恰好用到,就翻出来详细检查和修改了一下,利用起来。其中部分内容今天(2017年6月16日)发布于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周五问答专栏第6题。

链接:http:// mp.weixin.qq.com/s/dz59 BraRpd7BN257egoCJg

我们团队名为Frions,一个几十人组成的校园科普社团。

欢迎分享链接。内容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