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人的大脑有没有可能在遭受心理创伤性事件后,完全忘记它?

2020-05-14科学

当然有可能。

我们的大脑「内置」有 主动遗忘 机制。

主动遗忘是一种内部过程,具体是指 有意识地控制不想要的记忆的出现来促进遗忘 [5]。顾名思义,就是你自身主动去进行的一种遗忘,与你遗忘知识点不同,它的发生是主动进行的,是一种受自身情感支配的自我保护。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动遗忘是一种 自我保护机制 ,可以使记忆与我们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达到一致状态,以此来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

在漫改韩剧【金秘书为何那样】中,李英俊和金美笑小时候曾一同经历过一起拐卖案,这件事之后两人都因受到惊吓不同程度地忘记了这件事,长大之后又在相处中互相救赎、走出阴影、重拾记忆。


【金秘书为何那样】剧照 |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创伤后遗忘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无论是国内外影视剧,还是网络小说,都很喜欢通过这种情节来加深男女主之间的情感羁绊,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而广大网友也经常一边「痛骂」狗血,一边勤勤恳恳熬夜追。

这种创伤后遗忘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

现在请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创伤」,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受:曾经不愿回想的事变得模糊,那时的伤害也变得遥远,反而是一些快乐的记忆控制不住地出现在脑海中......

或许你会感慨时隔日久、都是时间在作祟,但事实上,除了时间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机制「 主动遗忘 」的存在。

不过,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样完成这种「保护」的呢?

主动遗忘的机制

1. 前额叶的控制

Ferrier在19世纪提出了前额叶控制假说,他认为:某些形式的主动遗忘起源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信号[1],也就是大脑会有效地抑制自身的某些反应。

这一机制被称为 抑制控制

简单来讲,就是主动避免唤醒那些与破坏性记忆有关的想法和行动,以此来促进遗忘过程。

现在,可以用手掌盖住自己的脑门,感受一下藏在骨骼后的前额叶。听我说,谢谢你~

(图源网络,侵删)

2. 主动遗忘的三因素理论

主动遗忘三因素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在前额叶的控制下,存在 记忆抑制 过程抑制 以及 情境抑制 三种可能促成主动遗忘的机制[1]。

记忆抑制 是用其他事物模糊创伤记忆本身、干扰创伤记忆的回忆,类似于注意力转移,又被称为人脑的安全阀,可以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此外,由于个体的大脑结构基础不同,也会存在记忆抑制能力上的个体差异[4]。

过程抑制 是一种影响形成、储存或检索记忆的必要过程来进行遗忘的机制。可以理解为,大脑阻止了创伤记忆的形成,比如让它最开始就不完整;拒绝储存它,导致它无法稳定存在;拒绝检索它,导致你无法立即回想起创伤记忆。

但是,过程抑制不仅仅会影响创伤记忆,还可能会破坏保留其他记忆的过程[1]。如果过程抑制广泛地产生,可能会破坏掉其它的记忆。

情境抑制 是通过抑制访问记忆所必须的心理环境的出现,来减少记忆唤起的机制。就像是有些人走夜路会感到害怕,还会不受控制地想起自己看过的鬼片,但只要不走夜路,也就不会想起自己怕鬼。

缺少特定的心理环境,就不会导致特定记忆的唤起。在这种机制下,受影响的记忆虽然无法访问,但是在存储过程中仍然保持完整。

(图源网络,侵删)

目前,对于这三种因素的关系以及发生的主次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个人的身上可能同时发生这三种机制的作用过程。

正确认识遗忘

记忆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忘记。记忆心理学家Ribot认为, 适当的遗忘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3]。

适当的遗忘是一种能力,只有既能记住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信息,又能遗忘那些无用的信息,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这种主动机制拥有很多好处,比如减少错误、促进学习以及调节个人的情绪状态,还可以帮助我们积极调整记忆状态,以适应认知或情感目标。如果没有这个「遗忘加速器」,精神性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研究表明,侵入性记忆是许多精神病理的共同特征,遗忘那些会对自己产生伤害的记忆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能力[2]。

比如那些患有遗忘障碍的人,他们不能遗忘那些不必要的记忆,并且大部分患者还会不受控制地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梦境,引起严重的情绪问题,产生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困扰,最终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等。


【饥饿游戏】中女主就展示出了PTSD症状 | (图源网络,侵删)

或许你曾埋怨自己只能记住单词书中的abandon,或许你曾在期末周来临时幻想自己过目不忘,或许你会在上考场前祈祷自己背的知识都不要忘记。

但是,请永远不要抛弃遗忘,也请记住遗忘好的一面,还有为保护你诞生的遗忘家族一员——主动遗忘。

作者:fresher

编辑: @Giocandaa

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C., & Hulbert, J. C. (2021). Active forgetting: Adaptation of memory by prefrontal contro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Costanzi, M., Cianfanelli, B., Santirocchi, A., Lasaponara, S., Spataro, P., Rossi-Arnaud, C., & Cestari, V. (2021). Forgetting unwanted memories: Active forgett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11(4), 241.
[3]杨天亮.(2016).负性情绪材料的主动遗忘:来自fMRI研究的证据(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4]王小刚.(2018).主动遗忘能力的大脑结构基础及影响因素(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5]侯鑫. 主动遗忘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