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融入音乐的元素?

2017-09-19科学

1. 引言

在东方,古代的声景设计远比当代来得注重,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古人云,「看景不如听景」,即「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中国古代并没有 「声景观」这样的一个专门概念,但其实一直有「声景观」方面的设计。声音的塑造向来是造园家的注重点,耳熟能详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是例证之一。中国园林的声景观可从噪声控制和声景营造两方面来分析,园林选址建造时,经常提到要 郊野或者静谧处,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安静的背景声环境。在具体园林设计时会强调曲径通幽,一方面给游 者以心理期待,一方面使得外界的声音多次反射,降低其声压级。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精神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在声景观的创作时非常强调自然与和谐。

明代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 园说】: 「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 青霞,鹤声送来枕上。夜雨芭蕉,似杂娇人之泣泪; 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细腰。移竹当窗,分梨为园; 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月。」其中的「梵音」等词句可看出古人造园时对声景的考虑,并采取了「借声」等设计手法,早已超越当代只对于声品质的要求,而提出声音应该带来的意境与艺术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园林把声景观升华到艺术层面,强调人文关怀,譬如芭蕉夜雨,种芭蕉不仅是为了看,而且还为了听,听了之后的情境又 是一番境界。宋·张炎【词源·离情】: 「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所谓「境」指的是情景交融,而里面的 「景」 「声景」 包括这一部分,「情」指「 声音的联想性 」与受众过往回忆的结合。因此就 中国园林的声景来说,完全可以提出「声境」这样一个概念。

西方古代并没有特意为之的声景观,更多是不自觉形成的社会劳动声和自然景观声。目前西方大部分声景工作是对原有的声景进行保护和利用,被保护和 开发的声景往往承担着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价值并反 应地域特征。譬如澳大利亚布雷的海湾公园原是个造船厂,在改建成公园后,原来船身的范围播放着码头的声音,勾起当地居民对过往的回忆。由此可见西方的声景观是作为一种城市特征的角色出现,为社会大众服务。

2.设计手段与案例

东方经典声景观大多采用非电声手段实现,实例有江苏扬州的个园,个园后墙上开有许多圆形的孔洞,如图1所示,当风吹过后产生啸叫,类似冬天的 西北风,故称「冬墙」。

(图1,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除此之外,西湖十景的「南 屏晚钟」「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都是以声景观而闻名。日本的水琴窟是东方声景的另一代表,水琴窟指一种带有乐器和装饰功用的小水池,其结构包括一个倒转的小壶,流水通过壶上部的一个洞口流入壶內的小水池,如图2所示,从而在壶內产生悦耳的击水声,像铃声或日本琴,有一种悠远清新的意味。 水琴窟通常设在洗手池旁,洗手池的废水通过管道流入水琴窟,因此它不仅能装饰和听音,还有收集废水的作用。

(图2,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声音的设计不仅在园林,著名的天坛回音壁、三音石与圜丘都巧妙地利用了声的反射效应,不失为古代经典的声景观。山西普救寺莺莺塔的蛙声虽不是故意为之,但就今天来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自然声景观。莺莺塔初建于隋唐,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空筒式十三层密檐砖塔,建于旷野高处的陡坡。莺莺塔整个塔身和塔檐由涂釉青砖建成,原本涂釉是为 了防止青砖过早的腐蚀分化,但由于其表面光滑,所 以声反射系数达 0.95~0.98,到达表面的声音基本被反射。同时塔檐椽子存在「升起」,成一条曲线,由于13层砌砖所成曲线的巧妙配合,对塔前距离24 m处的击石声产生很好的声聚焦,因而「于地击石,有声如吠蛙」。

「声景观」由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日本,之后便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经典的 作品有「Shiru-ku Road」公园,公园里设置了一些喇 叭型的听音装置,通过它们可以听到来自地表的昆虫进食声,来自高空的树叶抖动声。这些装置使得游客 更加亲近大自然,并增加了整个公园的趣味性(见图三)。

(图3,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巴西建筑师巴拉干对声景观方面异常注重,他设计了许多别墅,立面经常采用大面积鲜艳的色块,满足视觉上的要求。他经常在别墅的周围设置小的跌水,落差和流量的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整个户外的声环 境因此变得活泼与有趣。图片不举例了。

目前的声景观设计大多用电声设备表达,并有听觉与其他感官协同设计的趋势,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德国馆「动力之源」的设计师悬空 放置一个「动力之球」,如图4所示,观众可通过大声喊叫使金属球摆动,金属球摆动的幅度越大,球面的色彩也随之愈重,各种来自德国的图像将迅速地在 观众眼前闪现。观众通过互动体验到共同创造的能 量。这个声景观作品表现的是公众参与性,声景观不再是被动地通过耳朵接受信息,而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产生感官刺激。

(图3,图片来源于腾讯,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