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有哪些让你感到极其神秘的古墓?

2023-03-29旅行

1968 年 5 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正在保定市西北 21 公里处的陵山执行秘密任务。当士兵们在一处距离山顶 30 米的地方爆破时,地突然塌了下去,往外直冒白烟,一个战士往里一瞧,发现满地都是瓦片,还有一些马骨架露了出来。看来,是碰到古墓了。

因为墓道已经被炸出了一个口子,考古人员赶到时,直接就可以从这里进入墓室内。进去之后,大家发现里面是个很大的洞。也就是说,相当于直接在山里凿了个地下宫殿,里面的局部,也基本上是仿照地面上的宫殿设计的。

整个墓道大约有 20 米长,两边分别为耳室,南耳室是个车马房,一共发现了 6 辆马车;北耳室是仓库,主要是一些日用杂货、食物用具等。有意思的是,在仓库里面,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16 个大缸,根据缸内的残留物,这些缸被鉴定为酒缸。看来,墓主人生前是个爱酒之人。

墓葬的中室,是一个宽大的厅堂,中间放了大量的铜、铁、金、银等宝贝。能够拥有这么多随葬品,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一定很高。根据历史记载,保定一带曾经是中山国的封地,这个墓主人,会不会是中山国的某一任诸侯呢?

考古人员在清理遗存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西汉五铢钱,并且在一些青铜器上还发现了刻有「中山府」「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这证实了大家之前的判断。不过根据【汉书】的记载,中山王前后有 10 任,这墓里躺着的,到底是哪一任呢?

考古人员将解开谜题的希望寄托在了后室。根据以往西汉墓葬的发掘情况,墓主人往往会随身携带最有价值的物品。果不其然,整座墓葬最有价值的文物,都出自于后室。后室的布局分为主侧两间,侧间放着洗澡用的大盆、装水的器具,应该代表的是浴室。主室又分为三个部分,南部摆放着铠甲和兵器,中部放着灯具、熏炉等生活用品,北部放的则是墓主人的棺椁了。

在后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铜盆上刻了「中山内府」字样,并且刻了制造年代「卅九」。这意味着,这个铜盆是在墓主人在位 39 年的时候制作的。而根据史书,中山国十任诸侯中,在位超过 39 年的只有第一代中山王刘胜,一共在位 42 年。而且,司马迁评价刘胜是「胜乐酒好内」,这也可以跟墓内摆了那么多酒缸对上。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满城汉墓的主人,就是第一代中山王刘胜。

发掘工作还没有结束,考古人员发现,在距离刘胜墓北部 100 多米的山坡上,有一些比较小的石块,这些石块似乎有加工过的痕迹。按照西汉王室墓葬的普遍规律,王后的陵墓往往跟诸侯王紧紧挨着,所以考古人员们认为,在刘胜墓的北边,应该还有一座大墓。

考古发现,这的确是一座墓穴。与第一座墓葬相比,它显得更加宽阔,但是布局大体相同。重要的是,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了一枚铜印,上面印着「窦绾」二字。根据【史记】记载,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名字正是窦绾。这是刘胜妻子的墓葬。

刘胜两夫妻的墓葬,一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几乎件件都是精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两件金缕玉衣。

我国古代的人们普遍相信,温润的玉石能够防止尸体腐烂,甚至能够起死回生。这种「以玉入殓」的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良渚文化的玉殓葬。这种信仰到了汉代变得更加完备,形成了「九窍玉」的概念。所谓的九窍,指的是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汉代的人们经常用玉器塞住这九个部位,防止死者的精气外泄,以达到不朽的目的,葛洪的【抱朴子】就说:「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以玉入殓」观念最登峰造极的是玉衣的制度,这可是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权。所谓玉衣,就是用玉片做成的衣服来装殓死者。根据规定,玉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的玉衣用金缕穿连,叫金缕玉衣;诸侯王、高等级的贵族用银缕玉衣;再次一等的贵族,用铜缕玉衣。

在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出土之前,还没有一个地方出土过一具完整的玉衣。这个原本只在史书中出现的东西,终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不得不说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有意思的是,刘胜的金缕玉衣被发现的时候,呈现的是扁平状的,里面是空的。刘胜的尸体哪去了呢?考古人员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金缕玉衣被运回北京进行科学分析的时候,专家们在玉衣的头部找到了牙齿的珐琅质。珐琅质是人的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由此可见,刘胜的尸骨应该是已经被分解,只剩下牙齿了。

在刘胜的墓中,还发现了一件错金博山炉。博山炉可以说是汉代贵族的一件「爆款」,日常起居必备。

简单来说,博山炉其实是一个用于焚香的熏炉,主要由炉体和底座构成,炉体一般做成山的形状,据说模仿的是蓬莱、方丈、瀛洲等海外仙山,所以被称作「博山」。「博山」上往往雕刻了龙虎、鸟兽等图案,以模拟真实的大自然。山体上还有镂空的孔洞,点上一炷香,烟气从镂空的缝隙中慢慢溢出,山峦在其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真的如同一片海外仙境。或许汉代的贵族,正是从这一过程中,逐渐参透「道」的真谛。

刘胜墓的这件错金博山炉,相比于一般的博山炉更加精致,因为它满身是错金的。当时的匠人在铜身上用金丝和金片镶嵌出了云纹的走势,配合高低起伏的山峦,模拟出了大自然的雄伟秀丽。在山峦之间,还有各种神兽出没,敏捷的猴子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手持弓箭,在围追野兽,活脱脱的一幅山间狩猎图。

古人的想象力确实丰富,当时的贵族都追求神仙得道,在苦苦追求的过程中,竟能够用这一个小小的熏炉,把心中对仙山的向往变成真实的 3D 形象,不得不令人佩服。

除此之外,在窦绾的墓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件长信宫灯。为什么叫「长信宫灯」呢?因为在灯体上,明明白白地刻着「长信」二字。

根据史书的记载,长信宫是汉武帝的祖母,也就是刘胜的祖母窦太后居住的宫殿。再联系到窦绾的姓,我们可以猜想,窦绾应该是窦太后的亲戚,这个长信宫灯应该是赏赐之物,窦绾因心爱有加,死后便一同带入了墓葬中。

可以这么说,长信宫灯是整个满城汉墓中最精巧的文物之一,它高约 48 厘米,整个外形是宫女跪着执灯的形象。整个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自由开合,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光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由于宫女的内部是空的,在烛火燃烧的时候,烟灰会自然通过右臂进入到宫女体内,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在 2000 多年前,这妥妥的高科技产品了。

汉代是一个神奇的朝代,那时似乎特别注重人死之后的生活,就连墓葬的形制,也追求创新。其中比较独特的是「黄肠题凑」墓。光看这个名字,可能会有点懵,这其实需要拆分来解释,「黄肠」指的是柏木黄心,就是去皮后的柏木。「题」指的是题头,就是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则是说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这可是只有高等级贵族才能享受的葬制。

另外一种独特的墓,就是崖洞墓。我们都知道,秦始皇陵是一个巨大的封土堆,陵墓就在这封土堆下面,这种墓葬一般被称为土坑墓。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沿袭的也是这种葬制,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他标新立异,开始了「因山为陵,凿山为藏」的崖洞墓形制。所谓的崖洞墓,就是把自然的山峰作为陵丘,在山腰开凿地宫,修建陵墓。这种葬制利用了自然山岳,形成背依大山的恢弘气势,很有帝王气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盗墓。毕竟盗墓贼向下挖土容易,在半山腰凿石可没那么简单。

在整个西汉 11 位皇帝中,似乎只有汉文帝的霸陵采用的是崖洞墓。【汉书·文帝纪】中说:「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三辅黄图】说:「文帝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那么崖洞墓内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因为霸陵至今未发掘,此前我们一直无从得知,直到满城汉墓的发掘。

同霸陵一样,满城汉墓也是一座建于山体内的墓葬。根据测量,整个墓室全长 51.7 米,最宽处有 37.5 米,最高的地方有 6.8 米,一共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据说要在石灰岩层钟开凿如此巨大的墓洞,即使是用现代的施工方法,也要花费上百人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见当时工程量的浩大。

整个墓室,就像日常居住的房屋一样,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分区。上文已经说过,有车马房,有仓库,甚至还有卫生间。看来,汉代的贵族们,死了之后还是不死心,想要在阴间继续过着生前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里就涉及汉代很重要的一个丧葬观念:「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的时候,阴阳五行、神仙方术、谶纬迷信这些学说在社会上很是流行,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向往长生不老。所以但凡有点地位的地主和贵族,都流行厚葬,他们不惜花费重金营造墓葬,并且用大量随葬品陪葬,以方便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享用。史书上说刘胜「乐酒好内」,说他喜好美酒和女色,我们果然在他的墓葬里面发现了很多酒缸子,甚至还有一些铜祖(铜制的性用具)。看来,这些美酒与用具,多半是为刘胜在阴间寻欢作乐准备的,可以说是很真实了。

另外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夫妻合葬墓。满城汉墓中,刘胜和窦绾的墓是分开来的,这是夫妻合葬墓的早期形式,叫「异穴合葬墓」。它们往往并列布置,方向、大小相差不大,并且各自有墓道、墓室。这种并列而葬的理念,已经强化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徐州的龟山汉墓,夫妻二人的平行甬道,误差仅为 1/16000,据说它们要延伸到 1000 公里以外的西安才会相交。

夫妻合葬墓的兴起,也和当时神仙信仰的兴盛密切相关。汉代的人们普遍相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所以死亡只是生活空间的转换而已。所以人们希望在死后仍然可以像现实世界一样生活,于是墓葬的构造模仿生前的建筑,丰厚的陪葬品用以来世享用。生前是夫妻的,死后自然也要共同生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生时同室,死同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