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关于读书、旅行、人生的一点思考

2021-02-28旅行

通常情况下,你没法控制自己怎么想;而你怎么想怎么认知,却实实在在影响并控制着你的行为。

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改变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界怎么想怎么认知,便是修行的开始。

如何改变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界怎么想怎么认知,用荀子的一句话回答: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可以通过读书,借助学习,打破时空的限制,领略古今之智慧大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三毛说:「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的确,人都是可以改变的,然而这个世间最难的便是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我想,如果非要说不可改变,那么,应该是一个人的成长或认知没跟上来。


人活一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这个那个困惑又绝非完全是你的专属。换句话说,在困惑这个问题上,并不会给你留下多少原创的空间。虚心,虔诚地追寻前人的脚步,便可辨明方向,超越困惑。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活价值的探求,进而完成自我确认。


人活一辈子,是一个不断消除偏见的过程。修炼到能够真正【善待自我】,也即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基本就修炼成了。也就是通过不断自我纠偏,最终回归自我,返回做人之本的过程。


济群法师有过这么一段话,借此相互阐发,相互印证:「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凡夫,是凡夫就都会犯错,是凡夫就不会完美和圆满。所以,修行就是每天将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行为导正的过程。这个导正的过程叫做修行。」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其气质。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自慊而无自欺。


人总是在不断自我折腾中成长,通过不断自我纠偏,最终回归自我,完成自我确认,以安其心,进而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罗马假日有句经典台词: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也就是那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阅读和游历,都可以帮人寻找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旅行可以丰富阅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一种锻炼。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当你有了更为完备的参照体系,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便在悄然地进行着。

旅行就是身体的阅读,而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清代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读书,是向内旅行,通往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读书,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旅行,可以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做人做学问,层次和境界,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天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谈到的三重境界,聊聊做人与学问。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做人在于自慊而无自欺。


【人间词话】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有一些萧瑟,有几许忧愁;「独上高楼」,人生路没人可以代劳,总要自己迈出,孤独难免,因为不似孩童时代还未开启人生征程,一切有人兜着。虽前途漫漫,寂寞常随,却要保持斗志,勇于登高,敢于探索。「望尽天涯路」,着眼要高,下手要低。此时有了一定的探索,经历了一些征程,登高远望,看清了前方境象,也辨别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如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此为人生第一境。做人的基础立起来了,做人处世的原则有了整体的框架。「望尽天涯路」,看似豪气干云,一切明明朗朗,看得透彻,实则不然。这种体会是一种错觉,但又是人生之路所绕不开的,有如「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都有待通过后面的磨砺自我纠偏;「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这同样是一种错觉,学问的层次出来了,有待进一步探索以真正认识其本来面目。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到了体证、实证,需要切己体察,亲历亲证,事上琢磨,知行合一的阶段。第一境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原则,践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变通去克服。衣带渐宽人憔悴。纵如学佛修道的修行人,苦行僧、行脚僧,一听就知道他们也一样要经历这么一番苦熬,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六年,达摩嵩山少林面壁九年。。。


经过一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达到了孔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此为人生第二境。纵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然「终」有所得,故而「不悔」。


第三境: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路跌跌撞撞,几番周折,几多磨练,厚积薄发、功到自成。终于豁然领悟:【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再外索,一心内求】。顿悟即返本,返回做人之本。


前文有一句「人活一辈子,是一个不断消除偏见的过程。修炼到能够真正【善待自我】,也即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基本就修炼成了。也就是通过不断自我纠偏,最终回归自我,返回做人之本的过程。」
「回归自我,返回做人之本」便是此意,达到孔子「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人生第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