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有哪些古代名人的遗骸现代人还有幸得见?

2021-03-11旅行

今年十一假期,一家三口去了荆州。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包括两具古尸,因为去之前给孩子提了醒,9岁的她对此避之不及。但是,让她在外面等着我们的时候,她又给我们讲了展馆里同时出土的一些遗物。这说明,害怕是真害怕,但好奇也是真好奇。

同样,当这本【人类遗骸之谜】摆在她面前时,她尖叫一声就溜走了。过了一阵,我回到书房,发现她悄悄拿起书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我问她下次去大连或者吐鲁番看古尸如何,她依然摇了摇头,但目光里已经没有那么多恐惧感了。

这就是科普类绘本存在的意义。其实,除了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害怕看到人类的尸体的。一般说来,在岁月的消磨中,人类的绝大多数遗体都化为尘土,但还是有少量遗体被保存了下来。这些古尸自带大量考古信息,自然会受到现代科学家的重视。比如,荆州博物馆里那位来自西汉的士大夫,在地下安安静静躺了2000年,也难免遭遇考古和医学专家的研究,最后被取出大脑和内脏,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围观。

能较好地保留到现在的人类遗骸,主要分成两类,其实就是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派就是各类木乃伊,其中以埃及出产的最为出名。绘本介绍了木乃伊的生产流程,顺带附赠了其他一些与埃及相关的考古知识。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奇奇怪怪的内容,在当时却是神圣而庄严的。这种反差,也是科学带给我们的力量。

除了埃及之外,在南美大陆也有类似的木乃伊存在。绘本为我们介绍了新克罗人在这方面的工艺水平,可惜当时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其有限,否则搞个世界古尸制造工艺大赛,在地球两端的人们一定会争个高低上下。

剩下被动的保存,种类就很多了。大体上,可以分为干类和湿类。有道是「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走两个极端的确为文物的保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干尸最出名的,自然是来自我国的「小河公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茫如瀚海,相信随着未来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还会有更多的王子、公主出现。伊朗的盐人之前了解得不多,但从那些不幸罹难矿工的履历来看,高盐促使脱水加剧,是遗体保留的关键。最可怜的是庞贝古城的人们——严格讲这些遗体更多是以形状的样式留存下来,也就是考古学家在原来人类遗体的地方填充了物品。后人看这些动作甚至表情都很夸张的遗体,会感慨世事无常,但当时庞贝人心中的恐惧,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湿尸相对更多一些。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以及国内多地出土的明代、清代古尸,基本上都是满满的棺液起到了绝佳的保护作用。另外,低温也在客观上创造了较好的保存条件。除了广为人知的冰人奥茨,北欧泥沼保留的尸体残片相对更冷门一些。

最残酷的,是对自身意志极大考验的肉身佛。本书对这种形成概率极低,但对个人要求高到苛刻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精神属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中大量手绘而非实景图片,对于人们特别是小朋友来说,是很好了解古代人类遗骸,以及相关考古、医学知识的窗口。古尸其实和其他出土文物一样,留下了大量现代人感兴趣的信息。去除恐惧,这本书可以直观地还原很多藏在其中的考古信息,带给大家一堂有趣的科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