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为什么台湾人普遍看起来比较年轻?

2013-07-11旅行

整体来说,是因为大环境对台湾人的塑造程度比较低,因此对一个人气质的改变与催化相对缓和。

给人感觉「年轻」大概具有什么特质? 理想化的思想、比较做自己、更自由無畏、更相信社会正义、拥有没被社会摧残过的样子、个性比较柔软可塑、低爹味、以及容貌上的年轻 。我先以「 少年感 」称之。而一个人气质的大致上来源于两个面向:家庭、社会。因此,这是环境的差别导致这种气质的差别。以下的回答,是我一个在大陆生活的台湾人对于整个社会氛围的感受,因为在做两岸的对比,可能比较主观、直白,但都只是相对的问题而已,可以一起讨论~

相对大陆,台湾的环境给人灌输的社会压力较低,相对比较不会有「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思维框架在,因此很多30、40岁的人,仍然能保有一种比较少年感的方式在生活。在这环境下,有不少台湾人在30多岁仍然去读研、去离岛打工换宿、出国旅居、做不赚钱的理想事像是做音乐、参加非营利组织 等等在大陆朋友看起来比较「虚」的事情。

而大陆呢?大陆不是没有这种人,相反我也见过不少,但是以目前正处于发展时期并且实用主义当道、社会氛围尚且趋利保守的大陆社会来说,目前遭遇到的排斥力还是太大了,很多搞理想的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主流社会对低产出的次文化相对不待见,因此这类人在大陆社会的姿态总是会有一种施展不开拳脚、不被理解乃至于被现实不断消耗的狼狈感(但也正因如此,我感觉大陆这类群体彼此之间在相遇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惺惺相惜、抱团感会更明显)。理论上来说这种人理应是题目中最能有少年感的群体,但大环境却决定了这类人会充满着对现状的无力,因此也相对比较少「少年感」。

大陆的社会普遍对于一个人的气质状态有着很大的催化作用,因此年轻人出社会的内心冲击感很多时候要远远大于台湾年轻人。大部分人一出社会(甚至在本科期间)就必须要面对很多身不由己的现实考量,结婚、工作、买车、买房、生子、户籍、体制、在这样的社会下,你能感觉到出社会的人会随着一年年在快速变得世故老练,我大陆的大学朋友在出社会一两年后,气质都和原本的学生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见面的时候很多数时候是在聊如何「琢磨」这个社会。

不过,这种「反少年感」的社会氛围,其实在出社会前早就存在了,在大陆的大学、高校里,很多时候玩音乐、玩社团就是不正经,早恋就是叛逆,整体的大环境常常在塑造你、教你做人做事,作为一个大陆人,很多时候人生的职涯就像单行道一样没得选择,一个阶段结束就马上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而越长大反而也没有因此获得自由,因为每个阶段总有人能教你「什么才是对的事」,主旋律的对错观强烈,「大人就该有大人的样子」、「长这么大还在XXX」「这能赚多少钱?」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错观强烈,很多讲做人大道理的影剧、书籍,保持年轻的、理想的样子是不受到祝福的、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不赚钱的事情是会被批判质疑的,整个社会更加推崇一个懂得各种生存法则、人情世故、社会潜规则的「人精」。我很常看到大陆社会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诸如「你还是太年轻/天真了」、「如何快速变得成熟世故?」、「一个成熟的人有哪些特质」等话语频闪而过,这种论述在台湾是比较不讨喜、不待见的,却在大陆的舆论场占有不小的位置。

某种程度上,少年感在大陆社会就是比较政治不正确的东西,整个社会特别看不惯态度上天真、理想的人,孩子说想进游戏公司上班,长辈马上泼冷水告诉他大环境的现实,职场上看到有纯真的新鲜人就想迫不及待要指教他「社会的残酷」,你很难在30、40岁了还可以像孩子一般耍宝、开玩笑而不会有被外界眼光审视的压力,甚至很多人还没30岁就会在姿态上开始端着揣着,特别担心被别人感觉没有阅历。

台湾这边的情况就没那么卷了,受益于发展得早、生活压力比较低,整体成长环境相对还是健康些,比较能包容一个年轻人出社会的原生态(比较),原本的理想受到社会摧残的程度比较小。想发展音乐、个人爱好都比较有空间,比较有机会发展自我价值,年轻人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因此也比较能长时间维持住少年感。

其实西方那些发达社会也是如此的,很多家境好的西方人,出社会好几年一样能用炯炯有神的告诉你他想要创业、想要学语言学音乐、想要回学校进修、正打算去某个国家待着。此外,你如果有去东南亚晃一圈也可以看到大把大把30、40岁的白人,旅行起来的姿态就跟20出头岁的小伙子没两样,跋山涉水、买台摩托车到处浪,数年如一日,先不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就问你这样的生活能多显老?

此外还有一点,在交谈上,台湾人更多的会在言论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诸如「欸你怎么这样」「是喔!」、「我觉得超不爽的」、「看到他的时候,我真的好想哭喔」...等等,这类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的话语在台湾年轻人交谈的时候很常出现,你比较容易在交谈中感受到台湾人的本质情绪,也因此会更感觉像是自己真实的本色表达,这种情绪的外显也是年轻感的要素之一。相对而言,大陆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即便讲到自己的状态,很多时候也是用比较高的视角去解构这件事,比较少让人感觉到脆弱的一面,因此就更多的会给人一种tough的坚强,这种特质也比较「反少年感」。两岸的同龄朋友在交流的时候,时常都是大陆那一方更显得成熟、圆滑世故,台湾这一方的会相对看起来更纯真/天真。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大陆的代际之间矛盾比较大,促使年轻人更推向社会;台湾人上一代的经济、教育水平已经和这代其实远没有像大陆的落差如此之大,因此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姿态比较柔软,「做你喜欢的事情我就会支持你」、「你开心我就开心」 代际之间相对少出现「我是你父/母亲,所以你就要听我的xxx」、这种论调,整体大陆的父母辈和子女有着相对更大的价值观鸿沟,父母对于子女成长的得失心更明显。因此许多大陆年轻人与其受到父母的教诲,更宁愿出社会接受大环境的洗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双重塑造之下,变得更加世故成熟。

但是台湾社会就没有自己的问题吗?很多时候,在讨论一些议题时,这种天真、过度的理想化有时会导致议题脱离了现实。而这些脱离现实的政治判断很有可能导致极端政治的出现,也因此,不少白左议题在台湾整体而言比大陆更加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