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如何评价诸葛亮北伐(228年~234年)?

2024-05-28旅行

从228年到234年,六年时间,五次北伐。

单看这个数据,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就已经过于频繁了。

实际上进入细节,从228年春到229年春,一年的时间,就是三次北伐。

也就是说,实际情况比平均一年一次还要糟糕,是短时间高度集中式的北伐,这对蜀国百姓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五次北伐如果全部展开评价,篇幅过大,这里先着重讲一下第一次北伐,如果流量好,后续再补充其余四伐的内容。

我讲一伐,重点不会去探讨街亭,因为已经被讲烂了。

实际上,一伐失败的本质原因并不在街亭。

而在于将相不和。

说的明朗些,就是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

再具体些,诸葛亮与魏延到底有何矛盾?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在哪里出兵。

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争议,五次北伐,全部由汉中出兵。

但是大多数人受到电视剧的影响,以为诸葛亮北伐是从成都出兵。

实际上诸葛亮在227年举家前往汉中,并且迁丞相府于汉中沔阳。此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政由葛氏,从而让汉中成为了蜀汉真正的政治中心。

并且一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七年时间,都没有诸葛亮大军再回成都的记载,包括弹劾李严,也都是以书信的形式,并非电视上演的刘禅、诸葛亮、李严三个人在大殿上对质。

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

诸葛亮是公元227年来到汉中,在此之前,汉中督魏延已经在汉中经营了九年的时间。

关于魏延在汉中的九年,他的个人传记里一片空白。

那么魏延这九年究竟都干了什么,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物传记里通过零星的线索去推断。

【三国志姜维传】: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这里「实兵诸围」画重点,这就是魏延这九年在汉中的工作内容。

什么叫「实兵诸围以御外敌?」

汉中郡依托秦岭天险,所谓实兵诸围,便是依据地利打造完备的防御体系。

把士兵分散安排在秦岭通往汉中的各条河谷之中,设置防御据点,修建防御工事。

其中以定军山和兴势山为基础打造出来的「兴势围」便是「实兵诸围」中的一个。在20多年后,曹爽进攻汉中,兴势围仍然在发挥作用。

要知道,刘备得到的汉中,实际上等同于空地。因为曹操迁走了汉中八万多口百姓,刘备属于得地而不得民。

诸葛亮于建安227年下半年进入汉中,却于228年春便能组织起北伐,效率如此之高,这足以说明魏延九年来对汉中地区的治理,对民生的恢复是非常出色的。

同时,诸葛亮进入汉中短短半年就能率大军出祁山,也必然得利于魏延九年来对汉中地区道路、军械、运粮、谍报等多维体系的支持。

说到这里,其实矛盾就已经开始显现。

诸葛亮为文职官员,按照汉制,丞相只有政权,没有兵权。

而魏延却是重号将军+汉中督。

我们都知道关羽荆州督的份量,李严永安督的份量。

知道东吴大都督陆逊的份量。

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对手曹真关内督的份量。

督这个字,就代表着统帅。

所以诸葛亮以文官职位指挥汉中督,这层关系是不顺的。

按照东汉的惯例,三公及以上级别的文官出征,必须加将军衔,以解决文臣无法指挥重号将军的矛盾。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抄曹操的作业。

宋胡三省注曰:

汉丞相有长史而无司马,是时用兵故置司马,丞相司马初置于曹魏,典满、司马懿曾任此职。

按照汉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府下面只有长史,而没有司马。

这也是丞相只有政权没有兵权的原因。

将军府下面是有司马这个职位的,所以将军有兵权。

曹操傀儡刘协之后,任东汉丞相。

为了解决丞相没有兵权的问题,曹操给丞相府设置了司马一职。

诸葛亮在把丞相府迁往汉中之后,如法炮制,也学曹操设置了丞相司马,担任丞相司马的就是魏延。

这就是东汉一共两座霸府,一个是曹操的丞相府,一个是诸葛亮的丞相府,这一说法的由来。

诸葛亮来到汉中后的这一系列操作,相当于削掉了魏延汉中督的头衔,这势必会让魏延不满。

但是有人会说,这也许是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怎么就知道魏延不满呢?

实际上魏延不满诸葛亮是史书原文,这里就不做常识普及了,而且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未得善终。

但是我要说的还不是这个。

魏延与诸葛亮的根本矛盾,是战略方针上的矛盾,也就是现在热度很高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引【魏略】记载:

魏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里着重说一下子午谷奇谋,因为后人对它的解读一直不正确。

魏延说,长安守将夏侯楙年少,是曹睿的驸马爷,性格胆小没有谋略。现在给我精兵五千,负粮五千,从褒斜道进军,沿秦岭向东,从子午谷的北面出来,十天之内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没有防备,得知我突然到来,必定乘船逃跑。长安城内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尹,他们必定只敢坚守而不敢出战,到时我便可以攻击长安城外的横门邸阁和村庄,来补充粮草。而您率大军主力从斜谷出,只需要二十多天,必然可以与我在秦岭以东会师,到那时便可定咸阳以西。

以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全部内容。

后人简单理解为魏延要五千兵袭击长安。

注意,史料里魏延并没有说他要靠五千精兵攻下长安。

魏延的计划是夏侯楙逃走,剩下御史和京兆尹坚守,然后魏延攻击长安附近的横门邸阁和村落,坚持二十多天,与诸葛亮大军汇合之后,再定洛阳以西。

并且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来,魏延用词非常的精准。

长安的守将夏侯楙的年龄,政治背景,性格秉性,逃跑方式,夏侯楙逃走之后长安城里还剩下谁会坚守,他全部了如指掌。

并且军队的数量,需要负粮的数量,从秦岭出子午谷需要的天数,诸葛亮大军出斜谷需要的天数,他也全部有明确数据。

这些情报和数据,不可能是魏延在顺嘴胡说,显然与魏延在汉中九年的经营有关。

秦岭有多少条河谷,每条河谷有多长,长安城外的横门邸阁的布局,散落在各处的村落,包括长安守将的背景,魏延简直如数家珍一般,这足以说明魏延做过大量的谍报工作。

而反观诸葛亮呢?实际上他是初来乍到。

他对长安不了解,他对通往长安的河谷不了解,他对长安的守将不了解。

诸葛亮对长安一无所知。

所以他的一伐方针是雍州。

赵云和邓芝做为疑兵出箕谷,摆出要直接打长安的架势。而大军出祁山,目标是天水。

这代表着诸葛亮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对曹魏关中地区不了解。同时,也代表了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

但是魏延毕竟是先帝亲封的汉中督,毕竟在汉中经营了九年,与曹魏西部战区打交道打了九年。现在要北伐了,要进攻曹魏西部战区了,并且还是从汉中出兵,做为汉中督的魏延如果没有声音,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丞相府的司马一职给到了魏延。

但是一伐的实际作战记载中,却完全找不到魏延身影。

甚至魏延这个丞相司马在哪都不知道。

而至关重要的街亭战场,是在众人推举吴壹和魏延的呼声中,违背众意,破格提拔的马谡。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一伐期间并没有真正的重用魏延。

这显然与魏延汉中督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因此,一伐失败的本质原因在于诸葛亮和魏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