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評價電影【刺殺小說家】?

2019-02-13娛樂

首先表達下我對【刺殺小說家】電影和原著的幾點看法:

1.這部電影本質上是一部爽片。當然,春節檔電影都是爽片,「正經片」誰上春節檔?

2.這部爽片還是用心了 的,主要看 點是人物造型和視效。我就挺喜歡紅衣武士的鎧甲,赤發鬼的臉,和部份動作場面。其他方面亮點就不多,如果還有,就是楊冪老師用紅唇抽煙掩蓋情緒變化的表演小技巧。

3.這篇小說算不上雙雪濤的代表作,體量很小,很可能寫完都沒出汗。

4.小說是浪漫的。殺手和作家都把小說當作反抗現實世界的武器,但他們只是做出反抗的動作,並不期望能有什麽結果,明知無用但依然這麽做,這就是浪漫。就好像周星馳在【功夫】裏用小木棒敲火雲邪神的頭。

5.制片方選中這篇小說,多半僅僅是看上了"苦苦找尋女兒的父親"和"現實人類可以操縱小說世界"兩項設定。前者是中國觀眾情感最大公因數之一,後者則是爽感的來源。加在一起,至少專案 PPT 看起來是賣錢的。

6.但電影成片有些擰巴,"失去女兒的父親在小說裏發泄憤怒"還是有些繞。從失去女兒痛苦不堪到狠心殺害一個無辜的人,這個內心轉變觀眾其實沒邁過去。戲根不紮實,後面就難了。

7.電影放棄了原著小說的朦朧美,但又沒找到能直接打動觀眾的財富密碼。因此票房也一般般,是一部失敗的爽片。

8.起初我對本片行銷上主打視效的策略有些意外,現在看來是比較理性的決定了。對電影宣傳人員來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電影的現狀,並依然吹捧它。難點在認清。

9.本片對現實有所指涉,包括對互聯網巨頭和資訊科技的懷疑,對集權統治階級的諷刺等。我對這些議題感興趣,但我覺得這些是遊離主題之外的私貨,且只是蜻蜓點水,沒有什麽認真的討論,很難算得上加分項。

接下來是主要想說的, 電影對小說做了哪兩處重要改動,且最終失敗了呢?

首先概述下雙雪濤小說的情節,不復雜,4 段話就可以完完整整說完。乍一看和電影差別不大,實則是另一回事,請仔細閱讀。

現實世界裏,我(千兵衛)找尋走丟的女兒 9 年都沒有結果,萬念俱灰的我產生了去北極看北極熊的念頭,為了籌集路費,接受了一位神秘富人的任務:殺掉一名小說家。原因是他筆下一個小說人物(赤發鬼)命運會應驗在富人身上。
我發現小說家的處境和我相似,他的生活也看不到希望,總想自殺。在家寫了5年小說一分錢都沒有賺到,靠媽媽的養老金生活。我動搖了殺他的念頭。得知小說中也有一個失去父母的女孩,且名字(小橘子)和我女兒一樣時,我決定放棄殺他,甚至與他討論起故事走向,希望他幫小橘子脫困。
小說世界裏,十九歲少年久藏正奔赴京城刺殺赤發鬼,完成母親的遺願——因為被投老鼠藥,久藏九歲時變成了傻子,也幹不了農活,母親誤中丹毒,臨終前她認為家裏的一切黴運都源自赤發鬼,因為久藏的父親當年正是被赤發鬼所殺。
帶著復仇信念的久藏來到京城,發現這裏生靈塗炭,她遇見了一個小姑娘叫小橘子,和她一起去殺赤發鬼。見到赤發鬼後,發現敵我力量太懸殊,久藏毫無機會。關鍵時候小橘子的父親紅衣人及時出現,三人合力殺死了赤發鬼。久藏和小橘子離別時,告訴她不要再把爸媽弄丟了。

電影做的第一個重要改動是,我(千兵衛,片中是關寧)這個人物的動機變了。

在小說裏,"我"決定刺殺小說家的動機是什麽?籌錢去北極看北極熊。而"我"為什麽要去看北極熊?文中沒有直接解釋,我的觀點是,"我"是一個已經被擊潰了的人,對生活已經沒有期待了,這樣下去我一定會死的,我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行動目標,雖然我並不清楚實作這個目標有何意義,以及實作目標之後去向何方。

很多人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一些百無聊賴,頹廢無比的時光裏,會漫無目的的徒步或騎車到某個地方去,去了之後做什麽心裏其實不清楚,但就是想去了再說。千兵衛要去的那個地方就是北極。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千兵衛為什麽能坦然接受一份殺人的工作。因為他已經萬念俱灰,任何事情對他來說都是無意義的,吃飯,睡覺,殺人都一樣無意義。但既然已經設定了當下目標是去北極,那為了能去北極而做的事情就有了意義。人是需要意義感活下去的。

現在我們理解了小說中千兵衛刺殺小說家的動機,是"尋找活下去的意義"。那再來看看電影中關寧的動機。我們發現,他的動機是"找到女兒",也就是說他和千兵衛不一樣,他還沒有完全失去希望,他很憤怒,能量很足,一點沒有千兵衛的頹喪。

如果電影按照小說中寫的來拍,主人公是一個失去希望的中年男人,沒有人生目標,過一天是一天,今天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去北極,明天變不變還不知道。觀眾不知道主人公要幹嘛,他做了什麽還得琢磨他心理怎麽想的···那這個電影奔著藝術悶片就去了。

找人生意義 VS 找女兒,電影選擇了後者,一個更容易被視覺化 呈現的行動目標

但這項改動使創作者面對了一道難題,如何讓觀眾共情"找女兒的人瘋狂到去殺一個無辜的人"這件事,如何讓觀眾產生"啊,他真的太可憐了,去殺人完全可以理解嘛,要知道他失去的可是自己心愛的女兒呢,要是我要會大開殺戒的"的想法。

我認為電影給出的答案不夠信服。

關寧對女兒的愛和一般父親有什麽不同?他之前為女兒做過出格的事嗎?他為什麽能做到沒有心理障礙的殺人?這些事情都沒有鋪墊。也許會有些做了父親的觀眾只要聽到"女兒丟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內心馬上就會湧上來殺了全世界的狠心。但我想多數觀眾僅靠一首兒歌應該無法充分體會。

電影對原著做的第二個重要改動是:主人公拯救虛構世界裏的女兒的方式。

片子的高潮戲碼便是關寧與赤發鬼的大決戰,導演金手指一開,主人公便突破了次元壁,拿著格林機槍,喊著美少女戰士的口號,朝赤發鬼猛攻。

這是徹徹底底的網文 YY 式寫法了,反正爽就完了(其實我也沒爽到)。

原著 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對映關系是曖昧的,克制的。最後時刻小橘子的父親紅衣人出現,並用巧招擊敗敵人,是小說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千兵衛,同樣也勉勵自己。

他知道千兵衛找不回女兒了,他知道自己永遠也寫不出頭了,悲慘的現實無法改變,他們能做的就是用"小說"作為共同武器去對抗生活。"小說"是虛構的,這種對抗不會產生有意義的結果,但重要的是對抗這個動作本身。"小說"在這裏就是周星馳手裏的小木棒。

而雙雪濤把"小說"作為他筆下兩個人物的武器,可以理解為他對自己所鐘愛事業的一種表白。相信他本人也是將"小說"作為對抗生活的武器。

電影則將這種浪漫的對抗庸俗化了,因此只能算得上三流的改編。

因為這一頭一尾的重大改動,一則浪漫的無太多野心的小故事,被拍成了野心很大但庸俗的爽片,又因為在人物內心轉變上交待不清,觀眾似乎也沒有被充分爽到,最終票房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