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居住本質】想要住得爽?從認識自我開始】中,
老金就旗幟鮮明地講過:
住的好不好,要看空間能不能承載關系
這篇就著重講一講大家買房子最熟悉的室內空間——戶型
我們常常評價一個樓盤戶型好,講得都是戶型方正、南北通透、緊湊無浪費……
這些對物理條件的描述,並不能真正講清楚這個戶型到底好還是不好——一模一樣樣的100㎡連廊三房,有些人住得怡然自得,有些人住得憋屈難受
所以老金一直秉持的原則是:
房子沒有好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那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該如何在茫茫「房海」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戶型呢?
戶型承載的是家庭關系
如果說一個樓盤的地段、位置、配套,影響的是上班通勤、生活采購、孩子上學等因素, 反映的是一個家庭的外部社會關系
那戶型內部,就是承載家庭活動, 反映的是家庭內部的關系
正如「上個班如同翻山越嶺」、「買個菜如同災民搶糧」這種對於「房子外部資源」的描述,會極大影響人的幸福感,戶型的好壞與否,適不適合,也會對家庭家庭內部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所謂的「中年男人不如狗」,講得就是一個家庭裏,因為孩子降臨,原本屬於男主人的空間被逐漸蠶食,全部侵占:
他的書房住著保姆或者丈母娘
他的客廳滿地鋪著孩子的玩具
就連他的老婆,原本應該留給他的溫柔,都消耗在孩子身上了
這就是為什麽經常會聽到:
這個年紀的男人寧可在公司加班,也不願意回家,就算到了家,也會留在車裏,抽幾支煙再上樓
因為一旦推開門,等待他的,都是「父親」、「丈夫」、「兒子」的責任,唯獨沒有一點空間,留給他自己
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
當新的家庭成員(孩子)加入,家庭結構和角色身份都發生了變化,需要重新梳理關系和劃分空間
也就是說
房子該置換了
但很可惜,對於這個家庭的所有人來說,她們都是第一次當媽媽,第一次當外婆,第一次當爸爸……孩子降臨後的家庭關系如何處理,大家都沒有經驗
如何理順家庭關系 如果這樣的父親來咨詢老金,老金會給他什麽建議呢?
買房之前,先理順家庭關系
每個人都會在家庭裏扮演不同角色
就比如同樣一個人男人,既是丈夫,又是孩子的爸爸,還是自己爸爸的兒子,如果不是獨生子女,還會是原生家庭其他子女眼中的哥哥/弟弟……
任何2個家庭成員,放在一起,都能組成一對關系:
在這個7×7的表格裏,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橫跨三代的大家庭,會存在28對類似「丈夫-妻子」、「父親-兒子」這樣的直接關系
當然,也包括每個家庭成員和內心裏自我的關系(所謂的自洽,就是指這種關系不擰巴)
這還只是直接的關系
如果加上間接的關系,比如這樣的場景:
「丈夫看著丈母娘跟他老婆吵架」
這種場景裏,就出現了關系的交叉組合:
丈母娘和妻子是母女關系,丈母娘的女兒又是丈夫的妻子。他們倆吵架,是母女關系裏出現了問題
此時夫妻關系靠後,母女關系靠前
但這並不代表丈夫不能將夫妻關系靠前
他如果把自己當一家之主,完全可以對丈母娘說:「她雖然是你的女兒,但她也是我的妻子,我覺得在家庭裏應該……」
此時女主人的內心裏,如果也是將夫妻關系擺在第一順位,她會覺得暖心,如果是把母女關系放在第一順位,就會覺得「關你鳥事,哪輪得到你說話」
或者,這個男主人也可以說:「你們別在孩子面前吵」
這就是把「另一對母女關系」和「祖孫關系」,擺到了「這一對母女關系」的前面
從這樣的場景裏,就可以看出
在運轉良好的家庭裏,關系有明確的主次先後
如何理順家庭關系,也就是理清每一對關系的主次先後
然後讓家庭成員統一意見,所有人都認可這套秩序
毫無疑問,置換買房,就是一次統一家庭意見的好機會
所有的資源,會在新房中被重新安排
家裏也有權力之爭
為什麽很多家庭日常相處穩定和諧,但到了買房、結婚這種大事上,就容易起矛盾?
就是因為不同的家庭成員,對於家庭裏的各種關系,天然就有著不一樣的先後順序
清官難斷家務事
講的就是因為家裏的順位,並沒有統一的明文規定,誰先誰後
比如通常概念裏,結婚成家之後的小家庭,應該是第一順位;夫妻的原生家庭,應該是第二順位,如果來到小夫妻的家裏幫忙帶孩子,就理應服從於第一順位;而隔代祖孫關系,則應當是第三順位……
比如,所謂婆媳關系問題,本質上就是三代同堂的時候,男主人沒有處理好「母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先後順序
再比如,所謂「上門女婿」,就是以女方的原生家庭為第一順位,老丈人掌握著話語權,小家庭的妻子首選女兒身份,其次才是妻子身份。而這位上門女婿,因為自己的直接關系都排在靠後的位置,自然在這個家裏處處受制約,講話沒人聽……
當然,現代雙職工家庭,也經常會出現「隔代家庭層級」變為家庭關系裏的第一順位的情況。夫妻雙方各忙工作,實際上放棄父、母這樣的實際權力,由老人對孩子進行直接管教,那麽,公婆成為事實上的家長,孩子就會出現隔代親的現象,此時父母再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就會有權力失控的失落感
所以家裏也有權力之爭
哪對關系是家裏的主導關系,取決於家庭成員的「普世價值觀」:誰年紀大誰說了算,誰賺錢多誰說了算,誰貢獻大誰說了算,孩子聽誰的誰說了算……
這些都是有可能出現在某個家庭裏的權力秩序
一個家庭從結婚成立,到孕育孩子,到孩子長大,再到孩子成立家庭
這個過程如果從權力視角來看,是男女主人,從原生家庭的父母手裏,接過權力的權杖,再等孩子長大後,交接給孩子
我們都知道
權力交接的過程
並不一定會平穩順暢
沖突才是家常便飯
史書上早就寫盡了帝王家族裏的血腥故事
哪怕是現代的平民家庭,也會有沖突發生
青春期是孩子跟父母爭奪話語權的抗爭
婆媳問題,是夫妻關系和母子關系的沖突
「媽寶男」、「媽寶女」,是孩子成年後,仍然無力承擔權力背後的責任,仍然依戀原生家庭的現象
用權力視角去看家庭關系,誰都可以是思路清晰的「老娘舅」
用關系視角來看戶型,其實每個家庭都能看清,自己的家庭,更適合什麽樣的戶型
好戶型該是什麽樣子
之前中國房地產的粗放發展,導致幾乎所有樓盤的戶型,都不是從這個視角來解決問題的
我們常規所說的「X房X廳X衛」,都是以功能空間進行劃分
100㎡的戶型,和180㎡的戶型,差別只在功能數量和尺寸大小——並不代表180㎡的戶型,就能夠承載更豐富的關系場景
比如原本住在這樣的100㎡三房裏的三口之家
當他們置換房子,搬進這樣的133㎡四房裏,除了感覺客餐廳寬敞了一點,放東西的櫃子多了點,並不會覺得生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那個銷售口中的「客房」,並不會出現「親戚朋友來了可以住」的場景
因為現在的城市社會,親戚朋友來了也是住酒店的,來作客也是在客廳裏坐坐就走的
而適合家庭關系秩序的戶型該是什麽樣子呢?
好的戶型空間
一定能看得到家庭關系的強弱主次
拿縵雲上海舉個例子
這個253㎡(四房兩廳三衛)就很契合「富裕中產」的家庭關系
我們詳細拆解一下,可以得出這麽幾個結論:
- 這是個非常成功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男人賺到足夠多的錢(買得起3000多萬的房子),女人在家操持家務
- 女主人在家中掌握絕對話語權,大衣帽間、步入式玄關、開放式帶島台的大廚房,甚至是家政間(紅框空間),都是女主人主導的空間
- 北向2間房間,可以滿足二胎2個孩子的公平居住需求(藍框空間),如果是一胎,兩個房間一個睡覺一個學習,也很符合雞娃需求
- 客廳旁的開放式書房(綠框空間),可以讓女主人白天捯飭一些自己的興趣,也可以讓男主人回家後不把工作帶回臥室,同時兼顧一下客廳裏的孩子,提升家庭參與感
- 南向次臥套房(黃框空間),顯然是給父母來暫住用的,套房設計,而且主次關系明顯,保證了小家庭的生活秩序不被打擾,當然,也可以留給喝醉酒的男主人夜歸時一個人睡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在上一篇文章【【老金解盤】什麽樣的客戶適合買縵雲上海?】裏,老金就評價, 這是個很適合陸家嘴金融中產的樓盤 ——金融行業的高收入+低家庭投入度,很符合對男主的描述,而豐裕家庭的女主人,擁有對家庭資源的掌控分配權
出門在外,給足他面子
家裏的秩序,她說了算
可能很多人說,我沒那麽多錢,買不起大豪宅,給我看這個也沒參考意義啊
但其實,哪怕是100㎡出頭的剛需房,仔細最佳化一下,也可以容納很多場景
比如在【【老金解盤】7090政策終結,中小套放大到120㎡,會給上海樓市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對此我們該怎麽應對?】一文中提到的將華潤的100㎡連廊三房最佳化到108㎡的戶型,就可以實作:
- 主臥有了步入式衣帽空間和女主人的梳妝台,收納充足
- 南向次臥放大後,可以放下完整的大床,或是容納孩子的小床+書桌組合而不會感到憋屈
- 北向的書房空間變得完整,家裏也能擁有獨立的辦公空間
- 廚房形成完整的U型空間, LDK一體化,方便女主人在廚房料理家務的時候掌控全域
- 客餐廳設定貫穿的背景墻,增加一體化的超大容量收納櫃,從小培養孩子的收納習慣
所有的改進,都在讓一個三口之家獲得更有序的家庭關系
好的戶型,能體現家庭裏關系鏈的秩序感
好的戶型,也能滿足家庭成員所有的關系的完整性——既能看得到強關系,但並不排斥弱關系
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能有自己的專屬空間,也能有容納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的空間
甚至,能讓家庭關系前進演化,使得家庭氛圍變得更好
比如同樣是雞娃:
很多「虎爸虎媽」,都是犧牲「夫一妻」關系,成全「父子、母子」關系
比如,家裏6年沒開過電視,沙發都是浪費掉的,一回到家就是一個拉著孩子鉆進逼仄的小書房,另一個進廚房做菜,一家人只有吃飯的時候是齊齊整整的
但如果稍微調整一下,把功能對調,把客廳變開放式大書房,擺一張大長桌,反而把書房變成休閑的影音+沙發——在明亮寬敞的客廳裏輔導功課,一旦一方血壓升高了另一方還能打打圓場,這樣的家庭氛圍是不是能更好一點?
總之,一個家庭裏的夫妻關系、長幼關系、成長關系、學習關系……都可以在一個合適的戶型裏被安放到剛剛好的位置,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和區隔
也就是實作了空間對關系的滿足
寫在最後
這篇講家庭關系比較多,也觸發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老外不太有對戶型的追求和考究?
也許也是東西方家庭關系和理念的差別:
西方更講究對個體的尊重
東方更在乎對集體的服從
在心理學上會有這樣的說法:
一個人的世界,主要由以工作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和以親密關系為核心的私人領域構成
這兩個領域有各自的核心規則:
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
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
前者爭奪的是「誰說了算」,後者講究的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可能是因為千年以來的「儒家文化」不斷洗腦的「家國天下」,中國人經常會混淆兩者
在家裏運用權力規則,追求「你得聽我的」,在社會領域又拿「We are family」來實作低成本剝削
所以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常常充斥著各種病態和折磨,到哪都碰得到強權和巨嬰,虧欠和傷害在一次次輪回中反復上演:
正如「多年媳婦熬成婆」,當媳婦的時候,受婆婆折磨,老了以後,熬成婆了,變本加厲地虐待下一代的媳婦
正如「重男輕女」,被輕視的受害者是女生,可是當她老了之後,很多家庭裏最重男輕女的都是媽媽、是婆婆
對此,老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道理:
只有當一個人能特別好地捍衛「我的空間」,成為一個有強大自我的人,TA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時候撫平創傷,去構建更健康的家庭關系
如果實在覺得這種跳出輪回的覺悟很難做到?
那就置換一套更適合你們的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