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回答都是從「遊戲是多麽貼合人性的陰暗面」的角度出發來解釋這個問題的,這種解釋好像是說,大學生們本性就喜歡沈溺,因為這些遊戲設計得太精妙了,而人的意誌又太脆弱了。或許有這種原因,但我覺得不是主要的。實際上很多沈溺遊戲的大學生內心是非常痛苦的。
首先,我們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沈溺於遊戲,而不是沈溺於閱讀或者運動或者培養其他的什麽愛好?有人會說,因為後者的門檻比較高,需要較長時間的耐心來培養,且未必會有短期的反饋,而遊戲則能透過即時反饋來給人提供一種廉價的意義感。可是解釋到這裏並沒有結束,因為人類並不是那個一直按動多巴胺杠桿到死的小白鼠。人不是動物,人的本性就是會追求深刻和意義感的。小時候看到某個玩具覺得特別好玩,感覺很快樂,但玩了一段時間就覺得無聊了,沒意思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去看動畫片,動畫片就比玩具要更抽象,再過一段時間會覺得跟異性同學玩耍可比看動畫片有趣多了。總之,隨著人的思維能力的增長,人也會不斷尋求和探索更高級的玩法,對於一些在領域內作出成就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和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玩「,即一種能夠自給自足,自我享受、自我反饋的活動,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但是上面這個不斷升級的過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被外力打斷。如果一個人從來都不被允許自由地玩耍,他就會越發地感到只有在玩遊戲的時候才是在做自己的,因為這個時候是沒有老師和家長管教的。但在漫長的中小學階段,學生能夠玩遊戲的時間又是非常短暫的,這使得他在精神上總有一種瀕死的感覺:因為感覺自己的玩耍(即自己的生命)隨時都會被打斷和中止,所以他內心深處的自由感與遊戲也就繫結到一起,管教越嚴厲捆綁的就越深,以至於其他活動哪怕是談戀愛也很難讓他感到自由了(越來越多的人連戀愛也沒有耐心)。當他進入大學失去了約束後,那種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深深影響著他,他感覺自己無法抑制地想玩遊戲,別的事情更無聊,就像快要死的人拼命給自己塞各種好吃的一樣(同樣的道理,為什麽很多人的理想生活是什麽都不幹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不想幹的時候經常被強迫)。與此同時,他的內心裏也充滿了批判自己的聲音,感到自己是沒有自制力的,不自律的。
但也正是這種自我批判的聲音讓他難以進入到下個階段,而是始終徘徊在當前這個水平。因為人有一種想要救贖自己和與自己和解的動力:當我感到我內心深處某個部份被看作是壞孩子時,當我感到自己無法接納某個自我時,我就不願意去過一種好孩子的生活,而是寧願停留在壞孩子的狀態裏,因為那樣做就相當於把那部份自我給殺死了,自我就不完整了。所以,很多大學生沈溺遊戲,其實是在與內心深處那個批判自己的聲音作鬥爭,是在爭取對個人自由的承認。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說教、指責和施壓,而是先把一切外在的權威從內心種清除出去,意識到我想怎麽玩想怎麽折騰自己,首先是我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影響他人),即便我掛了很多課甚至都沒正常畢業,我也可以對自己有信心而不必感到自己比別人差,更不必感到自己愧對別人。
如何才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因為抑郁癥而荒廢的五六年時間?
為什麽近幾年自稱抑郁者越來越多?
為什麽西方國家人民都不如中國人這麽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