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蛋白質高的食物有哪些?

2020-09-15健康

@程式設計師伯恩 透過整理【中國食物營養成分表】的數據,然後按照蛋白質含量從多到少排序,結果非常有意思:

第一名竟然是 駱駝掌 ,蛋白質含量 72.8%,但我想大部份人見都沒見過。

更不可思議的是,第 25 名居然是 味精 !味精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在「高蛋白」食物榜上,而且蛋白質含量居然達到了40.1%,遠遠超越其他食物?以後健身不吃蛋白粉了,吃味精行不行?

令人震驚的還在後面:這個榜上我們完全沒有看到傳統意義上,營養師讓大家吃的高蛋白食物——比如新鮮雞蛋,牛奶,精瘦肉,豆腐等等!到底是營養師不靠譜,還是這個食物營養成分表不靠譜?抑或,營養學這個學科根本不存在?!

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好了不賣關子了,說正經的。

表沒錯,營養師也沒錯。關鍵在於: 對於營養而言,蛋白質的質素遠比數量更重要。

換句話說,我們想要補充蛋白質的時候, 我們需要關心的並不是「食物中蛋白質含量有多少」,而是「食物中蛋白質的質素有多高」。

就像你打算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樓,但用的是劣質的混凝土和鋼材,那沒用,該塌還是會塌。

怎樣衡量蛋白質的質素高低呢?還是要從蛋白質的基本結構說起。

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由各種不同的胺基酸「手拉手」構成的長鏈狀分子。當然,蛋白質鏈形成後,會盤曲折疊成各種各樣復雜的形狀,從而發揮不同的生理功能。

血紅蛋白長這樣(百度百科)

當我們把蛋白質吃進去以後,它會被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腸肽酶)催化分解,最後變成一個一個的遊離胺基酸和短肽(註:短肽就是幾個胺基酸手拉手構成的分子),才能被吸收進體內。

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 20 種,其中 11 種人體自身能透過其他物質合成,不需要從外界攝入,但是其余 9 種胺基酸人體合成不了,必須透過外界攝入才能滿足身體要求。 這 9 種胺基酸我們稱為「必需胺基酸」 。(其中組胺酸是比較特殊的必需胺基酸,僅在嬰兒期需要外源攝入,成人大多不會缺乏,因此通常不算在「必需胺基酸」內,這樣說來的話成人的「必需胺基酸」就是 8 種。)

我5年前為了辟謠「膠原蛋白可以美容養顏」做的圖

下面請認真看,重點來了!(敲黑板)

如果分析人體內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你會發現,人體對於這 8 種必需胺基酸,需要量各不相同。比如人體對色胺酸需求量就不是特別大,而對白胺酸、賴胺酸需求量就比較大。

更復雜的是,「蛋胺酸」和「苯丙胺酸」是兩個不太安分的分子,人體對它們需求量居然還會變!這是因為,蛋胺酸在人體內一大功能是合成「半胱胺酸」,而苯丙胺酸的一大功能是合成「酪胺酸」。如果食物裏能直接補充半胱胺酸和酪胺酸,那我們對於蛋胺酸和苯丙胺酸的需求量就會下降!所以,這兩對胺基酸還得放一起算才合理。

最終,營養學家根據以上所有的資訊,總結出了一份人體的「胺基酸模式」。如果把人體對色胺酸的需要量定義為 1,計算出其他必需胺基酸的比值,就得到了這份「人體胺基酸模式表」。

如果一個食物的胺基酸模式跟人體胺基酸模式越接近,代表必需胺基酸被機體利用程度越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也就越高。

蛋白質的營養價值精準詮釋了什麽叫「水桶效應」 ——想要蛋白質營養價值盡可能高,就像讓水桶裝盡可能多的水一樣,不能有「短板」,也就是說,不能缺少任何一個必需胺基酸。而一個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完全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板」。用營養學術語說,這叫「第一限制胺基酸」,它的多少直接定義了蛋白質質素。

所以,我們評價一個蛋白質的質素高低時,我們往往會考量這些因素:

  1. 這個蛋白質是否含有所有的必需胺基酸?有沒有缺少某一種?
  2. 如果都有,那組成比例是否合理?會不會有幾種含量特別特別少,以至於沒法滿足人體需要?

如果某個蛋白質缺少某種必需胺基酸,那我們如果只吃這種蛋白質,是無法滿足人體需要的,長期必然會營養不良。 這種蛋白質我們把它稱為「不完全蛋白」。

膠原蛋白就是這樣一種不完全蛋白 ,它裏面完全不含「色胺酸」這種必需胺基酸,因此營養價值很低。說花膠、阿膠之類的補品「富含膠原蛋白」,因此可以美容養顏補身體,這純粹是忽悠大家不懂營養學。開頭第一名的「駱駝掌」,跟鳳爪、豬皮一樣,主要成分也是膠原蛋白,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質素差,所以並不是很好的蛋白來源。

花膠雞湯中的「花膠」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

如果某個蛋白質雖然各種胺基酸都有,但有幾種含量特別低,沒法滿足身體需要, 那我們稱為「半完全蛋白」。

大部份植物蛋白都是「半完全蛋白」 ,比如小麥蛋白、大米蛋白、豌豆蛋白等。它們通常賴胺酸、蛋胺酸、蘇胺酸等含量比較少,成了「限制胺基酸」。燕窩的主要成分——粘蛋白也是半完全蛋白,因為色胺酸含量非常少。這個我在「燕窩智商稅」那篇回答中已經詳細說過。

而如果各種必需胺基酸都有,組成比例也合理,這樣的蛋白質就是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蛋白質, 我們稱為「完全蛋白」 ,比如 雞蛋、牛奶、大豆、瘦肉中的蛋白,都屬於完全蛋白。 這些食物就是我們理想的補充蛋白質的食物。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把各種植物中的蛋白質搭配食用,讓它們各自的「長板」彌補別的蛋白質的「短板」,是可以使總的蛋白質質素提高的。比如美國某植物肉廠商的產品使用了豌豆蛋白、大米蛋白、綠豆蛋白這三種不同的植物蛋白,單拎任何一個出來都是「半完全蛋白」,但按照適當比例組合到一起,總體就成了「完全蛋白」。這就是傳說中的「胺基酸互補作用」。

因此,即使對於嚴格素食者來說,只要食物搭配豐富合理,依然可以保證蛋白質的營養。

回到最開始的地方:

@程式設計師伯恩 整理的表上,我們為啥完全沒有看到傳統意義上,營養師讓大家吃的高蛋白食物呢?

很簡單,這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大部份食物水分含量都很高,因此蛋白含量相對就少了。這個表上的很多食物都是幹制的食物,由於水分去除了,蛋白質就相當於被「濃縮」了,當然含量比較高了。

但這些幹制食物我們當然沒法一下子吃很多,有些還需要復水才能食用。因此對於指導膳食的借鑒意義不是很大。

那這張表上為啥味精屬於高蛋白食物呢?

同樣很簡單: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胺酸鈉,除了鈉元素之外,谷胺酸本身是胺基酸的一種,因此在表格制定的時候,這部份就被歸入蛋白質大類裏面去了。

可是,谷胺酸本身不屬於必需胺基酸,我們說「水桶效應」是看必需胺基酸的木板有多長,味精倒好了,所有木板長度都是零,只剩一個桶底了,這樣的「桶」能夠裝的水量當然也是零了——想靠味精補蛋白質根本不可能,還是用它來增加鮮味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