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如何平衡理想和現實?

2011-09-30職場

初出象牙塔,告別校園生活,面對第1份工作的選擇,所有人都難免有些迷茫和不安。

一邊是現實,一邊是理想;是體制內的安穩,還是放手一搏,去大城市裏闖一闖呢?

這個時候,大部份人的選擇,都是可能都會前者,謀一份體制內的安穩工作,我也不例外。

畢業那一年,面對未知的前途和社會,我和絕大多數迷茫的應屆畢業生一樣四處亂撞,投過不少簡歷,參加過公務員公司,也參與過選調生考試。

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作家夢太貴了,去大城市我估計生存不下去,還是在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時間兼職寫作比較實在。

於是,在家人的建議下,我幸運地考上了一家500強國企單位,當時還暗暗覺得工作穩定,工作還算輕松,還有充足的時間去自由支配。

可是這個選擇並沒有讓我變得開心起來,反而上班兩個月以後,國企按部就班、壓抑的生活,讓我一度失去對生活的熱情,變得越來越壓抑頹廢。

尤其是看到身邊的同事,失去光芒的眼睛,有人甚至勤勤懇懇在一個崗位整整幹了20年,最後卻患上癌癥。

那時候,我特別惶恐,因為他們的現在,也就是我可以預見的5年、10年、20年……

直到後來看過一個影片,才知道原來我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有多可怕。

在哈佛一次畢業典禮上,校長福斯特對畢業生們說:

我聽過你們談論未來,知道你們的煩惱。我也知道你們擔心收入,擔心職業選擇,擔心人生的意義能不能實作。

我要對你說的是,只有試過了才知道。 不論是繪畫、生物還是金融,如果你不去嘗試做你喜歡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東西,你會後悔的。

人生的路很長,總有時間去實施備選方案,但不要一開始就退而求其次。

她將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比喻為「停車位理論」, 你不要因為覺得肯定沒有停車位了,就把車子停在距離目的地20個街區遠的地方。你要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車位已滿,再繞回來

這話無比真實,說的就是當時的我。

更可怕的是,這種「退而求其次」的思維,會延伸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24歲的時候,你原本有一個夢想,面對未知的前景,心想「差不多就行了」,退而求其次地找一份看著還可以的工作。

28歲的時候,你曾經想找一個喜歡的人結婚過日子,當身邊人都在催著你趕緊結婚,你就會再次退而求其次地想,「要不算了,找一個差不多的人湊合著過吧。」

30歲的時候,你原本想著在事業上再拼一拼,可是孩子剛出生,家人都跟你說,「別那麽拼,女生最重要是相夫教子。」於是,你退而求其次地成為了一個全職主婦。

當我們曾經天真地以為降低標準,妥協一下,將就一下,這個世界就會為你讓出一席之地。可是你越是妥協,你就會發現自己失去的越多,抱怨的越多,最後可能什麽都得不到。

而且 每一次妥協的背後,原因基本都在我們自己身上:或是害怕失去,或是息事寧人,或是不願付出努力……

但就像茨威格所說:「那時她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有贈送的禮物,早在暗中標好了價錢。」

比如我當時有了僥幸心理,看似獲得了體制內的一份安穩有保障的工作,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我的夢想和下半生。在今天看來,這筆交易,真的太不劃算。

於是,帶著這一份迷茫和不甘心,我從國企裸辭,2018年在老家過完年,便拉著一個20寸的行李箱,單槍匹馬去到上海。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初到這座城市那會兒,我沒有任何認識的朋友和親戚,住在南京東路一帶的青年旅舍,六人間床位房,一天80元住宿費。

每次到飯點,我就到附近快餐店,點一份十幾塊的快餐,隨便填飽下肚子。一天只吃兩頓,早餐基本隨便打發應付一下。

但比起物質上的節儉,我的內心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會在這座城市待多久,未來在哪裏?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邊在網上投簡歷找工作,一邊接一些兼職寫稿的工作,貼補日常開銷。

非常幸運地,因為大學積攢的文字功底,後來又積攢過一些數據不錯的文章,在到上海不久之後,我順利直接入職到一家互聯網公司。

至今,我仍然非常感謝在這家公司兩年的成長,讓我從一個對於互聯網對於一無所知的菜鳥,逐漸蛻變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

在這裏,我有機會采訪到像余秋雨、國家的一級指揮家曹鵬、【奇葩說】熊浩等各行各業的大咖,認知迅速獲得提升。

我的文章也越寫越好,至今寫過了上百篇的10w+加文章,作品獲得過【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轉載。

還有就是在30歲之前,我有機會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個人暢銷書。

而這一切都要歸因於,3年前迷茫時候的自己,做出了一個無比勇敢的決定。

在我們二十幾歲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麽標準答案。在五花八門的選擇背後,往往只有一個真相,那就是「試一試」二字。

你選A,結果是試一試;你選B,結果也是試一試。選什麽都沒有關系,關鍵是你敢去試。你不選就扣分,你選就加分。這是最簡單的題,但很多人放棄了這道題。

你得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一萬個不甘心,也沒換來一次「試試」,那你就活該後悔。沒有任何一種逃避,能得到贊賞。

千萬不要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但凡有了第一次,你的人生就會習慣性地知難而退。如果你克服了,你的人生則會習慣於迎風破浪。

這看著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其實影響非常大,他會帶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並不是鼓吹大家一定要去大城市,是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喜歡小城鎮的安逸,那享受這一刻陪伴在親人身邊,也是很好的。

但如果你還有夢想,心有不甘的話,不妨去試一試,看看最後會折騰出什麽樣子。

據據我身邊來到大城市的朋友,即便最終因為現實的原因回去,他們也沒有後悔。帶著在大城市裏的閱歷和知識,你回到小城鎮,也依然可以有一番作用。

當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要認真考量;在權衡的時候,不要怕吃苦;選完了之後,更不要去後悔。

我父母一輩子都生活在老家,靠雙手養家糊口。在他們看來,醫生、教師、公職人員就是最體面、最好的職業。

他們一直都希望我能聽他們的話,留在家鄉這座小城市裏,找份穩定的工作,然後相夫教子,安穩地過一生。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當時25歲不到的我,處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還是有時間和成本去折騰。如果我不敢邁出那一步,再多拖幾年,以後就更沒有勇氣做出這樣的選擇,未來的命運也可想而知。

自從去北上廣,有機會接觸了許多牛人大咖,我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才恍然覺得當初的想法有多狹窄: 20歲後,格局的大小,視野的寬窄,才是命運的決定要素。

過一個平凡無趣的人生實在太容易了,你可以不讀書、不冒險、不寫作、不外出、不折騰。但是,人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

對於我們90後來說,奮鬥的意義已經不僅是滿足溫飽問題,而是去探索人生的可能,去尋求生命存在的價值。

去過北上廣,就越來越認同海明威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麽此後無論你到哪裏,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

你年輕時去過的地方,居住過的城市,它們都在深深地影響著你。在家鄉有安逸生活,但在做任何事都是拼爹和潛規則的人情社會,我更願意到高樓林立、燈紅酒綠的大城市,因為那裏更看重的是你的個人能力,也能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最重要的是與優秀者同行,你才能走得更遠。

反正至今,我仍然很感謝當初的那段日子, 二十幾歲,心有迷茫,是一件好事。

越迷茫,越要出去闖。

因為人生有迷茫,說明你在探索,只是一時沒有方向而已。

要知道, 在這個不講道理的世界裏,沒有人會為你的未來買單,你要麽努力地向上爬,要慢慢地爛在社會底層的泥沼裏,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最後,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站在自己所熱愛的世界裏閃閃發光。

看到這裏,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讓你有所啟發的話, 記得點贊收藏 ,感恩有你的支持。有想認識我的朋友,直接私信哈!

歡迎關註我 @胃竇Elaine ,持續為你帶來成長故事和幹貨。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