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作為導演,如何引導演員表演?

2019-05-25影視

本人導演新手一名,僅有過幾部短片執導經驗。在練習導演的路上有一些困惑,所以打算一起來交流一下,也希望有經驗的導演能夠指點糾正。

我在沒有專業學習導演之前,就拍過幾部短片,那時根本談不上任何導演技巧和方法,就是把自己腦海裏預想好的站位、情緒、台詞節奏等一股腦地連說帶比劃給演員看。有時候看到演員懵懂的雙眼,我也不知道我表達得清不清楚。而演員有時候即便沒完全聽懂,也會為了拍攝順利進行而假裝聽懂了。我經常碰到,雖然我給了調整表演的建議,演員依然按照之前的演法來;或者說,演員表演出的結果跟你形容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下,只能硬著頭皮拍完,指望靠後期剪輯救一救。

直到我進了南加大學習導演,我才發現了我的問題出在哪兒。而且我認為我遇到的問題,絕對是新手導演普遍會遇到的,甚至有過成功作品的成熟導演也會難以避免。註意,我只用「問題」而沒有用「犯錯」這個詞,因為我覺得藝術嚴格意義上沒有對錯,但是的確有一些方法更加奏效。

討論如何指導演員有效,首先要討論如何指導演員無效或著低效。

在很多電影宣傳的幕後花絮,或者演技類綜藝節目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1. 一位導演親自示範表演,讓另一位演員照著原樣模仿一遍。
  2. 一位導演認為演員的台詞語氣、邏輯重音、或者斷句方式不對,於是親自念了一遍,讓演員照著念。
  3. 一位導演將演員的情緒程度分成從1到10的等級,並讓演員表演其中的任意一級。
  4. 一位導演不停的喊「Cut!不好,再來!」而中間不做任何別的指示,妄圖演員能夠在重復表演中「蒙」對一條。

我不針對任何導演,只單說這個現象。而且這些方法,我以前也在用。我也不認為這些導演整部影片都使用這樣的方法,或許這只是宣傳團隊為了凸顯他們認為的導演的「示範能力」。但是,可以明確的說,這些做法在美國的正統導演教育裏面是不建議使用的,我的導演教授在workshop排戲時如果看到學生使用了這些方法,會立刻叫停,然後訓斥一頓。

這些不推薦的方法,都有一個統一的名詞,叫 「結果式指導」(Result-oriented Direction)。

結果式指導,指的是企圖透過描述你(導演)追求的效果,即你想要的最終視聽效果,來塑造演員的表演。與之接近的概念是「概括性指導」(general direction)。無論是結果式指導還是概括性指導,與之相比更好的選擇是「具體」(specific)、「可行」(playable)的指導。這些術語都有些模棱兩可,很難定義。記得在我最開始學習表演很多年後,我才真正懂得為什麽「概括性」是如此糟糕。—— 朱迪絲·韋斯頓

這個定義出自著名導演教師朱迪絲·韋斯頓(Judith Weston)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書【Directing Actors: Creating Memorable Performance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一經出版,就成了美國各大電影學院的導演課必讀教材,而導演課的第一課,就是如何避免「結果式指導」。

朱迪絲·韋斯頓的【Directing Actors】原版封面

「結果式指導」是導演很難避免的一個陷阱,會讓演員弄不清楚導演想要的是什麽。即便我在明知道這麽做不當的情況下,也經常會不由自主地使用結果式指導。如果沒有教授在旁邊及時提醒糾正,就會更加依賴它。因為,我們往往太追求那個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結果式指導」的幾個案例:

1.「你可以演得再搞笑一點嗎?」

這裏的「搞笑」是形容詞,體現的是觀眾看到表演結果後的感受,一個演員如果去關註觀眾的感受而進行自我觀察,跳出了角色,就很危險。

2.「你現在應該生氣!」 「這個時候你應該哭!」

拋開角色的給定情境和主觀目的,直接演情緒,會非常假。人在真實生活中的情緒並不是直接流露出來的,會因為性格、所處情境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行為。比如:你被領導罵了,雖然生氣你先得忍著,因為你的目的是「保住工作,不惹領導生氣」。「哭」也一樣,在公開場合,一個人會想盡辦法壓抑住哭,因為目的是「不引起人註意」。

3. 「最高程度是10級,你給我演一個7級的悲傷。」

指數級別把演員變成了帶著檔位的機器,好像風扇一樣分強風中風弱風。我能理解這是當演員的情緒過火或者不夠時,導演想讓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雖然演員的表演訓練裏可能有類似的練習,但是這真不是一個可以執行的表演命令,每個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對於情緒指數的表現都不一樣。一個內斂隱忍的人的10級悲傷,可能效果等同於另一個情感外放的人的3級。一切都要根據角色的性格、所處情境和目的來。

4.「你演的是個人渣。」 「你的角色是個蕩婦。」

所有對於角色的正面或負面評價都應該是觀眾結合整體故事的評判。正常情況下,壞人不會覺得自己是壞人。演員自己如果對自己的角色是負面評價,他本能地會站到角色的對立面。

5. 「你可以演得既性感,但同時又清純嗎?」

人物確實需要復雜性,但那是結合整個故事來看的結果。人物在某一時刻只能幹一件事,無法同時表演完全相反的指導。

6. 「跟著我的表演學一遍。」「照著我的台詞節奏念一遍。」

這一點在演員出身的導演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很好的演員,在講解人物的時候,自己喜歡代入進去演一遍就全出來了。或許他們確實作出了很好的選擇,但是這在實際工作上來講,是不尊重實際參與的演員自身素質的表現。演員不能在角色的基礎上表演,而純粹是模仿,就會導致劇中演員的表演風格都像導演。導演的工作和表演老師是有區別的。

還有很多案例,原書中有詳細說明。

怎麽樣,看完這些是不是覺得那導演不是啥也不能說了嘛?

我當初學完這些,也是一樣的感覺。因為心理狀態,形容詞,都被老師禁止使用,基本上原本能用的詞少了一大半。 我也是剛剛起步,再加上英文詞匯量不夠,拍片時候找不到好詞,畢竟還是太嫩了。後來經過深入學習,才逐漸掌握了由「給定情境」「角色目的」「事實」以及大量的「動詞」為主導的「程序式指導」。

朱迪絲·韋斯頓舉了幾個用「動詞」代替「形容詞」,用「事實」代替「評斷」的例子。

與其讓演員「演得性感些」(形容詞),不如讓他與她「調情」(動詞);與其讓演員「更憤怒些」(形容詞),不如建議她「指責」或「嚴懲」他(動詞)。
與其用「潑婦」來描述一個角色,還不如自創一個背景事實,比如說「她把油漆潑在前男友的擋風玻璃上」。

令人欽佩的是,當我看導演課上教授們進行實戰展示時,還是會由衷地被他們的技巧折服。同樣的演員,我自己說半天,他們演的都不準確。教授上來,只找準了一個詞,立竿見影。也因為這樣,我才相信,導演技巧真的是存在高下,並且是可以習得的。

為什麽有的導演頻頻使用「結果式指導」,演員也演得不錯呢?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在長期的工作中,優秀的演員自己形成了一種「轉譯「能力,將導演抽象的概括,轉譯成自己可以操作的動作和背景故事。並且,在一些涉及「指導表演」的綜藝節目裏面,你也會發現,演員最華彩的轉變,往往發生在導演將「給定情境」和「人物關系」講透的時候,而不是拋形容詞或者做示範的時候。

要說明一點,朱迪絲·韋斯頓的理論主要適用於類似戲劇裏那種追求連貫性的一氣呵成的表演,演員大多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在電影電視拍攝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結果式指導:比如讓演員控制自己的走位,走進焦點或者光區。比如拍特寫時讓演員的運動振幅不要過大。比如很多氣氛鏡頭,只需要演員擺個造型。又或者是拍攝非職業演員,或者群眾演員,給他們示範一遍往往是最快的方法。而且電影電視拍攝需要拍攝大量的鏡頭,這樣的高強度下,「快速得到結果」成為導演的本能。

最後,我認為導演技巧理論眾多,方法各異,就算是概念背的滾瓜爛熟,也不代表就能導好戲。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戰之中更是「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我也看到不少「結果式指導」的案例最後出了很好的作品,因為形成一部好作品還有其他各方面要素。畢竟,一個演員即便面無表情,也可以透過居里肖夫效應產生新的意義,電影最終是蒙太奇的藝術。

補充,我之前提的這本書【Directing Actors】有了中文轉譯版,叫【如何指導演員:導演的必修課】,屬於後浪電影學院系列。

想更加了解如何甄別和避免「結果式指導」,如何更加有效地指導表演的,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