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大陸、香港、台灣轉譯的電影名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2014-05-15影視

由於我不熟悉寶島的風格,就只說我們這邊和香港對於電影的轉譯區別。

兩者的轉譯風格差別巨大,某些作品的轉譯根本看不出是同一款電影,其根本原因就是,從一開始,大家的出發點就不同。

我們建國至今,對於包括電影在內的外國文藝作品的引進向來有著十分嚴格的標準,這個標準也包括在了電影名轉譯裏面。轉譯三要素信達雅,信行第一,以準確表達其原文意思為要。電影譯名與原名是必須盡量一致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追求貼近電影內容和思想,但僅僅屬於錦上添花。能夠與原名不完全一致的也不是沒有,但都是少數的例外。

香港則不同,外國電影進去不是為了讓拷貝靜靜躺在資料檔案室的,而是要在各大電影院上映撈金的,轉譯一定要有商業價值,要聽了名字看完海報有買票的沖動,這才是唯一的標準。信達雅在這裏並不是主角。(某些文藝片可能還會講究,但商業化的片子就不註重這個)

香港的轉譯既然要商業化,基本就是順著目標客戶的口味來,同時兼顧譯者自己的專業追求。所以不同年代的轉譯會帶有那個年代的一些風格,最明顯的就是60年代的外語轉譯,舉幾個例子:

錦繡大地 The Big Country ,老西部片,港譯【山河血淚美人恩】

祖魯戰爭 Zulu, 19世紀英國龍蝦兵大戰非洲祖魯王國(和我大清差不多情況),港譯【戰血染征袍】

另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007占士邦德系列,在辛康納利和羅傑摩爾主演的那些老版本,港譯的隊形也是跟原著一樣整齊:【鐵金剛大破金手指】【鐵金剛大戰海龍幫】【鐵金剛勇闖太空城】……

還有哥連伊思伍德的西部片,鏢客系列。正如007入鄉隨俗改了個鐵金剛的藝名,老克的本地化招牌叫」獨行俠「。【獨行俠江湖伏霸】,【獨行俠決戰地獄門】……你細品。

那個年代大夥的娛樂還是多轉型自武俠說書演義之類的傳統專案,所以電影轉譯也帶有那種舊體裁文學的味道,標準格式主謂賓,類似於【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那種結構。

80年代後香港正值黃金時期,百業繁旺,電影轉譯也是妙句頻頻。比如【Alien】異形, 【TOP Gun】壯誌淩雲,【Die Hard】虎膽龍威,【Leon】這個殺手不太冷。這幾部牛逼在什麽地方呢?牛逼在於我們這邊放棄了片名轉譯,直接就拿過來用了——雖然這些譯名與原名意譯相去甚遠,與我們的標準嚴重不符。

就一個Leon的片名,為什麽香港能弄出【這個殺手不太冷】這種騷的一逼的轉譯呢?因為這部片子引進香港的時候,歌神張學友出了一張經典專輯【這個冬天不太冷】。這就是港譯商業化的一大特色,緊貼時事,有梗就玩。商業味越濃的電影,這種趨勢就越明顯。其中重災區的就是恐怖片B級片,畢竟目標受眾就是為了去尋求刺激的,轉譯如何天馬行空都可以,能讓人買票就行。然後出現了以下這些:

潛伏 Insidious 港譯 【兒兇】 ——諧音梗,與【疑兇】粵語同音,考慮到劇情是老爹陰間尋子,還算湊合。

寵物墳場 Pet Sematary 港譯【夜半仔敲門】——還是諧音梗,與【夜半鬼敲門】粵語發音近似,一聽就是恐怖片,也貼合劇情。但實在太過於爛俗花俏,反而寵物墳場這種直譯感覺更好。

航班蛇患/空中蛇災 Snakes on a Plane 港譯【毒蛇嚇機】——還是諧音梗,和【毒蛇客機】粵語同音。

這些都是一聽就新奇刺激有梗的好名字,很有買票一睹的沖動,但細細回味,感覺就不行了。但人家不care這個,他要的就是上映檔期那幾星期你的買票沖動而已。

過度商業化是港譯的一大弊端,那麽僵化就是內地轉譯的另一個毛病。正常來說追求原名意譯是個穩妥的選擇,比如【勇敢的心】就不輸於【驚世未了緣】(我覺得大陸轉譯勝出,因為港譯這次點錯了題),但是當遇到原名比較坑爹的時候,我們的轉譯就被帶到溝裏去了: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 嗯,很不幸,will hunting是個人名,主角的名字。這種片名裏有人名的基本都會擊中國內轉譯的軟肋,這個就是典型的教材。港譯【驕陽似我】則非常貼合影片的成長勵誌主題。

百萬美元寶貝 Million Dollar Baby。 這是個百萬噸級別的大坑。從譯名到原名都只能讓人想到有錢人玩女人的橋段,誰又能想到這是個女性拳擊手的勵誌感人片呢?港譯【擊情】又一次玩了諧音梗,但玩的恰到好處——實際上任何轉譯都比直譯要好……

所以,兩地在過去對於轉譯的初衷的不同導致了譯名的巨大差異。而到了今天,內地也和香港一樣,去電影院成了普羅大眾的日常娛樂,加上對外國電影的輸入限制放寬,我們的轉譯風格也慢慢擺脫了原來那種死水一潭的情況,開始有所變化。比如說動畫片的兩大系列, XX環遊記,XX總動員,雖然仍顯笨拙,但已經比直譯好得多。畢竟【尋夢環遊記】比【可可】更能吸引小朋友和家長們啊。而且前幾年的【老無所依】這轉譯完爆【2百萬奪命奇案】幾條街。相信以後國內對於電影的轉譯會越來越靈活,但絕對不會完全對商業化妥協,從而達到一個穩定平衡。

其實電影轉譯除了把外國片子譯成中文,也包括把中國片子譯成英文,這方面我們也是起步階段。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譯成ashes of time 逼格不比他的鏡頭低,而我們科幻裏程碑的流浪地球譯成了【wandering earth】,完全不及格。也許這轉譯不是出自電影而是更早的書名,但是wander這個無目的的徘徊意思完全表達不出幾十代人掙紮拼搏數千年在宇宙求得另一個安樂家園的史詩感,起碼要用上Exodus這個詞才夠味嘛。